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文化在线

华南教育薪火情再现课堂 “华南教育历史”系列主题活动从9月3日起陆续登场

时间 : 2020-09-05 08:03:04 来源 : 广州日报
【打印】 【字体:

1.jpg

“‘烽火课堂 勿忘先师’——再现华南教育历史”主题展厅。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2.jpg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3.jpg

正式亮相的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4.jpg

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在梅州揭幕。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烽火课堂 勿忘先师’——再现华南教育历史主题展暨‘品粤游径’研学营活动”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活动现场,“品粤游径”研学营的首堂思政课走入主题展。

  当日,广州、韶关、梅州、清远、云浮等多地联动,共同举办纪念活动。其中,粤北4市以韶关为主会场举办了“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该活动令鲜为人知的华南教育变迁史走入公众视野。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烽火课堂 勿忘先师’——再现华南教育历史”系列主题活动从9月3日起陆续登场。

  广州

  启动:研学营首堂思政课走进主题展

  9月3日,“‘烽火课堂 勿忘先师’——再现华南教育历史”主题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对外开放,展期为4周。当日,“品粤游径”研学营的首堂思政课走入展厅,带领师生重温华南教育历史学术轨迹和感人事迹。活动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刘俊、连州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受聘为“品粤游径”研学营导师,他们将参与研学营的课程设计和讲解等多个环节。

  据介绍,本次主题展览分别以学科、大师为主线,一方面构建一个场景化、主题展览,通过“坪石先生”的故事,把中国教育历史上,各学科、各领域的大师们的学术成果、学术轨迹记录并呈现出来,形成有声有型的展览形式;另一方面,主办方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内容规划和划分,以“敌机下的体育和艺术教育”“烽火下的课堂”“木箱图书馆”“巍巍大师”“华南教育变迁史”为主题,让观众与学科历史来了一次跨时空对话。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抗日战争期间,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内迁粤北展开教学,在这里涌现了一批坚守烽火育人的先师。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是深化认识华南教育历史乃至中国教育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粤北山区乡村振兴,回馈当年全力支持帮助学校师生的粤北山区群众的重要工作举措。

  揭秘:基地大事记揭开尘封历史

  在主题展厅内,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大事记首次与公众见面。通过各种线路、脉络图的展现,那段沉寂在历史中的华南教育史再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规划建设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将成为华南教育历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世界学术史的重要历史场景,也是进行爱国主义与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促进粤北生态区发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脉同源精神家园,将发挥深远影响。

  据介绍,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由此揭开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序幕。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在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省自然资源厅、文化和旅游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组织中山大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等单位,在地方政府部门的配合下,以韶关、清远、梅州、云浮四市为重点规划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是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关于办学旧址的活化利用,她提出“文旅+教育”的思路,注重研学的规范性与可持续性,并重点思考如何为仍然贫困的乡村注入活力。曹劲建议利用古驿道(包括水路与陆路)把旧址串联起来,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游径;另外,相关单位还可通过设立信息柱、举办展览等方式向后人展现华南研学的历史故事。

  韶关

  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9月3日,“铭记烽火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在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大村村和乐昌市坪石镇管埠村联动举办。

  定友图书馆是“华南历史教育研学基地”将打造的重要节点。当天,在乐昌坪石老街图书馆旧址上,依据史料记载修缮、还原,由广东省博物馆、省立中山图书馆联合策划打造的一座新图书馆——定友图书馆如约与公众见面。

  为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韶关市高度重视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全力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先后完成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定友图书馆、亚南书舍、砺儒书舍、玉清书舍等一批研学基地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并通过开展专题宣传推介、研学旅行、研学实践成果征集等方式加大对研学基地的宣传推广,促进了研学基地活化利用,吸引了广大学子自觉走进研学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接下来,韶关市也将深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内涵,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加快研学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研学线路和研学产品,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人文和教育历史研学目的地,进一步擦亮华南研学品牌,带动韶关市周边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助力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梅州

  中大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梅州揭幕

  3日上午,在梅州分会场,《东迁的中山大学与梅州》图片展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展出,此外,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也在梅州市梅江区揭幕。

  据悉,此次活动梅州分别举行华南教育历史文史资料图片展、梅州主流媒体和文艺创作团队“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采风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办学纪念仪式及研学座谈会等4个特色活动。3日上午进行的《东迁的中山大学与梅州》图片展,是“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系列活动之一,展览中的图文资料由中山大学档案馆协助提供。

  而在梅州市梅江区金山顶原梅县博物馆,中山大学临时办事处办学纪念柱揭幕暨办学纪念地挂牌仪式在此举行。

  中山大学与梅州有深厚渊源

  根据初步调研,抗战时期迁往梅州境内办学的华南高校共有8所,共18处办学旧址。中山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据悉,中山大学自建校起就与梅州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是梅州人;中山大学的校舍也由诸多梅州客籍华侨捐资兴建,康乐园里的张弼士堂、曾宪梓堂和永芳堂,即为梅州客属华侨张弼士、曾宪梓与姚美良等人惠及士林的留存。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迁往粤东办学,梅州人民慷慨支持,梅县、兴宁、蕉岭、五华均立即向疏散到梅州的中山大学师生提供稳定的教学和居住场地以及粮食供给,缓解学校的燃眉之急。在国难深重的岁月里,中山大学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奇迹。而梅州人民刻苦耐劳、怀国爱乡、崇尚文化的精神,对中山大学的复课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云浮

  全方位展示先烈英勇事迹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9月3日,云浮市在云城区腰古镇水东村程氏大宗祠举办“铭记烽火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动启动仪式。

  据考证,抗战期间在云浮办学的高校、职校、中学共20所。本次活动举办所在地水东村程氏大宗祠就曾有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和广东省纺织学院在此办学。

  活动主要以展览形式开展,展览时间为9月3日至9月7日,展览以抗战时期云浮的革命史实为主要题材,分为《云浮办学历史》和《云浮抗战烽火》两部分,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多视角、全方位展示革命时期云浮教育发展历程和先烈们的英勇抗争事迹。

  连州

  打造红色文旅融合的典范

   9月3日,清远市在连州东陂镇西塘村举办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动。活动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文艺汇演、连州市成立红色志愿者队伍授旗仪式等形式,讲述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过去的办学情况及发生在这里的抗战故事和感人事迹。

  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对口服务下,未来,研学基地将继续秉承服务乡村的初心,着眼于群众所需所盼,充分激发红色文化基因、“古驿道+”创新模式的潜力,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带动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南粤古驿道及其周边村庄焕发更多生命力和灵气,打造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