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广东3项典型经验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深圳市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时间 : 2020-12-18 09:25:03 来源 : 本网
【打印】 【字体:

  近年来,深圳市把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是2012年的2倍,年均增长10.7%;实现增加值9230.85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12.2%。目前,深圳新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接近40%。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是2012年的5.9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二。

  一、强化基础研究投入,加快核心技术攻关

  (一)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三年实现翻番,从2017年的63.3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29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三年实现翻二番,从2017年不到10亿元跃升至2019年的48亿元,占比从15.7%增加到37.2%。加强支持基础研究保障力度,建立财政支持基础研究长效、稳定机制,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实施办法》,以人大立法形式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要求市级科技研发资金不低于30%的经费投向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二)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科研自主权和激励。尊重人才成长和基础科研规律,修订《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简化预算编制,放宽项目执行中预算调整权限,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定方向、自主选课题。设置从博士到杰出青年的梯度支持项目,在高校院所探索给予科研人员启动经费、自主布局基础研究经费支持,博士启动项目资助最高20万元,优青项目资助最高200万元,杰青项目资助最高450万元。大力实施引才战略,引进团队项目支持额可达亿元。强化人才精神激励,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企业家日。建成全国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打造人才星光柱、人才雕塑群、人才功勋墙等永久性人才激励阵地。建成深圳人才史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人才奋斗史、发展史。

  (三)引导产业界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产业界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前沿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产业界和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腾讯率先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首批50位青年科学家获1.5亿元奖励。鹏城实验室积极探索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和项目聚合机制,成立短短3年便汇聚高文、刘韵洁等20余位院士,实验室人员总规模达180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近600人。2019年,深圳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1328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是2012年的2.7倍,投入基础研究的总量和比例实现双提升。

  (四)实施技术攻关“卡脖子”工程。按照“需求出发、目标导向,精准发力、主动布局”总体思路,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保障经济安全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需求,聚焦集成电路、高端智能装备、医疗器械、平板显示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攻坚。在项目选题上,采取“自下而上”的企业需求驱动和“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动布局相结合方式,经专家遴选评议确定项目选题;在指标设置上,对标国际产品先进水平,技术指标要求达到甚至超过同类产品的参数规格;在评审方式上,充分借鉴国外科技项目评审先进做法,对项目答辩采用主审制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上,探索产学研用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创新机制,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承担项目,鼓励中小科技型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合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研发提供科研支撑。目前已组织实施11批技术重点攻关项目,正式立项7批80个项目,资助总额7.21亿元,平均支持力度达900万元。

  二、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一)建立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快速传递到科研机构和高校,利用科研团队展开联合技术攻关、协同创新,最终实现成果快速转化。同时,鼓励高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业内龙头企业合作举办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运用于一体的特色学院,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发展。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与香港高校合作共建深港微电子学院,全力破解半导体领域“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

  (二)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建设技术转移全球交易、技术项目中试熟化、国际并购等平台网络,连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支持技术转化活动。例如,深圳市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运行以来,已整合科技成果资源31万项、技术专家1.3万名、高校院所1300多家,服务区内企业2万多家,签约技术交易合同606项、金额8.5亿元。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条,全市共有市级(含)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41家、众创空间28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12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3家。

  (三)激励研发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明确高校、科研机构全部或者主要利用财政性资金取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约定按份共有的,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持有的份额不低于70%。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推行内部孵化政策。支持教师脱产创业,将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允许全职教师可一周一天在校外从事科技转化工作。2019年,全市高校转移技术成果1284项,服务收入达5.3亿元。

  三、全方位提供资本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一)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期科技项目。设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100%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明确以高于30%但不超过40%的出资比例,撬动不低于60%的社会资本。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按比例承担损失,若获盈利则将所得收益100%让利给子基金管理机构及其他出资人。目前,已基本完成50亿元承诺出资,撬动约7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早期投资。

  (二)搭建科技金融联盟促进科技金融资源对接。成立全国首个科技金融联盟,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创投、高科技企业等成员单位300余家,有力促进资源对接。加强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将知识产权作为资产进行运营和管理,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模式。支持辖内银行建立科技金融差异化信贷管理模式,提高科技型企业信贷可得性。目前,已有23家银行推出科技金融专属信贷产品,14家银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完善“双创”金融支持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作用,建立银政企合作项目库,对入库企业并获得合作银行贷款的入库项目予以贴息资助,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大力促进创业投资发展,配合相关部门加快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优化首发上市条件,提高创业板包容性和覆盖面,适度放宽再融资条件,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