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督查专栏 > 决策部署

深化治水治气治土治废 确保天蓝水清土净 惠州龙门构建更高层次绿色发展格局

时间 : 2022-11-29 10:43:4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生态,一直是惠州龙门最大的优势和最亮的底色。近年来,龙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深化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龙门不断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全力确保“天蓝水清土净”。

  2022年,龙门经过初审、实地复查、评审及公示等工作,成功通过“中国天然氧吧”复查,继续保持这一称号。当前,以奋力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幸福示范县为目标,龙门积极实施生态赋能战略,坚决筑牢生态屏障,做好山水文章,全面构建更高层次绿色发展格局。

  良好生态让珍稀鱼类再现

  深邃湛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山林,碧波荡漾的河水,沁人心脾的空气……谈到龙门良好的生态环境,常年开展龙门原生鱼类课题调查研究的龙城第一中学教师黄伟胜深有感触。

  黄伟胜是一名生物教师,他在工作之余非常关注龙门本地生物资源的保育。2018年初,黄伟胜与几名同事成立了课题组,开始调查研究龙门原生鱼类。经过多年收集,他工作室近10个大大小小的鱼缸中养殖着他从龙门境内采集的鱼类活体。其中包括有濒危灭绝,俗称为“崩鼻鱼”的东方墨头鱼,有被称作“白云金丝”的唐鱼,还有被喻为“水中彩虹”的兴凯鱊。这些鱼类都是龙门本土原生的珍稀鱼种、濒危鱼种。特别是崩鼻鱼,早些年其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因为对栖息环境要求苛刻,崩鼻鱼常被人们称为水质检测机器,只要有它的存在,就证明水质一流,过滤后即可直接饮用。”在黄伟胜看来,兴凯鱊、唐鱼、东方墨头鱼等这些区域性的珍稀鱼种、濒危鱼种在龙门频频现身,是龙门水体保护日益完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最好佐证。

  优质纯净的水资源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为了保护县内水源,龙门也是下足了功夫。据惠州市生态环境局龙门分局局长钟敬良介绍,在水质保障方面,龙门每月会对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和13条重点河流进行监测,每季度对县内大中型水库和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监测。此外,龙门严格划定了水环境功能保护区和水源林地,保护面积达12.79万公顷,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2012年以来,龙门没有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增江干流龙门段九龙潭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Ⅱ类水标准且不断向好,公庄河平陵河段尖石角市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且不断向好,县内13条重点支流水质稳定达标。天堂山水库、白沙河水库、梅州水库、七星墩水库四个大、中型水库水质总体维持稳定,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县域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多措并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龙门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龙门扬生态之长、补发展之短,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依托山区资源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2015年,龙门成为广东首个省级生态县,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也是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0年,龙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得到国家住建部认可,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一系列荣誉的取得,源于龙门人始终将生态保护贯穿于发展过程中。

  为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龙门强化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成了8个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近年来,龙门还持续深入开展“小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扫清污染死角;深入开展泥头车与工地扬尘整治,淘汰了所有的立窑水泥厂、实心黏土砖厂和石灰窑等落后产能,完成三大旋窑水泥厂生态工程建设,有效减少了粉尘、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一直以来,龙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在省、市排列前茅。

  为更好地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地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方案,加大乡镇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全县建成13座镇(社区)级污水处理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56座;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实现禁养区“零养殖”,限(准)养区“零增量、减存量、规范养殖”。全县28条主要河流实施“河长制”管理,完成鳌溪河、蓝田河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龙门还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体系,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管控;完成甘香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综合整治及10座镇级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损害生态环境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守好龙门这块“净土”。

  多年来,在全县人民共同努力下,蓝天、碧水、净土,构成了一幅蓝绿交织的美丽画卷。为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接下来,龙门将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筑牢大湾区北部生态屏障,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龙门正徐徐走来。

  镇街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

  龙门坐拥了让大湾区城市艳羡的生态资源,如何找准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多年来,除了县级层面不断创新探索,各镇街也因地制宜,以生态为本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龙田镇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九分山水一分田”地貌,耕地面积约2.6万亩,山林地面积约19万亩。当地水资源非常丰富,县城饮用水源地白沙河水库就位于龙田的东北部。依托宝贵的水资源,这片肥沃的土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成为龙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重镇,并走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前列。近年来,龙田镇的生态资源优势吸引了不少外商前来投资落户,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龙田镇也从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引进种植茶叶、兰花、南药等农产品,逐渐形成了“1+5+N”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龙田镇党委书记邓志华表示,近年来,龙田镇不断做强一产,加快形成以丝苗米产业为主导及三黄胡须鸡、蜂蜜、兰花、茶叶、蔬菜等重点产业的“1+5+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同时做优二产,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提升示范镇服务水平。此外,龙田镇加快激活三产,塑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拓展“农业+”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新业态。

  群山环绕的地派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1%,负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立方厘米,是名符其实的“大氧吧”。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温泉资源,地派镇培育发展山地旅游、高端温泉、特色小镇、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正全力打造山水康养度假小镇。“一直以来,地派镇坚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围绕‘生态立镇、旅游旺镇’发展定位,打造全域旅游小镇。”据地派镇党委书记王俊杰介绍,以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为抓手,当地大力引进标杆文旅项目,打响擦亮地派文旅品牌。同时,通过旅游带动,充分盘活民宿、农家乐、特色农产品等富民产业,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护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