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公共文化体育信息公开 > 服务保障信息

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时间 : 2023-07-11 10:30:1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文化.jpg

  电白贝雕制作技艺入选茂名市第七批非遗。图为手艺人制作贝雕。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跨越千年,“好心文化”润泽下的沙琅江流域,众多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

  近日,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了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市共70个项目入选。其中,电白12个项目入选,数量与化州并列各县区之首。

  从浮山龙狮、贝雕到电白香席,到茶油、花生油、萝卜干、虾皮等制作技艺,再到如今的水东鸭粥烹饪技艺……电白此番入选项目涵盖舞蹈、美术以及传统技艺三大类别,数量创下历次申报入选之最。

  近年来,电白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立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多措并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力度,全力打造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据了解,目前电白非遗项目已超30个。

  量倍增

  非遗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茂名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保护发掘和开发利用,启动了非遗“倍增计划”,全力推动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数量创下历次申报之最。

  “倍增计划”具体落到电白,其入选12个项目也为近年入选数量之最。此前电白有非遗项目25个,其中省级非遗4个、市级非遗12个;共有非遗传承人40人,其中省级传承人4人;拟申报传承基地3个、传承工艺站1个。

  2021年公布的茂名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电白有4项入选,总数达到12项。相比之下,此次12个项目入选,数量倍增,这也体现了电白非遗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非遗项目数量倍增的背后,体现了地方坚定文化自信。尤其是大排档经济经典美食——水东鸭粥的制作技艺也入选了此次非遗名录。

  一碗粥如何成为一项特色非遗?这要从当地的饮食习惯说起。

  水东鸭粥是粤西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其制作技艺源于清代,并遍布电白区水东、陈村、旦场、麻岗、树仔、那霍、沙琅、霞洞、罗坑等镇街。

  由于电白区水东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处于南亚热带和热带过渡北缘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每年暑热和温暖的时间较长。按气温来衡量,实际夏季的时间可长达7个月。这样的气温,以致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更喜欢喝粥,既解渴又开胃。

  水东鸭粥制作技艺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美味可口,还是很考究的。首先,在鸭子的选择方面,必须要选乡下四五个月大的足水鸬鸭;接着,煮沸大锅清水后将火调微,加上北芪、党参等温补药材,将处理好的光鸭下锅,完全靠水温慢慢地将鸭浸熟;最后,将鸭起锅,撇去鸭油,只用清汤,加入新上市的珍珠米熬成富含胶质的稠粥即可。其实,鸭粥之所以煮得好吃,在很大程度上全仗一锅好汤。

  水东鸭粥要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吃。一碗半稠不淡的鸭粥,撒少许葱花,啜上一口,齿颊留香,入口即化。粥的旁边放着一碟用来熬汤的鸭肉,夹上一块蘸上酱料放进嘴里,鸬鸭那种独特的香味瞬间在口腔里层层迸发,回味无穷。

  水东鸭粥不仅是电白的地道美食,也是电白的传统美食。做好一碗粥,温暖一座城,这是水东鸭粥入选非遗名录的底气。

  新特点

  特色美食制作技艺唱“主角”

  横向比较,此次入选的12个非遗项目中,电白墨鱼饼、电白猫屎糖、霞洞番薯种植技艺、电白花生油制作技艺、电白澳内海虾皮制作技艺、水东芥菜制作技艺、水东鸭粥制作技艺等唱起了“主角”。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技艺涉及的既是美食文化,也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霞洞人民度过困难年代的番薯,现在成了当地的土特产。近年来,霞洞广泛发动群众种植优质高产的番薯品种,将其加工成熟食薯片或薯条,同时成立农产品销售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霞洞番薯系列产品,不断擦亮霞洞番薯的招牌。

  水东芥菜在广东省内享有盛名,因产于该县水东镇彭村周边地区而得名,也称“彭村芥菜”。因特殊的品种和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水东芥菜具有爽脆可口、质嫩无渣、鲜甜味美、生产量小的特点,在市场上非常抢手,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享有声誉。目前,电白已有多家规模企业投资开发种植水东芥菜,主要分布在水东、旦场、林头三个镇,种植面积达5万亩,每年平均种植四造,年产量达到30万吨,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电白那霍山头多、水质好,土壤也非常适合油茶树生长。连绵起伏、郁郁葱葱的油茶林是当地的一道风景。当地百年以上的油茶老树很多,茶籽年年有丰收,茶油生产技艺历史悠久。油茶果榨取的油可以日常食用或药用,可治火烧伤、水烫伤,茶箍可用来洗头,因而有“软黄金”的美誉。

  电白有句老话:“没有墨鱼饼不成席”,这不仅道明了鱼丸在电白人心目中的地位,更蕴藏着电白饮食文化的传统习俗。作为茂名唯一具有海岸线的行政区,电白有丰富的海产品,电白墨鱼饼以天然墨鱼类为主要原料,具有天然弹脆、浓郁的鱼香味。无论是亲朋好友聚餐,还是大摆筵席宴请,电白人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墨鱼饼。

  此外,电白花生油、谭儒萝卜干等都已经成为当地重要土特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产业支撑作用。如今,这些农特产品被列入市级非遗,在讲好文化故事的同时,也将助力电白产业发展。

  重传承

  组建专家队伍拓展非遗保护领域

  目前电白非遗主要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等6大类。其中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分别为“高脚狮子舞”“茂港单人木偶戏”“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电白沉香制作技艺”;茂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除了此次入选项目外,还有“人龙舞”“鳌鱼舞”“麒麟舞”“小良横堂班”等。

  近年来,电白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推动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

  为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电白区文广旅体局牵头组建一支非遗保护专家队伍,由区文联主席、民间文学作家、冼夫人研究会成员等10人组成。专家队伍负责拓展保护领域,着重在非遗宣传、传承推广、资源普查等方面发力,积极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同时,组织专人对普查资料进行规范分类、登记和整理,确保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可靠,数据详尽准确,运用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全面科学的采录。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电白积极依托电商及短视频平台开展非遗直播带货,组织10家非遗企业及传承人参与线上活动。活动当天,首次非遗直播总观看量60万余次,点赞数高达80万次。

  今年端午节,“我来学非遗传文化薪火”电白贝雕工艺制作活动体验举行,吸引了30多组家庭亲子一起共同体验和制作贝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朋友与家长利用贝壳、海螺等材料,进行组装搭配,动手制作贝雕工艺品。“金鸡报喜”“牧童吹笛”“孔雀开屏”……一件件贝雕“艺术品”接连诞生,颇有童趣、创意十足。

  此外,电白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图文展示等形式把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保护成果送到20多个中小学校,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支持非遗工作,使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浮山龙狮:在传承中舞出未来

  天下醒狮,皆出南海。同样出自黄飞鸿故里的,还有电白浮山龙狮。

  如果不是被列入茂名市级非遗,人们可能很少关注到从电白霞洞走出的南狮已经屡获国家级冠军——2016年,“大沥杯”两岸四地第二届狮王鼓王邀请赛高桩南狮金奖;2017年,广东传统龙狮锦标赛一等奖;2019年,中华龙狮大赛(钦州站)南狮高桩自选套路金奖。

  电白浮山龙狮是最初诞生于霞洞本地的舞狮自发性团体。“我们就是镇上一批喜欢玩舞狮的聚集在一起,每年到了年例期开始工作,也能挣点报酬。”佛山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协会茂名浮山分会副会长崔益金介绍,2016年经霞洞镇乡贤牵线,团队加入佛山黄飞鸿中联武术龙狮协会,成为其下属分会。

  在总会的支持下,茂名浮山分会在霞洞建起集训练、吃住等于一体的训练基地,全盛时期专业队员人数达60多人,并为有兴趣的中小学生开培训班。“队员、学生很多是来自本地的。”崔益金说,因为暑期集训等原因,现在还有20多名专业队员在佛山总会培训,准备参加全国比赛。

  浮山龙狮不仅重写实,也重写意。在表演中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要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特色演出项目包含群狮报喜、金鼓齐鸣贺升平、大头佛、双龙出海、步步高升、节节高、雄狮飞跃梅花桩、夜光龙狮演出。

  狮子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在舞头、一人在舞尾,主要是以翻、滚、跳、跃、扑、跌、擦痒等动作来进行表演。表演者在锣鼓节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模样,然后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狮子的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跳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故事性。

  狮子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龙狮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它代表着民族精神及凝聚力,并象征着勇猛、吉祥、驱邪。”对于入选市级非遗,崔益金满心激动,“这充分证明了龙狮的历史价值。”

  崔益金计划,基地将继续招收学员,扩大队伍,加强管理,并将龙狮及武术推广进校园,在学校开展教学,让更多学生读懂龙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