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公共文化体育信息公开 > 服务保障信息

搭建文化惠民“大超市”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菜篮子” 东莞打造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

时间 : 2019-01-15 09:15:24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1月12日,在刚挂牌的东莞市文化馆南城分馆,红红火火的春联让周末清晨热闹起来。市民拿着春联纸排起长龙,多名书法家在现场写挥春送福。随着“管理委托式”的南城分馆正式启用,市文化馆与镇街首次联手,为东莞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出崭新一步。

去年以来,东莞从体制机制、硬件设施、惠民工程等方面继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通过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文化惠民的“大超市”、文艺精品展示的“大平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菜篮子”,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

升级体制机制丰富“文化菜单”

上周六,东莞市文化馆南城分馆“开门迎客”,打出了2019年的一张独家好牌——“有声有色艺术工程”,围绕听觉和视觉两大感官,以音乐和摄影为主的系列文艺活动贯穿全年,实现“周周有演出、周周有讲座、周周有活动”。

“有声有色艺术工程”是市文化馆总馆为南城量身定做的年度品牌活动。作为第一所“管理委托式”分馆,南城分馆由南城群众文化艺术馆、南城文化艺术展厅、度香亭合并而成,总馆围绕“五个统一”,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用、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体系,对分馆区域内的场地、人力、服务等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努力实现服务高效高质,品牌打造有力。

过去一年里,东莞市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与时俱进,进一步升级:继续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城市阅读驿站”;持续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提前实现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全市总分馆全覆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即将丰收的稻田翩然起舞,在荔熟蝉鸣的夏日敲响神鼓,在小桥流水的明清古村庆祝丰收……去年7月初,台湾“优人神鼓”剧团在东城周屋创意稻田的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成为东城分馆在东城旅游节的亮点之一。此外,清溪分馆举办中秋唱山歌、舞麒麟庆祝活动,横沥分馆推出了贫困家庭子女公益艺术培训,各镇街分馆积极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把文化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

去年11月,东莞市文化馆“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总分馆建设模式,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高度评价,其研究课题《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研究》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课题。这是继在2018年中国文化馆年会被评为“行业发展新标志”后,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又一次获得肯定,而这正是东莞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的具体表现。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排头兵”,东莞市文化馆在2018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广东东莞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搭建起东莞乃至珠三角现代公共文化产品供需对接平台,为全省首例。

“这是东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试验。”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说道,文采会汇聚了各方优质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菜单”和“遥控器”交到需求方手中,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现场比价、按需选择、按流程自由采购,搭建了现代化的文化服务平台。

两天展期内,203家文化产品供应方单位现场搭台,参展文化产品涵盖文艺服务、运营管理、传媒技术三大领域,包括文艺创作演出、影视制作及放映、艺术导赏、家庭美育、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等。而供需双方也签署了161份合作意向书,合计金额达到2638.3万元。

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范围的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通过展示、交流、巡演和线上线下咨询签约,搭建了文化惠民的“大超市”、文艺精品展示的“大平台”,也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菜篮子”。

新型文化设施拓展城市文化空间

看书、看画展、看摄影展、喝咖啡,这种时尚的“一站式”文艺阅读体验,就隐藏在万江水蛇涌社区昔日的旧厂房、如今的泰库城市阅读驿站。

走进这个由200平方米旧仓库改造而成的书香一隅,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阅读区,还有艺术展览区、休闲餐饮区,总藏书有2800册,涵盖了艺术、设计、摄影等门类。简洁的工业风设计更是显得这个“图书室”个性十足。

“城市阅读驿站作为东莞城市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是新时期东莞打造文化名城的具体行动,也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随着“图书馆之城”建设持续推进,一批新形态多功能“城市阅读驿站”正在东莞出现,在楼宇马路间开辟了高品质的城市文化空间。

在塘厦镇,图书馆不仅有书,还有音乐。“音乐图书馆可以说是塘厦最有特色的阅读空间,打工歌曲是塘厦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就将图书馆与这种文化有机结合。”塘厦图书馆负责人介绍道。

早在2017年,东莞(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项目就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广东作为外来人口大省,如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广东课题”。而在过去15年时间里,塘厦以“原创打工音乐”为突破口,以建设打工歌曲创作基地为抓手,把这个“广东命题”落为实实在在的“东莞亮点”。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外来务工群体的辛勤奉献,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迫在眉睫。”广东省文化馆馆长王惠君评价道。从2013年开始,广东省文化厅便将东莞塘厦发起的“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在全省推广。

多个文化品牌打造全民艺术氛围

“谁还在子夜祈祷健康的青春/谁还在记忆中和桃花保持了美丽……”周末的清晨,阳光照进宁静的鳒鱼洲工业遗址,诗人方舟名篇《机器的乡愁》被改编成了民谣,市民在聆听中感受城市的历史脉搏。当夜色降临,繁华闹市间响起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跟往常一样,人们在玉兰大剧院又度过了文艺一晚。

2019年的开篇,东莞以诗歌、民谣和古典音乐为市民捎去春日暖意。

过去一年中,“东莞文化四季”品牌活动全年共推出了100多场艺术演出、30场精品展览,线上和线下参与活动的市民达10万余人次。此外,东莞还持续打造“东莞文化年历”“东莞读书节”“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东莞音乐剧节”等活动品牌,亮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阅读是享受美好精神生活的基本路径,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去年8月,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朱永新在东莞第十四届读书节启动仪式上说道。

4个月后,《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新书在东莞首发,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与市民面对面分享他眼中的东莞。书中,王鲁湘把茶山南社古村落与桃花源对比,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依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村落楼台依旧,非遗民俗传承不息。

古村落未曾寂寞。近年来,东莞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举办“龙舟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采香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去年9月,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也迎来了东莞文化年历系列活动之中秋游园活动。当天,“百姓庆丰收”百人巡游队展示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农耕文化和丰收时节的喜庆场景,而客家山歌、草龙舞、茶山镇历代碑刻展等十多项特色活动,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节日中,展示出农民和农村的新面貌。

而同时期,在与茶山相邻的石碣,拥有57年历史的珠江交响乐团将电影主题音乐会开进了镇里的影剧院,一曲《红色娘子军》博得阵阵掌声,成为精品演出进基层项目的经典一幕。

精品演出进基层项目只是东莞“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系列活动之一。回首2018年,“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共举办精品演出337场,开办公益文艺培训班205个,招收学员超过5500人,成为历年之最;同年组织成立东莞市文化志愿者演艺联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