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专栏 > 环境保护信息公开 > 执法监管信息

江门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万亩红树林藏着绿美密码

时间 : 2023-05-09 11:05:4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夕阳余晖洒下,为台山镇海湾一望无际的“海上森林”披上一道金光。鸟倦归巢时,树冠飞鸟嬉戏、林下虾蟹成群,远山、海面、飞鸟、红树林与渔船构成了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生态画卷。

  镇海湾红树林片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保存最完整、连片面积最大的原生红树林,其面积达682.41公顷,生长着十多个红树植物品种,分布群落丰富多样,是宝贵的红树植物基因库和鸟类栖息地。这里正在建设成为省内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之一。

  沿着江门400多公里的海岸线由东及西,错落分布的红树林犹如宝玉点缀其间,构成一道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的绿色生态廊道。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背景下,江门正在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包括建立完善的红树林生态保护体系,安排资金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海堤生态化、沿海防护林建设等工作,制定《江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按计划完成453公顷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

  青山碧海间,红树林正在成为江门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生动实践。江门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理念,江门将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加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发掘“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碳汇交易、科普教育等产业,让红树林生态保护与发展成为侨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由东及西构筑绿色屏障

  沿海之滨,海风轻拂,绿树摇曳,鸟鸣阵阵。红树林,这种扎根于海岸潮间带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兼具森林、湿地两者的生态功能,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绿肺”“海洋卫士”之称。

  广东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红树林自然资源本底最优的省份之一,而拥有红树林总面积达1084.76公顷的江门是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的红树林地主要分布在新会、台山、恩平三地,其中台山片区的面积最大,达759.76公顷,约占全市80%。

  根据《江门市海岸带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报告》(2020年),江门统计有红树林物种12科16属17种、底栖动物有4大门类15种,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极为珍贵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广东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这片珠三角地区连片面积最大的原生红树林,湿地面积达515.4公顷、湿地率为93.8%,统计有47种大型底栖动物、43种鱼类、10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95种鸟类及19种哺乳动物。丰富的物种、多元的湿地类型、辽阔的海域,都为江门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空间。

  依托着优越的资源禀赋,江门计划以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依托,规划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发挥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在保护修复镇海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交通、科研监测、科普观光、旅游接待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碧道、古村、温泉、深井蚝等相结合,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助力乡村振兴。

  与台山镇海湾红树林片区相连的恩平市横陂镇,也因为环镇海湾地区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建设成为“岭南水乡型”森林小镇和“全国最美森林小镇”。沿着21公里的海湾,这里的红树林生长茂盛、林相整齐,尤其是其中的桐花树与秋茄树混交群落,集中连片、茂密壮观,极为典型。近年来,在恩平的统一规划下,横陂镇正在一手推进红树林营造与生态修复,一手加强全域旅游“内联外通”交通建设,培育发展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

  在新会银湖湾畔,湿地造绿工程和鸟类安居工程的开展,不仅为银湖湾海岸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改善沿海生态环境,连片的红树林地更是成为候鸟聚居、栖息的“安乐窝”,累计记录有鸟类14目35科95种,其中,列入各类保护名录的珍稀濒危保护物种高达88种。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台山镇海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其通过打造良好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重构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红树林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为各类红树林生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并充分发挥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护岸、防灾减灾和净化海水、调节大气等方面的功能,从质与量上提高红树林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与修复

  今年初春,新会银湖湾湿地公园再现“万鸟齐飞”的壮观之景——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边上,数万只候鸟迎着晨光或夕阳,翩翩起舞、凌空翱翔,绘就一幅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优美画卷。

  广东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歇息地,红树林组成的生态廊道恰好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区的一段吻合,错落分布在江门海岸线边上的红树林近年越来越成为候鸟的“居留之地”。据不完全统计,仅银湖湾红树林片区记录的越冬候鸟便有130多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护动物,每年约有30只黑脸琵鹭光临此地,东方白鹳也在近两年内被观测到现身银湖湾畔。

  南来北往的候鸟在此停留、越冬,繁衍生息,越来越多红树林成为“小鸟新天堂”。

  鸟类被认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物种,其种类、数量、种群行为等指标可被认为是生态环境整体恢复的标志性事件。为优化提升红树林湿地环境与海洋生态功能,江门近年来不断深化红树林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先是把红树林湿地保护纳入2017年度江门市立法计划,为合理规范生态开发、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然后印发《江门市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规划营造红树林275公顷、修复红树林178公顷,稳步扩增红树林面积。截至目前,江门已营造红树林42.19公顷、修复45.15公顷。

  当前,江门已经基本建立红树林生态保护体系,现有红树林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保护。另外,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步被纳入了《江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县级林长制考核。

  然而,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复杂的生态,红树林的营造修复难度要大于一般的植树造林。

  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开放大学(社区大学)副校长黄力奔曾在2022年下半年跟着调研组走访了镇海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在她看来,镇海湾红树林涉及的深井、北陡、汶村、海宴、横陂等跨县乡镇,虽然江门已将红树林纳入生态红线管控,并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之中,但对红树林在内的整个湿地保护和修复缺乏系统规划和谋划。

  对此,她建议结合江门市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将台山、恩平两地相连接的红树林进行连片规划、分区管理,科学划分核心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和外围发展区,同时参考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制成立镇海湾万亩红树林示范区管理中心,从市级层面协调推进整个镇海湾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针对红树林营造及修复成本高、资金筹集压力较大等难点,黄力奔建议江门各地加强对红树林碳汇项目的研究开发,“例如,探索建立红树林湿地银行、发行蓝色债券、开发保险产品等,推动蓝碳交易,实现‘卖碳养林’。”

  探寻“红树林+”生态产业化

  在恩平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的“货架”上,位于横陂镇的红树林片区上架“售卖”,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新模式。依托“资源收储—资产整合—价值变现—项目运作—产业发展—强村富民”运营模式,恩平投入700多万元实施红树林恢复造林项目及抚育项目,完成17.67公顷红树林恢复造林,种植秋茄、桐花等多个本地树种。

  在此基础上,恩平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联合有关部门,把滨海旅游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红树林+古树公园+古村落+美味青蟹+阳光沙滩”特色旅游线路,加快发展镇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发掘‘红树林+’产业发展新模式,可以实现红树林保护与利用的‘双赢’。”黄力奔说。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红树林资深专家、研究员廖宝文直言,省内红树林湿地分布面积较大、涉及海岸线长,包括江门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存在着红树林修复区域与周边踏海渔猎、沿海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区域有所重叠的问题,生态保护与乡村产业发展矛盾较为突出,既制约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沿海农民的经济收入。

  “保护和发展要两手抓。”廖宝文表示,国家层面有按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的40%,对地方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奖励,省里也有奖励10%,地方政府要用好这些新增用地指标,建立兑现机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利益相关者实实在在地受益。

  黄力奔也有相似看法,她建议用好用活省里出台的红树林营造修复奖励机制,探索建立新增用地指标在市内跨区域流通等灵活配套奖励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生态的自然修复和科学营造。

  红树林不仅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享有“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如何用好这个天然“鱼虾粮仓”?从这个路径出发,或许能找到破解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矛盾的出路。

  在湛江,廖宝文作为学术主任的湛江湾实验室开展了红树林种植和生态养殖耦合模式的探索。据介绍,红树林种养耦合,即在宜林塘基、堆岛等较高处种植红树林,在养殖塘、潮沟等较低处养殖水产品,形成红树林—水域(潮沟)—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这一布局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依据物种共生互补原理,结合利益相关者需求、环境容纳能力、冲突解决机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治理等因素。

  “部分早期养殖户在围垦养殖之前是有红树林的,如果直接清退养殖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引发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2022年5月,我们开始在湛江开展了红树林种养耦合系统模式研发与生态示范探索,以平衡当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廖宝文说。

  黄力奔也看到了发展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可能性。她建议,结合退塘还林工作的推进,可开展“红树林+生蚝养殖”“红树林+青蟹养殖”项目试验,大力发展林下水产养殖,以“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解决生态保护与水产养殖之间的矛盾。

  黄力奔补充表示,江门还可以通过国资平台加强对镇海湾万亩红树林示范区的可开发用地、滩涂、岸线等资源的统筹利用,引入市场化运作,探索发展“红树林+”生态旅游产业,如红树林生态科普体验、红树种植体验、红树林赶海体验等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