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文件解读 > 其他解读

《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

时间 : 2021-09-07 10:42:59 来源 : 南方新闻网
【打印】 【字体:

点击查看文件: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

图1.jpg

  2021年9月6日上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发布会由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主持。以下为直播实录:

图2.jpg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邓鸿

  主持人邓鸿: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相关宣传工作,今天(9月6日),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省地震局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请他们介绍《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实施的主要内容,并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广东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先生,广东地震台台长黄志东先生,广东省地震局信息中心主任黄腾浪先生,阳江市地震局局长王雄健先生。

  现在,有请孙佩卿先生介绍《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实施的总体情况。

图3.jpg

广东省地震局局长孙佩卿

  孙佩卿: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下面我就《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制定的有关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并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办法》制定背景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是华南地区地震相对活跃的省份。有历史记录以来,我省及其近海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47次,其中6-6.9级地震14次,7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的为1918年南澳7.3级地震。据统计,2010年以来,我省及近海共发生1级以上地震2537次,其中3.0-3.9级地震有50次,4.0-4.9级地震有7次,5.0-5.9级地震有1次,就是2019年广东化州和广西北流交界的5.2级地震。从历史地震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来看,我省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实践证明,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预警与我们传统说的地震预报不同,地震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以前,对未来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作出预测并进行通报。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台网观测到的传播速度快、破坏性小的纵波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基本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会产生的影响,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抢在传播速度较慢、破怀性较强的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向可能受灾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数秒至数十秒预警时间,公众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生活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高速列车减速、及时关闭燃气管线、关闭核反应堆、停止精密仪器操作、电梯紧急停运在最近楼层等,以避免一些次生灾害的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多次发表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论述,也作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批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实施精准治理,精准发布预警。做好地震预警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省政府支持建设了珠江三角洲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当前我省正在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预计2022年建成后将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地震预警能力。地震预警涉及系统建设、运行管理、信息发布、传播与处置等环节,迫切需要从立法层面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为加强地震预警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二、《办法》制定的必要性

  一是落实上位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其中包括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制度。自然灾害预警是在自然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根据有关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根据灾害的种类不同,通常有数小时至数天的预警时间。但地震预警具有特殊性,对时间、效率要求极高,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方式、发布流程、应急行动等与其他自然灾害预警不同,有必要就地震预警制定专门制度。

  二是提高减灾能力的需要。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震预警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例如,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向受影响的城市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和高速铁路等有关单位提供8秒至30秒的避险和处置时间。当前,我国已在京津冀和川滇等5个省(市)开展先行先试并初步发挥效益,例如在今年5月云南漾濞6.4级地震中,中国地震预警网震后7秒产出预警信息,并成功发送至专用终端和电视预警在线用户,在公众获取权威预警信息、政府及时启动抗震救灾响应赢得宝贵时间、指导抗震救灾指挥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运行,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传播与处置,必须通过法治保障,依靠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协同行动,才能做到地震预警的快速发布和高效应对,确保地震预警发挥最大的减灾效果。

  三是规范行业管理的需要。当前,国家和省都在推进地震预警体系建设,一些企事业单位也在开展专用地震预警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但是,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信息发布等方面如果缺乏规范管理,个人、企业利用自建的地震预警系统擅自或随意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不仅起不到减灾效果,反而容易对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为了规范行业管理,确保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统一性、权威性,提升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地震预警对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作用,有必要通过立法规范地震预警管理。

  三、主要内容和亮点

  (一)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地震预警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和社会化工程,做好地震预警工作既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担起责任,又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办法》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震预警工作的领导,地震工作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地震预警相关工作。《办法》兼顾了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依法保障社会各界平等参与地震预警的权利,例如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地震预警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成果运用和参与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允许有关单位根据自身需求自建专用地震预警系统等。只有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社会广泛参与下,才能保障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并最大程度发挥减灾效果。

  (二)明确了地震预警系统统一规划与建设的要求。地震预警系统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办法》明确了由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管理部门负责全省地震预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为了确保一些特定的建设工程和公共场所能够及时接收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预警信息,《办法》规定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枢纽变电站、输油输气管线(站)、矿山、石油化工、核设施、重要的特大桥梁、大型水库以及其他可能由地震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者运营单位应当设置地震预警信息自动接收装置。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和人员密集的机场、车站、体育馆、大型娱乐场所、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地震预警信息自动接收和播放装置。为了满足一些特定用户的特殊需求,上述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运营单位可以建设专用的地震预警系统,符合条件的还可以申请纳入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需要说明的是,单位自建地震预警系统仅限于建设单位内部使用,不得对社会公众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三)为社会公众快速、准确获取权威的地震预警信息提供了保障,为科学处置和避险提供了指引。地震预警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统一发布。地震预警相对于其他自然灾害的预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到采取紧急措施的有效时间仅有几秒至数十秒,只能依靠技术系统全程自动发布。本办法充分结合地震预警自身的特点,规定“地震预警信息由全省地震预警系统统一发布、更新或者撤销”。同时,还规定相关媒体应当在地震工作管理部门指导下,建立地震预警信息自动传播机制,及时、准确、无偿传播地震预警信息,一方面为媒体无须经过报批程序传播地震预警信息提供了法律依据,保障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地震预警的公益性,拓宽了地震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免费、快速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避险措施。为有效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作用,《办法》还规定有关单位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进行应急处置,实施应急避险措施,科学应对地震灾害。

  (四)为充分发挥地震预警减灾作用提供了法治保障。一是加强地震预警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响应、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技术系统,具有突发、全自动、秒级响应的特点,地震预警设施和观测环境的状态对预警信息的产出质量有很大影响。《办法》明确了政府、地震工作部门、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在地震预警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地震预警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避免因预警设施遭破坏或观测环境被影响而导致误报。二是建立高效、快捷的应急响应机制。当前,我省已基本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各地各部门和有关单位每年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数百场,但当前的地震应急预案尚未针对地震预警作出规定,地震应急演练也未设计地震预警环节,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如何响应,相关的机制还不够完备,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即便能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也可能会因没有进行有效处置而无法获得好的减灾效果。因此,《办法》规定了有关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地震预警应急响应机制,设置地震预警应急处置设施,定期开展地震预警应急演练;有关公共场所也应当建立地震预警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地震预警信息能在本场所全范围内即时播报,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畅通,定期开展地震预警应急演练。三是加强地震预警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地震预警要想取得减灾实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配合,这就需要公众既要具备一定的地震风险防范意识,又要对地震预警、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办法》规定了地震工作部门、有关单位、学校、媒体等各方在提高全民地震安全防范意识、开展地震预警等相关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要求。

  四、下一步工作

  《办法》的发布实施将有力促进和规范我省地震预警管理。我们将以《办法》的发布实施为契机,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高度深刻认识《办法》出台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办法》贯彻实施各项工作,完善地震预警系统和设施,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加快相关配套地方标准的制定,建立高效、快捷的地震预警机制,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提供高质量的地震预警服务,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我就简要作这些情况介绍,后面,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们跟记者朋友们作进一步交流,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鸿:谢谢孙佩卿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图4.jpg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请问省地震台的领导,目前广东省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整体情况怎么样?目前的预警水平如何?谢谢。

图5.jpg

广东地震台台长黄志东

  黄志东:谢谢您的提问。我省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分两个阶段:“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建设项目”和“十三五”时期至今实施的“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

  根据《关于省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经费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 中国地震局关于印发共同推进珠三角洲地区防震减灾工作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展井下型地震观测台站建设,布设烈度观测站,率先建立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系统。省地震局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开始“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3620万元。该项目在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按15公里左右为台间距,建设了100个预警台站,部署了200套地震信息接收处理终端,自主研发了地震预警软件,该项目于2018年6月1日完成并验收。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是国内首个以井下台为主、高精度、高可靠性、具有减灾效能的地震预警系统。该系统利用国际领先的震相快速匹配和动态智能组合并行处理技术,解决了复杂震相的自动组合匹配、海量数据实时并行处理,多功能模块复杂耦合等关键问题,显著提高了地震参数测定的速度和精度,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18年12月,系统增加烈度速报模块,实现在预警目标区发生大震后的烈度速报。2019年初,系统陆续接入我省和周边省份共607个台站的观测数据,实现了测震、强震、烈度计“三网融合”。目前,该系统基本实现粤东及珠江三角洲地区5-20秒内的地震预警处理能力,并与港澳地区联网,为推进大湾区一体化地震预警服务打下基础。

  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于2018年开始实施,项目总投资9505万元,计划在全省特别是沿海地震多发区建设各类预警台站1172个,建设1个国家级预警备份中心、1个省级预警中心和21个市级信息发布中心与服务平台,在政府、企业、学校等部署预警信息服务示范终端243个。项目建成后,将在广东省形成分钟级烈度速报能力,实现省内大部分地区震后5-15秒内产出地震预警信息,与粤北、粤西邻省交界震后15-30秒内产出地震预警信息。目前,该项目正在实施中,预计在2022年完成。谢谢!

图6.jpg

羊城晚报记者提问

  羊城晚报记者:请问省地震局,地震预警信息由谁发布?如何才能快速向公众发布?谢谢。

  孙佩卿:《办法》规定,地震预警信息由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管理部门负责制作、产出,通过全省地震预警系统统一发布、更新或者撤销。

  刚才我也做了介绍,地震预警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如果个人、企业等利用自建的地震预警系统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将会造成社会接收的信息多元和杂乱,普通民众无所适从,其结果不仅起不到减灾效果,反而容易对社会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地震预警信息必须统一发布。

  《办法》规定,擅自向社会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或者编造、传播虚假地震预警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2017年开始,我省选择了部分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作示范单位,安装专用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目前,我省已经在400多个示范单位安装了接收终端,近期还计划再安装1200台。

  这个专用的终端是多功能的,平时可以播报防震减灾知识,紧急情况时可以播报地震预警信息和综合预警信息,比如气象、疫情等预警信息,有信息发布快和权威性强的优点,但也有投入大和维护难的不足,仅靠专用终端很难覆盖全社会。

  《办法》出台后,我们将会同应急管理部门,提前与电视、应急广播、手机、互联网以及第三方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解决好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谢谢!

图7.jpg

凤凰网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请问阳江市地震局的王局长,作为我省地震相对多发地区,阳江市地震预警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图8.jpg

阳江市地震局局长王雄健

  王雄健:谢谢您的提问。阳江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中西段,是广东省三大老震区之一。地震预警作为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阳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尽快完成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在阳江的建设任务,在阳江初步形成地震预警能力,全市上下各级政府、各部门对地震预警工程各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广东省地震局大力支持下,阳江市的地震预警工作进展顺利。

  首先,我简要通报一下阳江市地震预警工程建设情况。2018年,阳江市纳入了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建设范围,按要求将在阳江市建设2个基准站、8个基本站、42个一般站,升级改造4个现有基准台站,共有56个台站。当年我市就完成了该项目的选址、用地、勘探测试工作。近年来,按广东省地震局的地震预警工程的各项工作部署,我市加大工作力度,目前,已完成56个台站的基建和部分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其次,我介绍一下阳江市地震预警应用开展情况。按照国家地震烈度与预警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将在阳江市建设地级市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与服务平台1个、安装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12个。根据“广东省地震局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试点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将在阳江市部署800个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2018年在我市开展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试验工作,一共选取了政府、学校、核电站、大型企业等13个地点开展试验。2020年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示范点建设工作,在全市选取12所学校作为示范点,正式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为学校及时提供地震预警信息和模拟地震演练信息,初步发挥减灾效能。今年,我市作为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安装示范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资源,联合应急、教育、交通、卫健等部门,全力推进我市800个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的选址和设备安装工作,目前工作进展顺利,争取年底按时完成。

  最后,我介绍一下阳江市开展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工作情况。针对地震预警原理、技术局限性以及如何合理使用信息等热点内容,我市每年通过“百场科普讲座”、“四个一”进校园、邮政派发宣传单进家庭、大学生三下乡、应急信息发布平台等专项活动,同时在日常工作和防灾减灾日等重点时段,还通过公众号、科普基地、咨询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在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地震预警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下一步,我市将加大《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的宣贯力度,依法行政,推动地震预警管理办法落地见效。另外,继续切实做好广东省地震预警工程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各项工作,为减轻地震灾害作出阳江贡献。谢谢!

图9.jpg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广东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当中提到根据预估最大地震烈度,将地震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请问每一级预警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谢谢。

图10.jpg

广东省地震局信息中心主任黄腾浪

  黄腾浪:谢谢您的提问。根据《中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指南(内部试行)》规定,将地震预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最高级别,一到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类似气象的四色预警。

  地震预警等级是根据预警目标区预估烈度来分,等级就表示地震波到了信息接收点之后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

  红色、橙色预警表示灾害性地震预警,这种等级的警报就表示地震到了以后可能造成破坏,其中红色预警对应预估烈度7度及以上,这种情况地震通常会引起建筑物破坏,造成人员伤亡。

  橙色预警对应预估烈度5-6度(含5度),这种强度的地震在当地会引起强烈的震动,室内一些不牢固的装饰装潢会掉落,一些简陋的棚屋或者是危房会损坏,危及人员的安全。

  黄色、蓝色预警属于告示性预警,这两种颜色表示地震不会造成破坏。黄色预警对应预估烈度3-4度(含3度),这种情况当地会有震感,但是不会造成损坏。蓝色预警对应的是3度以下,这种级别的震动,当地个别敏感的人或者是在高层建筑上的人可能会感觉到有震动,但是一般人是感觉不到的,这种情况也不会引起破坏。

  我们一般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要通过预警标识的颜色、警报的声音、语音提示等正确辨识预警信息,结合所处的环境采取相应的避震措施。

  如果是灾害性预警,即红色、橙色预警,这时要立即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如果是告示性预警,即黄色、 蓝色预警,这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因为这两种告示性预警是不会造成损害的。

  我们正在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专门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地方标准来规范预警信息发布的适用范围、主体、条件、对象、方式、流程等要素,使得发布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目前该项目已经列入我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预计在2022年底可以颁布实施。谢谢!

图11.jpg

奥一新闻记者提问

  奥一新闻记者:请问地震局,近期广东发布了多次轻微地震,据广东省地震局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8月广东共发生了32次轻微地震,对比7月份是12次、6是21次、5月份11次,请问对于轻微地震频繁,我们会采取哪些预警措施,频繁的轻微地震能说明什么问题?第二个问题,目前广东省地震风险预警存在着哪些问题和难点,有哪些隐患?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哪个区域?谢谢。

  孙佩卿:谢谢您的提问。前段时间我们省发生了一些轻微的地震,社会公众对这些地震比较敏感,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些地震。其实小地震的发生是自然现象,数量的多少会存在一些波动,比如说您刚才讲到的5月份11次、6月份21次、7月份12次,甚至8月份的32次,其实都是一个正常波动的范围,特别是3级以下的小地震每天都在发生,数量也非常多。刚才我也介绍,最近十年来,全省的1级以上地震2500多次,但是比较大的地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最近十年3到3.9级地震50次,差不多每年有5次左右,最近十年4到4.9级地震7次,差不多每年将近1次。这些小地震在一个相对范围内随机发生是正常现象,如果说数量特别多的时候,比如说数倍增加,它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地震预警信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告示性预警也比我们刚才讲的小地震还要大一些,至少要达到有感地震,就是3.5级到4级,刚才讲的8月份小的地震多数是3级以下。但是这段时间公众对这些小地震关注到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好现象。

  关于地震灾害风险,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省具备一定的地震灾害风险,我省也是华南地区地震多发的省份之一,我们现在正在开展全国首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其中也包括地震灾害风险的普查,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开展当中。地震灾害风险始终是存在的,因为地震本来就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通过我们有效的防范,一定能够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当然我们也希望自然灾害综合普查这项工作能够进展顺利,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通过这次普查能够做到底数清楚、心中有数。谢谢!

图12.jpg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请问省地震台的领导,广东地震预警系统主要是由谁来牵头建设?企事业单位是否可以自建地震预警系统?谢谢。

  黄志东: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办法》规定,省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本省实际情况,结合本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部署,组织编制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县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全省地震预警系统建设规划,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省地震局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地震局两轮局省合作框架下,牵头规划建设广东地震预警系统,广东地震台作为业务支撑单位具体承担建设任务,在建成珠江三角洲地震预警台网的基础上,全力实施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广东子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并联合社会力量开展互联网+智慧地震预警服务研发运用,为我省乃至国家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供先进技术支撑。按广东子项目建设进度,2021年底将形成全省地震预警服务能力,实现我省地震预警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精度更高的既定目标,有力服务保障“双区”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办法》规定,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枢纽变电站、输油输气管线(站)、矿山、石油化工、核设施、重要的特大桥、大型水库以及其他可能由地震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者运营管理单位可以建立专用地震预警系统。专用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情况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地震工作管理部门备案。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核电、水库高坝、高铁、城市燃气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建设专用地震预警系统和紧急处置装置越来越广泛。谢谢!

  主持人邓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到场,也感谢地震局的领导和专家为我们做了一次很有益的科普,希望通过这次发布会和各位记者的宣传报道,能够提升社会各界对地震预警常识的了解,共同把广东省的地震预警和抗震救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可以说,地震预警常识的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两年前,随团赴日本开展友好省州新闻文化交流,其中一个议题就是讨论地震预警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我们参访大阪神户大地震“桥”科普纪念馆时,遇见很多批次的中小学生到纪念馆去参观,学习防灾知识。我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刚才孙局长讲到广东是华南地区地震相对活跃的省份,在发布会之前的交流中,他介绍广东省的地震预警监测系统,包括一些科普场地等设施的建设都在有序推进,其中至少有两个点值得大家广泛宣传报道。今年年初,我曾和省体育局的同志一起到汕头调研亚青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到了涉及到水上比赛项目的南澳岛,县长姚玳勇先生介绍在南澳要建一个地震博物馆,当时我就纳闷怎么要在南澳那个地方建一个博物馆。刚才孙局长也提到了1918年南澳的7.3级地震,是广东有史以来最大烈度的地震,所以我想在南澳建设地震纪念馆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大家关注。此外,近两年来,省政府新闻办经常参加省应急管理厅抗震救灾类动员部署会,期间了解到涉及广东省地震救灾的相关设施、场馆建设都在有计划开展。例如,番禺区应急局建立的地震科普馆,不但是当地学生接受科普教育的一个示范点,也是番禺当地到访游客常去的旅游点,值得媒体记者关注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