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数据发布 > 数据要闻

广东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发展成就

时间 : 2020-09-11 08:59:18 来源 : 广东省统计局网站
【打印】 【字体:

  从创办之日起,广东经济特区认真执行中央赋予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特殊历史使命,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奋勇拼搏,大胆实践,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重要贡献。

  一、经济发展实现飞跃

  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广东三大经济特区勇立潮头,不仅成为观察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窗口,而且成为引领全国产业升级转型的一面旗帜。

  (一)综合实力跨越发展。

  40年间,广东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全省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1980年,广东经济特区地区生产总值16.1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6.4%,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3057.06亿元,占全省比重提高到30.7%;1981-2019年年均增长1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1980年,经济特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3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达15.86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年均增长12.2%,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1.8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256.12亿元,占全省比重由4.8%增加到33.6%,年均增长2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

  深圳经济特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由弱变强,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性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1980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2.70亿元,此后,经济总量不断攀升,1996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突破万亿元,2016年迈上两万亿元新台阶,至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2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80年的1519倍,年均增长2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835元增至2019年的20.35万元,年均增长9.8%,根据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达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财政实力不断提升。198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30亿元,此后,于2010年、2014年和2016年分别突破千亿元、两千亿元和三千亿元,2019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3.38亿元,年均增长27.4%。2019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2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

  珠海经济特区经济快速发展。1980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2.61亿元,2008年突破千亿元,2015年突破两千亿元,2018年突破三千亿元,至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435.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80年的537倍,年均增长1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55万元,是1980年的100倍。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不断扩大。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80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4.49亿元,增长930倍,年均增长23.0%。2019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9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

  特区成立前,汕头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80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仅10.7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366元。改革开放的激昂号角吹响后,汕头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经济实力得到突破性提升。1992年汕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2009年突破千亿元,2016年突破两千亿元。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汕头经济也保持中高速增长。2019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269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80年的97倍,年均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669元,是1980年的50倍,年均增长10.6%。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08年和2013年分别突破50亿元和100亿元,2019年达138.25亿元,是1980年的119倍,年均增长13.0%。2019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3元,比2014年增加9347元。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特区的产业结构处于快速优化之中,第一产业占比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比稳步提高。

  1980-1992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二、三产业占比迅速上升。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冲破,深圳工业起步,“香港前店,深圳后厂”的格局迅速形成,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开始发展;珠海确立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为建设一个花园式海滨城市打下良好基础;汕头凭借较好工业基础,初步形成传统工业及新兴工业并举的工业产业体系。1980年,经济特区三次产业占比为27.5:32.4:40.1,到1992年,三次产业转变为6.7:45.9:47.4。

  1993-2002年,第二产业占比超过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占比小幅波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确立。深圳承接香港产业转移,形成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珠海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电子信息、家电电器、精密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产业;汕头逐步形成以纺织服装、工业玩具、塑料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1998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三产业,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3.1:48.6:48.3。2002年,三次产业占比转变为1.9:49.6:48.5。

  2003-2012年,第二产业占比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开始稳步上升。这一时期,特区经济由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深圳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升;珠海、汕头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植,大力发展服务业。2009年开始,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并超过第二产业,2012年三次产业占比转变为0.7:45.8:53.5。

  2013-2019年,第二产业占比稳步下降,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先进制造、高技术制造快速发展,以金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转变为0.6:40.3:59.1。

  深圳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大幅下降,工业比重较大提升,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28.9:26.0:45.1调整为2019年的0.1:39.0:60.9。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17487.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4.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3%。党的十八大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29.9%提升至2019年的37.7%。工业和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70.4%提升到2019年的71.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57.7%提升到2019年的66.6%;以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2012年的66.4%提升到2019年的73.8%。

  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珠海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36.4:31.8:31.8调整为2019年的1.7:44.5:53.8。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工业实体经济基础得到夯实,发展活力逐渐增强。2019年全市实现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5.5%、29.6%和58.2%。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端打印设备等五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形成了以房地产、贸易、金融、旅游会展、物流、交通运输、软件信息、互联网为骨干,其他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世界顶级主题公园——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引领珠海第三产业壮大经济规模及转型升级,推动珠海向全域旅游新模式深度拓展,使得第三产业对珠海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凸显。2019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2012年的56.8%提升到2019年的67.2%。

  汕头特区成立初期,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25.0:34.1:40.9。特区成立以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5:47.5:48.0。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兴农战略效果显现,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是1980年的7.0倍。先进制造业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6.8%,比2012年提高21.1个百分点。服务业蓬勃发展,贸易、交通等传统服务业行业继续兴旺,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行业快速成长,经济辐射圈不断扩大。2019年,汕头服务业增加值1293.50亿元,是1980年的73倍,年均增长11.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0%。

  (三)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

  广东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出口规模日益扩大。经济特区出口由1980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2729.38亿美元,年均增长19.4%。1980-1992年,深圳依靠毗邻香港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珠海临近澳门,对外贸易频繁,汕头凭借华侨众多的优势,吸引国外投资,拓宽进出口市场,这一时期,经济特区进出口以低端加工贸易为主,出口年均增长高达38.4%。1992-2012年,随着深圳承接香港国际产业转移,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进出口是1992年的19.8倍,出口年均增长17.1%。澳门经济体量小,对珠海经济辐射有限,珠海进出口规模小,但增速较高,1992-2012年出口年均增长17.8%。汕头由于地理位置、营商环境等自身发展因素影响,进出口逐渐减少,更多开发国内市场,2012年,汕头进出口是1995年的2倍,1992-2012年出口年均增长8.5%。2013年以后,国际贸易环境深刻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特区进出口增速放缓,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外贸进出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除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外,积极吸引外资也是特区打造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广东经济特区新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90个,是1980年的127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3.34亿美元,是1980年的356倍。1980-2019年,特区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4320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503.9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省的25.9%和32.2%。

  (四)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广东经济特区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投入,科技投入占全省的比重较大。2018年,经济特区R&D经费投入1277.34亿元,比2013年增长近一倍,占全省47.2%,比2013年提高2.9个百分点。深圳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三,投入强度位居全球前列。至2019年底,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申请总量的30.7%,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以深圳为核心的广深科技走廊建设,已经成为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大磁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的枢纽,向周边城市释放强大能量,快速带动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协同发展,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力支持,为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保障。

  (五)基础设施跨越前进。

  广东三大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交通运输、城市公共设施等事业日新月异。特别是近些年,深圳、珠海面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机遇,汕头加快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特区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进一步加快。2019年经济特区合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6.7%。截至2019年底,深圳城市污水处理率97.7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公路总里程735.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6.46公里;年末公共交通营运线路总长度21605.63公里,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315.72公里;深圳港拥有15个20万吨级靠泊能力的集装箱泊位,成为华南地区超大型集装箱船舶首选港;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达128万吨,全球排名第23位。珠海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6.6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1平方米/人;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463.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7.98公里;公共汽车营运线路总长度4098.90公里,轨道交通通车里程86.5公里;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使珠海成为全国唯一与港澳路桥相连的城市。汕头年末公路通车里程3920.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2.20公里;公共汽车营运线路总长度3580公里;汕头港集装箱吞吐量135.04万TEU,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百强行列,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海15个重点港口之一。

  二、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广东三大经济特区始终将增强人民福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公共服务保障、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成就显著,不仅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发展活力,还成为引领全国内陆地区走向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标杆。

  (一)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深圳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19年,全市有各类公共图书馆674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745.95万册(件),拥有博物馆、纪念馆52座,美术馆11座。

  珠海不断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关注文化民生,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次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WTA超级精英赛、中国航展、国际赛车、国际半程马拉松及公路自行车赛等众多国际赛事活动,北山音乐节、沙滩音乐节已颇具影响力,极大提升了珠海城市文化品牌。2019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4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9个,美术馆4个,电影城(院)41家,文化站24个。

  汕头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公共文化设施和硬件建设日臻完善,2019年,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7座,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6所,演出1509场次,基本满足了特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倍受重视,汕头抽纱、贵屿双忠信俗、陶瓷微书、太安堂中药文化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和樟林古港南粤古驿道保育活化,老妈宫戏台、彬园、开埠邮局陈列馆等一批项目得到修缮,城市文化底蕴有效保留。

  (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深圳教育事业实现了由农村教育向现代化城市教育的巨大跨越。2019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621所,各类专任教师14.65万人,在校生224.41万人,分别是1980年的8倍、59倍和35倍。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4所大学入选新一轮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珠海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自1999年以来,先后引进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遵义医学院等10所知名大学落户珠海,2019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14万人,目前高校数量及在校大学生在省内仅次于广州,极大地提升了珠海城市竞争力,填补了珠海无高校的空白,为珠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汕头普及教育发展迅速,逐步加强高等教育,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各类学校数量超过2000家,而1980年仅927家;在校学生数超过115万人,而1980年仅48.51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教育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省教育强县(区)全覆盖,获广东省教育强市称号。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实现100%,初中毛入学率113.31%。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列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全力打造国内外创新型人才聚集地,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培育创新型人才将发挥积极作用。

  (三)卫生事业成就瞩目。

  深圳积极推进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卫生机构数由1980年的74家增加到2019年的4459家,增长59倍。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80年的643张增加到2019年的51318张,增长79倍。2019年,全市卫生工作人员12.54万人,比1980年增长93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10811.72万人次,入院人次182.2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82.5%。

  珠海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资源优化调整,积极推进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促进卫生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1980年全市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300人,医院及卫生院床位900张,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为35人和24张。2019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数936个,其中医院44家,卫生机构床位10233张,卫生机构拥有在岗职工2.37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97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共7740人,注册护士8824人,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为98人和51张。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85.37岁,位居全省第一。

  汕头不断加大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卫生机构日益健全,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全市卫生机构1628个,医疗机构床位1.9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6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98万人。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受益群众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数2571.51万人次,患者治愈出院59.48万人次,病床使用率79.40%,病床周转次数31.56次。

  (四)社会保障事业持续推进。

  深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构建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2019年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55人,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60元、居全国首位。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47个,床位10209张;编办登记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站3个,救助管理站床位804张。

  珠海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至2019年底,享受低保救助的困难群众7104人,享受特困人员供养金人员1015人。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福利机构床位4111张,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518人。

  汕头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制度日趋完善,2019年末全市城乡低保覆盖人数9.31万人,比2000年增长294.5%,城乡低保支出比2000年增长2608.9%。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民办养老机构优惠措施,启动“银龄安康行动”和长者紧急呼援服务,为高龄老人购买保险,发放高龄津贴和基础养老金。

  广东经济特区成立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坚持不断改革开放,坚持不断为人民谋福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广东经济特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挥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澳珠”极点城市、汕头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