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编制2007年省级财政
收支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7〕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财政厅《关于编制2007年省级财政收支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日
关于编制2007年省级财政收支预算
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意见
省财政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结合对2007年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财税收支政策的调整,按照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现就编制2007年省级财政收支预算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以下意见:
一、2007年我省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2007年预算的指导思想
2007年,我省国民经济预计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势趋稳。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2006年强劲增长的态势将延续到2007年,但受通货膨胀风险、高油价、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美国住房市场降温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增长势头可能会放缓。从国内环境看,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国际经济增长带动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物价总水平保持温和增长,有利于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对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会有所减弱;2006年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其紧缩效应在2007年将进一步体现;高油价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资源约束仍然突出,瓶颈效应继续显现;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严重,对经济高速增长有所制约。
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为2007年省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省级财政仍面临许多减收增支因素。在收入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将对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生产、房地产等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制约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及部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幅有所回落;2006年自然灾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税收减免政策影响将延续到2007年。在支出方面,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帮助欠发达地区维持运转、加强战略产业和重点设施建设以及继续加强“三农”、教育、科技、环保等重点领域工作等,都需要省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因此,2007年省级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抓好增收节支仍是财政工作的主旋律。
根据对2007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编制2007年省级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管理,实现应征尽收,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继续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行政、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救济等公共服务领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重点支出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继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2007年预算编制的若干原则
为科学编制2007年财政预算,确保预算收支平衡、完整统一、真实可靠,2007年省级财政预算收支安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预算编制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实现收支平衡,不打赤字预算。支出安排应与财力相适应,坚持量财办事、适度从紧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支出。
(二)积极稳妥安排财政收入,坚持应征尽收。收入安排应积极稳妥,实现省级财政收入增长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应征尽收,不收过头税。依法依规强化非税收入收缴和管理,确保按规定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足额纳入财政预算。
(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民生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分配,既坚持效率优先,又维护社会公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积极支持教科文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和谐;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区域和谐;加大力度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保障公共服务支出,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保证省级机关运作和执法办案必需的基本支出,加强经费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在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基础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大力推进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工作,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应急反应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五)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和战略决策的落实。继续落实好“十项民心工程”、“十大工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山区发展等各项战略决策所需资金;认真落实人大议案,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财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加强战略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认真落实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做好省级和市县调资增支以及调整离退休费、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措施的预算安排。
(六)继续加大“三农”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种粮农民直补等扶持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七)积极发展公共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切实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建立责任明确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学生综合定额预算管理办法,调整优化高等教育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八)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站建设,建立乡镇卫生院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乡村医生补贴制度,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公共卫生防疫能力。
(九)加大公共交通投入,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加强县、镇(乡)公路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完善轨道交通体系,落实财政支持铁路建设各项资金;支持重要港口和机场建设,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十)注重支出绩效,加强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树立绩效观念,预算编制体现绩效性,各部门专项支出必须有明确和可考核的绩效目标;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完善评价结果向预算编制的反馈机制,建立事前绩效评审、事中绩效跟踪和事后绩效检查的管理机制。
(十一)推进零基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坚持到期项目一律收回,需延长安排期限的作为新增项目按程序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坚持按零基原则核定单位经费支出,法律法规规定增长的事业费不与单位基数挂钩,统筹用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新增支出项目;做好按新政府收支科目编制和执行2007年财政预算工作,妥善处理好年度间预算数据的转换和结转问题。
(十二)加强对市县的指导,共同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指导市县预算编制,做好财税政策的落实、传达和解释工作,帮助市县统一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科学编制年度预算;抓好预算收入计划的落实,在合理确定全省收入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解落实,并加强跟踪分析,及时发现并帮助市县解决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全省年度预算收入目标的顺利完成。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