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6期

2007年01月0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2006年 > 第36期
【打印】 【字体:

转发省气象局

防雷减灾工作意的通知

粤府办〔2006〕8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气象局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六年十二月一日


防雷减灾工作的意

省气象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2006〕28号)精神,为有效预防和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极科学构建防雷减灾合管理体系

我省属雷电灾害多发区,每年因灾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雷电灾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防雷减灾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防雷减灾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防雷减灾综合治理,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管理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有关行业和企业落实防雷安全工作责任的督促检查;建设、规划、消防、通信、电力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协同做好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工商、质监、气象、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对各种防雷产品生产、流通和质量的监管,确保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要健全雷电灾害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全面落防雷安全制度

严格执行防雷安全制度,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防雷装置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对拟建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易燃易爆环境建设工程应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第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学校、宾馆、医院、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场所,以及广播、电视、计算机系统设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防雷装置;输电线、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电力和通信设施要全面落实防雷安全措施。要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对失效或性能不足以及质量不合格、安装不规范的,应及时更换或完善。在雷电灾害高发期间,要认真组织防雷安全检查,做到消除隐患,不留死角。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雷电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雷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査处逃避防雷安全监管等违法行为,维护防雷减灾工作的正常秩序。

三、切提高雷电预预报和防御能力

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科技防雷,依法减灾”的要求,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强雷电发生和成灾机理的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广州国家雷电野外试验基地建设,积极开展雷电防御、防雷装置检验和防雷标准的技术研究;构建雷电监测预警体系,组建全省闪电定位网,推进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的预警预报工作;抓好林区雷击火灾预警预报防范技术研究,为林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

四、努力造防雷减灾工作良好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以及“世界气象日”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广泛开展防雷减灾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到防雷减灾宣传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林区,提高全社会对雷电灾害的认识,消除部分群众对雷电的迷信和恐惧心理,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