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34期

2000年12月0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2000年 > 第34期
【打印】 【字体: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件

粤府[2000] 72

转发广省人大常委会于加

广气象事设进提高防灾减灾

能力案的决的通知


各市、、自治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于加广气象事设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案的理方案告》,并作出了相的《决》。理方案转发给请认贯彻执行。


广省人民政府

OOO年十一月七日


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于加广气象事设进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案的决

2000922日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会第二十次会


  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会第二十次会听取并审议了广省人民政府《于加广气象事设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案的理方案告》。会同意省人民政府的告,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会议认为,气象事是基性公益性事,与经济、国防、社会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在施可续发略,防灾减灾,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快气象代化建是广“增优势,更上一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会要求,各人民政府和有提髙气象重要性的认识,把它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展的划,切强领导,重视关心和支持气象事,确立防重于救的思想。要及早制定年划,按急,分年施。持因地制宜,分重在效,各工程建要高起点、高准,提高科技含量,保工作量。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的任划要求,分级负责,落设资金,保证资用。要加气象伍建,提高气象人。要,拓务领域,提高服水平,真加气象设备的管理,充分发挥气象装的作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防灾减灾提供“主、及、准确、优质、高效"预报,真正发挥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各人大常委会要加强检查监督,保案的施。


于加广气象事设进提高

防灾减灾能力案的理方案


广省人大常委会:

  省九届人大三次会代表提出的《于加广气象设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案》(第00010003001700310036005100570092009501120128号),交由省人民政府理。省人民政府组织划委会、、国土、气象局等,并邀省人大委参加,分到湛江、茂名、阳江、梅州、河源、韶等市行了专题调研,还组织赴气象事的上海、北京市行了考察学。在此基上,经过研究,提出了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气象事和防灾减灾服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地度,面海洋,地形复杂,江河水多,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天气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暴雨洪、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繁。其中台、暴雨的暴发频率、度和影响程度居全国之首,登重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占全国的近一半。90年代以来,年平均 登重影响我省的热带气旋7个,大范围严重寒害4次。据估,近年来我省年平均气象灾害失达18。多亿元,占我省同期国内生产总值3—4%,远远高于达国家与地区(1—3%)。气象灾害已成我省经济续稳展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

  在中国气象局和我省各政府的心支持下,我省的气象工作近年来有了展。1991年成立了广州区域 气象中心,随后建成了气象业务9210工程)和一批较为现代化的骨干工程。目前,我省共有国早期数字化天气雷达4部,人工气象观测91个,自气象站150个,市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12个,使我省气象部在防灾减灾和为经济人民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好的服,取得了著成效。据1995年至1999年,气象服取得的经济效益,平年达17.23亿元。

  但是,我省的气象事和防灾减灾服工作仍然落后,远远不能适我省经济社会展的需要,与国内的上海、北京等一些先省市相比,有不小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气象事滞后

  一些地方领导认为,气象部是国家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央”,因而气象事缺乏心和支持,没有把气象工作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划,有灾害才想起气象部气象部门实行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认识清,气象事投入少,气象事业发展滞后,不能适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

  (二) 气象监测网点稀疏,旧落后

  根据我省的天气气候特点,全省最少6部多普勒雷达,才能形成完整有效的天气雷达拼实现全省雷达在灾害性天气期昼夜监测能力。但目前我省建成一部多普勒雷达,有2部在广州和湛江布点施工 建,其余均规测雨雷达。设备只能连续工作几,故障率高,探能力差,范小,无法提供更多的天气信息,以准确预测和暴雨等突灾害天气。另外,我省还应设立自气象站550个以上,目前只有150个,且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深圳两市就有90个,占60%,而占全省地面2/3以上的粤西、北、粤北地区至今仍没有一个自气象站。

  气象信息理、分析和数天气业务预报运算的机速度太慢,无法预报精度高的中尺度数天气预报业务的需要。气象预报手段基本是以传统落后的经验预报为主,以提供定、定点、定量预报。我省有汕、阳江、清4个高空气象探站,且采用的仍是几十年前的技和装

  (三) 气象业务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气象部门实行的是双重财务体制,气象业务设设经费投入来自中国气象局及地方政两个渠道。近年来,我省各级财气象工作予了不少支持,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我省气象业务设施建础较差,水平低,些投入以适我省气象工作的展需要,实现与全国气象代化建的同步发展。从1996年至1999年,省政投入的气象业务设施建设专项经费3006万元,能初步实施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共同立的广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首期工程,起广州和湛江两部多普勒雷达和珠三角、粤150个自气象站,全省气象监测预警系所需要的其他重大工目无法铺开

  (四)气象伍素不能适气象工作展需要

  当今的气象工作,包括探理、分析、预报和服环节,使用的技星、雷达、程通信传输、高性能算机网以及多媒体等技,需要一大批高素科技人才和合人才。目前,市、气象台站,特是山区气象工作人业务质还低。全省气象部构不合理,人专业术职务距中国气象局《省和省以下气象部基本气象系统岗置意》的要求相差甚。市气象部只有个别硕士生学气象部没有一个高术职务

  二、加我省气象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主要措施

  根据中国气象局下达我省的气象事业发展任和省人大代表提出的案要求,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01年到2005年,用5时间,在全省建立起气象“两网一体系",即由6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和630个地面气象观测成覆盖全省的高密度、气自化大气探网,以广州区域气象中心高性能算机系统为核心的气象信息网和较为现代化的灾害性天气警服体系提高我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和政府防灾决策、社会公众服的水平,使我省的气象事业进入全国的先行列。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江总书记指出:“气象预报是否准确,不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各政府要充分认识气象事是基性公益事,与经济、国防建、社会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在施可持续发略,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气象代化是代化建的重要成部分,加快其建是广“增优势,更上一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要真学行《中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切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落和完善投入机制。将气象工作列入事日程,心、研究解及气象事业发展和长远问题。要建立和完善气划、财务体制,我省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定的来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増加投入,加快气象防灾减灾 基础设施的

  (二)抓好三重点工程建实现“两网一体系"

  根据《全国气象事业发划》和《广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规划》,首先抓好三重点工程建,初步实现“两网一体系"。然后,根据我省的力情况和实际需要,再逐、完善其他工程。首先建的三重点工程是:

  1.气象站网工程:新建400个自气象站,并将全省91个人工气象站改造线站。

  2.雷达工程:在梅州、韶、阳江市布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

  3.高性能算机及网工程:引高性能算机系,升和完善广州区域气象中心信息网

  各市要根据省的划,真制本地的建设计划,确保重点工程按完成。经济发达地区充分考经济发气象服的需求,建要高起点、高准。

  各工程建,都要制定具体施方案并充分论证采用先成熟的技,保建成的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三) 明确措渠道,加大金投入力度

  经匡算,实现上述气象建共需投入19640万元。金由中国气象局和省、市、政府共同担。体的投入比例:国家与地方11,在地方 的投入中,省与市的比例31与中国气象局商定,中国气象局投入9640万元,省投入7500万元,市投入2500万元。分5年投入,年中国气象局投入1928万元,省投入1500万元,市投入500万元。投入的原是:全省服目,以中国气象局和省主,地方行配套;地方服目以市投入主,省助;省金向困地区斜。对发达地区,省予少量助,主要是按省的一部署靠自身力量建。中国气象局以设备折算的方式投入。省、市、的投入列入级财算,金要保证专用,目建格按照基建程序理,定期对资金、审计检查

  (四) 行政策支持

  气象业务设项目所需建用地,符合土地利用划,并入市、年度用地划,一予以安排,其中属公益服目用地,可行划使用;气象通信所用公用信网通信惠。

  (五) 气象伍建,提高气象人

  加强对专业和新技,提高业务水平;争上留劣汰;推行公招聘制度,吸次人才,逐改善全省气象部的人员结构,实现中国气象局定的气象置要求,达到大以上学50%,士学5%,个市均要配有学位人才。

  (六)气象服工作

  气象部,拓务领域,提高服水平。要多向当地政府汇报,多与有门联系沟通,极主决策机产单位、人民群众提供适的气象服,特是提供及准确的重大灾害天气预报,真正发挥出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展和生中的最大效益。

  本方案由省气象局组织实施。


  附:气象案投资项目一表(略)


  广省人民政府

  二OOO年八月一日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