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5期

1999年02月1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99年 > 第5期
【打印】 【字体:

二十年跨越看惠州

惠州市市长 李鸿忠


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的2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却使惠州发生了巨变。20年间,惠州由一块默默无闻的边陲之地变为一方备受关注的投资热土,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变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化城市。1978年至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6.7亿元上升到318亿元,年平均递增16.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62元上升到12099元,平均递增14.61%;农业总产值由5.6亿元上升到90.6亿元,平均递增7.29%;工业总产值由2.9亿元上升到638.7亿元,平均递增30.39%。这一组组的数字展示了惠州20年非凡的跨越。

惠州地处沿海,毗邻港澳,有众多的华侨和港澳同胞,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惠州土地和淡水资源丰富,有223.6公里的海岸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切合惠州实际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20年来,我们在着力建设投资“软环境”的同时,先后投入了200多亿元用于水利、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个由航空港、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和发达的通讯构筑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通讯网络;近年又在城市建设上狠下功夫,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素质。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惠州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缘优势日益凸现,为全市对外开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们“筑巢引凤”、“借船出海”创奇效,招商引资工作方兴未艾。外商看好和钟情惠州,争相来这里投资兴业,形成一浪又一浪的投资热潮。全市至今已兴办外商投资企业7800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60亿美元。美、日、荷、丹、韩等30多个国家和港台地区的不少国际知名大财团、大公司及其他外商纷纷投资惠州。最引人注目的是,英荷壳牌公司与中方合资在惠州大亚湾兴建的南海石化项目,总投资达45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由于外资企业“遍地开花”,惠州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向型”特色。目前,外向型经济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以外商为投资主体的出口导向型工业成了推进惠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改变改革开放前惠州工业“一穷二白”的局面,我们坚持“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工业作为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在起步阶段,提出了“办实业、打基础”的口号,鼓励创办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化起步;后又提出“上规模、抓拳头,创名牌、搞集团”的思路,促进工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加速工业化的进程,而且注重在引进中“消化”、“吸收”、“移植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新型国有企业和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20年间,惠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初步构筑起一个以电子工业为龙头、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广东省的工业强市之一,形成了电子、纺织两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工业总量居全省第2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建立了TCL、德赛、麦科特、华阳等一批大企业集团,其中4家进入全省重点扶持的70家大型企业集团行列,一家还进入全国重点扶持的300家大型企业集团行列;创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如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富绅衬衫、麦科特摩托车、德赛电池等产品畅销大江南北,扬名海外;培育了一支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进取、乐于奉献才智的企业家队伍,他们成为惠州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实践中,惠州敢于打破所有制问题的桎梏,既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又积极发展外商投资经济,还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两个文明”协调推进、同步发展的局面。这是我们一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结果。科技进步初见成效,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城乡医疗卫生日益完善,文化广播事业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风民风大为好转。今日的惠州,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惠州市正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今后将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新战略,增创体制、产业、开放、区位等方面的新优势,积极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促使惠州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