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宁丰副省长对《广东年鉴》编撰工作提出新要求
12月8日,游宁丰副省长在《广东年鉴》(2000年刊)组稿工作会议上强调,再接再厉,提高《广东年鉴》编撰水平。
游宁丰副省长指出,在《广东年鉴》编委会的总体指导和年鉴社的具体策划、组织下,经过省、市、县、区400多个单位的常年配合,近600位编撰人员的不懈努力,《广东年鉴》的框架、版面设计不断改进,编校质量逐步提高,出版方式、传播手段也逐步走向现代化、多元化。这一系列成就业已得到兄弟省(市)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继《广东年鉴》(1994年刊)获得首届全国地方年鉴评比综合特等奖与三个单项特等奖之后,《广东年鉴》(1999年刊)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全国地方年鉴评比中又获得综合特等奖。但也必须看到,与兄弟省(市)相比,我们在有些方面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如何围绕实现我省跨世纪的总体目标提供有效服务,更是《广东年鉴》编辑出版事业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我们应立足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并注意吸收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意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共同把《广东年鉴》工作推上现代化的新台阶。
游宁丰副省长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广东年鉴》的编撰水平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完善年鉴编撰网络。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年鉴工作一直甚为关心和重视,省直各部门、各市政府应把《广东年鉴》组稿工作列为每年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认真加以督办。明年,各市政府机构改革将逐步展开,无论机构、人员如何变动,《广东年鉴》的编撰网络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省直各部门、各市要根据机构、人员的变动与职能的转换,及时做好《广东年鉴》编撰人员的相应调整和任务交接。总之,要自上而下地把《广东年鉴》的编写网络建设成为领导力量强、人员素质高的信息服务群体。
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改革年鉴框架结构和版面内容,增强实用性、服务性、可读性。随着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思路的更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增长与分配方式都有不少变化。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党政机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省经济的影响等等新情况、新态势,都势必带来许多年鉴应予收录的新选题、新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信息资料承传、可比和基本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对比,准确把握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循序渐进地改革年鉴框架结构、版面设置中那些不适于反映现实的框框条条,压缩、删除那些已失去时代风采与地方特色的条目、内容,代之以具有现实性、前瞻性、可读性的信息资料。力求把年鉴的框架结构设置得更合理、更完善。
三、改善组稿和编辑方法,改进出版方式与技术手段,提高编校印刷质量,缩短出版周期。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时效产生效益。省直各部门、各市要按编辑大纲要求,积极协助年鉴社精选精编,早出精品。在以高度责任感严格把好文稿质量关的前提下,做到早动手组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撰稿与校对任务。要注意与各级统计部门相协调,共同克服文稿久等数据、图表拖时间这一难点,并尽量减少邮递、交接等中间环节的延误。有条件的可利用电脑网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文稿到年鉴编辑部汇集排版,在电脑上交接、校对。总之,要想方设法抢时间,紧密协作,加快工作进度,力争《广东年鉴》(2000年刊)在当年7月份出版,《中国广东》(2000年)光盘在6月份出版。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