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12期

1999年04月2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99年 > 第12期
【打印】 【字体:

东莞:阔步前进二十年

东莞市市长  佟星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选择了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通过艰苦创业.使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接近宽裕小康水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从一个农村县一跃成为一座璀灿夺目的新兴工业城市。

东莞改革开放二十年,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二十年。

——扩大对外开放,初步建成了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我们在用足用活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的同时,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引进“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先后与香港、台湾、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至1998年底,全市投产的“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达到13806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6.3亿美元,年进出口总额232.7亿美元。在莞投资的外资企业中,至少有350家是各国的上市公司,全球最大的100家企业有12家在莞投资办厂。国内的康佳、创维、北大方正等高新科技企业也前来投资设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逐步成为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

——深化体制改革,初步构建了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我们深化企业改革,目前大多数国有和集体企业已经完成转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转变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式,全市已形成国有、集体、外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中公有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了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生育保险,实施了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等制度。推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落实了中央关于物价、财税、金融、投资、劳动、粮食流通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已发挥基础性作用。

——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建立了结构优化的国民经济新体系。我们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划定6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采取财政、税收、金融倾斜政策,扶持农业生产;实施科教兴农,推进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了一批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全市现有规模经营场户11575户,经营面积30.89万亩。二十年来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5%。发展壮大了第二产业,实现了农村工业化。1985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1987年工业净产值首次超过农业,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近年,着力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壮大了电子、机械、轻纺、医药等支柱产业,组建发展了39家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强劲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7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173.3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快市场设施建设,全市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发展到252个、183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06亿多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良好。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产业迅速崛起。三大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44.643.811.6调整为1998年的8.55437.5

——加强经济管理,初步完善了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调控体系。我们始终坚持抓管理促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严格依法理财,狠抓增收节支,市本级从负债建设逐步转变为依靠自身积累建设。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全面清产核资,实行年终和届终审计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加强金融监管,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并建立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大大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土地管理,对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坚决制止乱占滥用。加强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国有集体单位建设项目投标率达到92.48%,重点工程实际投资比标底节省20%—30%。加强物价和收费管理,建立了价格调剂基金和粮食风险储备金,保证了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平稳,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和“一个窗口收费”管理制度,有效地制止了乱收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多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基本达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一一狠抓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了组团式城市雏形。我们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和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累计投资250多亿元,建成了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供电及供水系统。现在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国土有公路96.4公里,平均3个人有一部程控电话、6个人有一部移动电话,人均年用电量6820多千瓦时,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我们按照组团式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要求,制定了《东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建设新城区,配套完善建成区。1996年,29个镇都达到了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岭南杯”验收标准;1997年,市区荣获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南粤杯"。市区面积由1978年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90多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6.6%提高到76.4%。广大农村如今实现了通车、通电、通水、通程控电话,各镇之间除必要的田园间隔外,基本连成一片,构成了组团式城市雏形。

——坚持两手抓,初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教育事业。1995年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教育,1996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加快"科教兴市"步伐,1995年和1997年两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新建文化娱乐场所50多万平方米,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体育运动,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发展卫生事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连续三次被国家评为卫生城市。认真做好双拥工作,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评议考核制,加强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遏制了刑事案件总体发案率上升的势头,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减少了腐败现象滋生。

展望未来,东莞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增创优势,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努力实现工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生活富裕化、经济运行市场化、政府运作法制化,把东莞建设成为以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性海港为主要依托的组团式现代化城市。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