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关于加快推广
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栽培技术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1996]46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农业厅、科委、外国专家局《关于加快推广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栽培技术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旱育秧和抛秧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水稻增产措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推广中的问题和困难,认真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
关于加快推广水稻旱育秧和
抛秧栽培技术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我省人平耕地只有0.52亩,自产粮食不足,供求矛盾日益加大,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髙我省粮食自给水平。由于我省粮食面积不可能有较大的增加,要增产粮食,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九五"期末全省粮食总产量确保380亿斤,力争400亿斤的奋斗目标,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几年来,我省通过试验示范,证明水稻旱育秧和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耕作水平和增加水稻单产的最有效措施,全省应继续组织推广,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自1991年引入我省,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并批示从1993年起连续3年拨专款支持此项栽培技术的试验工作。通过5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节水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深受干部群众的欢迎。1995年,全省推广面积达410万亩,其中水稻旱育秧150万亩,水稻抛秧260万亩。多年多点大面积的试验示范推广表明,水稻午育秧和抛秧技术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增产,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比同条件常规栽培每亩增产稻谷40-50公斤,增幅达10%以上;二是节约种粮成本15—20%,其中可省种、省水50%,省肥30%,省秧地80%以上;三是抗性强,适应性广,全省各地均可适用;四是减少用工,提高工效,尤其是水稻抛秧技术,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屈背种稻田"的几千年传统种稻方式,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确保适时种植,不误季节。学术界认为这两项新技术是水稻生产继杂交稻之后的重大突破。
水稻是我省最大宗的农作物和人民生活的主粮,据估算,全省现有水稻播种面积4000多万亩,如有80%的面积应用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栽培技术,在正常的情况下,可节省投入3亿多元,增产粮食20亿斤,这对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九五"粮食生产规划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为更加扎实、迅速地推广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栽培技术,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把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推广工作作为“九五"期间我省增产粮食的突破性技术措施来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录像、幻灯、挂图、墙报等形式,宣传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的先进性及其技术要点,并通过技术培训班和试验示范点的办法,帮助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尽快认识和掌握这两项新技术,使其迅速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制订计划,加速推广。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适应面广,增产增收效果好,应加快推广步伐。初步规划,全省1996年推广1300万亩,其中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500万亩,推广抛秧技术800万亩;至2000年全省推广3000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5%,其中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1000万亩,推广抛秧技术2000万亩。省农业厅每年初将推广计划下达到各市,各市根据省的计划,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研究制订推广计划和措施,并将计划逐级分解下达,狠抓落实。
三、抓好技术配套,制订技术规程。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试验示范的经验,根据其技术特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适合本地推广应用的技术规程,使先进科学技术尽快成为生产力。
四、把推广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与粮食创高产活动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相结合,切实抓好示范样板。省里抓10个抛秧10万亩和旱育秧5万亩以上的县,要求各市抓1—2个5万亩的县(区),县(区)抓万亩镇,镇抓千亩以上的村。各级领导办的'粮食高产示范点首先要全面普及这两项新技术,纳入国家和省商品粮基地的县要成为全省推广新技术的先行点,1996年要推广10万亩以上,到2000年基本普及。
五、加强指导,增加投入。各级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精心组织,认真指导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的推广工作。要增加这两项技术推广工作的投入,省将从农口预算和省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中调剂安排一定款项,其中今年安排80万元,主要用于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骨干培训,以及对在推广水稻旱育秧和抛秧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奖励。
以上意见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
广东省农业厅
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广东省外国专家局
一九九六年四月九日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