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瑞华副省长在全省国有企业改革
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摘要)
粤府字[1995]10号
(一九九五年三月一日,根据录音整理)
一、各级政府、部门、企业要迅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把搞好有企业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会议结束之后,各级政府和与会同志要迅速进行认真地传达贯彻。各部门和全省国有企业要吃透这次会议的精神实质,认真组织学习、贯彻,积极推进改革,加快转化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现在不能再等了,主要是抓行动,抓落实。我省从1984年就开始提出搞活国有企业,但10年过去了,国有企业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亏损有增无减,几乎是年年“三三制”:1/3盈利,1/3打平,1/3亏损。每当年底总结的时候,总是说扭亏多少,或是到了提升工资的时候,有些亏损的也报非亏损企业。时过景迁,又重新报亏损多少了。这种数字游戏不能再演下去了,其实是自己在糊弄自己。应该认真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从客观上,各种条件已基本具备,从机制上,已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在法律上,已有《企业法》、《公司法》和《破产法》;在操作上,已有“两则"和《条例》及《条例的实施细则》。因此,同志们回去后,要迅速地进行传达、贯彻和落实。在讨论中,大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都是老问题,但我们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这次会议之后,我们还要跟踪检查贯彻情况。希望今年国有企业不再增加亏损,明年能逐步减少亏损,争取5年有大改观。
二、必须认真研究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一)解决好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现在,我们的宏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研究:
1.如何进一步解决“婆婆"不再干扰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在政府机关。有些部门总想抓住权力不放,然后让人家来“拜"。这个问题务必解决好,否则企业就无法搞活。
2.企业自身敢不敢行使自主权的问题。很多企业都提过意见:人家干扰我的自主权,我行使不了。在这里面有一个敢不敢行使的问题。比如、大家提了一个摊派的问题,你们要敢于顶住,敢于告状才行。不然省政府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力量去检查类似问题。还有人事用工的问题,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敢行使自己的权限;另一种是企业本身有问题,拉关系,搞亲亲疏疏,搞家族式企业。这样,你根本就站不住脚,你厂长、经理当然不敢理直气壮行使自主权。因此,企业自身要做好。
3.要研究解决在执行法律、规章、条例的过程中碰到的深层次问题。能否顺利地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四个问题要深入研究。这虽然是老调重弹,但大家还得加强研究,务必切实加以解决。
第一,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分开。这是经过10年实践总结出来的。1984年提出搞活国有企业的时候,当时是说先“松绑"。后来觉得不行,又提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个提法是很模糊的,这怎么分离法?本来他们在操作上是统一的。尔后才提出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分开,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统一起来解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政企分开。政企分开必须在法律上加以解决。企业对政府要依法纳税,依法经营;反过来,政府对企业要进行依法管理,不再干预企业具体操作。对这一条,大家好象都觉得很清楚,但为什么老是贯彻不下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财产原来都是政府的,企业产权不明晰。因此,必须清产核资,先解决产权问题。另一个问题,各级政府对管理经济的责任很重,总认为政府领导要有政绩,就必须把本级企业管好。这样,政府就难免要干预企业。现在有些地方的企业搞不好,就找政府领导负责。将来政府对企业只有法律上的关系,经营上不存在关系,企业的问题就不该再找政府首长负责了。这属于深层次的问题。体改委要研究如何理顺这些关系问题。
第三,企业受益权。对这个问题,过去有两种讲法:一是谁投资,谁受益;二是企业纳税、付息、分红之后,剩下的该归企业所有。这个问题恐怕比较模糊。有了产权界定之后,股东是出资者,拥有资本所有权。而企业的财产除了股东的股本之外,还有新的财产,即向银行借钱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创造出来的这一部分,还有企业劳力投入创造出来的这一部分,这一块最终还是属法人企业和股东所有。大家提出:好的和差的企业都受到工资总额的限制,奖金同效益挂钩,厂长、经理的分配只有职工的1至3倍,这太少了。将来应该如何处理?如果处理不好,我们就跳不出吃大锅饭这个圈子。我们必须研究、建立一种机制,解决好企业收益分配的问题,使分配趋于合理化。如果权、责、利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将随之迎刃而解。
第四,帮助企业卸掉历史包袱。国有企业在历史上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过去和现在的税收主要是靠国有企业。而且每次治理整顿,国有企业都坚决执行国家的政策规定,带头收紧银根,压缩基建规模,为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作出了牺牲。同时也背上了很多包袱。目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竞争的结果是,国有企业越来越困难。作为政府必须大力扶持,帮助国有企业克服困难,卸掉包袱,扩大生产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使国有企业更有自主性地把包袱卸掉。当然,大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银行销帐上,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国有企业都卖掉来填帐,那就会把社会主义搞垮,这也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路子就是研究、建立一种新机制,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客观条件,在具体操作上让国有企业更有主动性来解决历史包袱。这样,国有企业才有可能搞活。
(二)科学管理是企业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经常讲人才不足、资金不足、管理无经验。我认为,现在这样讲,有欠准确性。第一,资金不足。现在不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是资金周转太慢,使用效益不佳。第二,人才不足。以前还可以说这句话,现在再讲也不是很对。当年亚洲“四小龙''起飞的时候,他们的大学生的比例并没有我们现在多。我们要着重研究人才的使用和管理的问题。第三,管理无经验。现在我们的经验和教训都够多了,出国考察也都有了。管理不行的主要原因是管理的功夫下得不够,办事不认真,无秩序。现在最要紧的问题,是要让有本事的人来管理企业。要不拘一格,不讲年龄,不讲资格,有本事就上。首先要选配好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和总经理也要会用好下级人才。凡是企业搞得好的,都是从“班子”建设抓起。
(三)全面开放市场是企业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
开放市场不仅是对外开放,而是全面开放市场。打破行业、地区界线,为国有企业开放整个市场。国有企业只要有本事,看准了都可以搞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不受限制。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地区、行业、国界都阻碍了国有企业发展。几十年了,许多老企业还是那个模样,就是因为受各种各样条条框框限制。
(四)产品的水平和规模是企业的生命。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来的。现在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不单是质量问题,还有一个水平和规模的问题。如果你不加快技术改造,技术水平上不去,想要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在技改问题上,今后我们要在投资方面给予倾斜。要压缩房地产,压缩不必要的基建来搞技术改造。转产也好、兼并也好,都必须搞技术改造。只有通过技改,才能上水平上质量;同时也要发展生产规模。如果你没有规模,只有技术,但人家既发展技术,又发展市场,一下子就被人家挤掉了。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希望各级政府和企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作出新的成绩。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