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4期

1994年02月28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94年 > 第4期
【打印】 【字体:

扬起市场经济风帆 促进高州经济腾飞

高州市市长 罗荫国


  1993年6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高州撤县设市。这标志着高州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30多万高州人民为之欢欣鼓舞。回首高州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是致力于发展商品经济,才使高州古郡焕发新姿。展望高州经济发展的前景,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高高扬起市场经济风帆,才能促进高州经济腾飞。

  一、发展商品经济,古郡焕发新姿

  高州,是一个有1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郡,历代商贸繁荣,有广东下四府之首的美称。解放后,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社会经济日益繁荣。但是,改革开放以前,高州农业生产“以粮唯一",工业落后,社会经济长期滞留在“粮食高产贫困县"的困境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适时制定了“依靠科技,搞活流通,兴粮足食,兴果富民,兴工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带领全县人民走上了一条以商开路,农工并举,富民强县的成功之路。“七五”期间,全市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平均年递增33.1%、23.6%.18%。1991年,高州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2年以来,高州先后获“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百强县"、“中国明星县(市)”的殊荣。1993年,我们抓住撤县设市的契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工业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绩。全市社会总产值(90年不变价,下同)达64.4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国民收入29.1亿元,增长35.5%;工农业总产值达49.2亿元,增长34.9%;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05亿元,增长29.7%。目前,高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有新的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古郡高州焕发了新姿,发展成为粤西地区率先崛起的新建市之一。

  高州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总体来看,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了市场取向,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市场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是坚持市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地方工业发展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农业县计划经济旧框架的束缚,确立“农业为基础,工业立县"的发展战略,鼓励国有、集体、联合体、个体一齐上,大办工业。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现在,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万多家,其中工业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30多家。199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5.1亿元,为1978年的22倍。二是不断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广大农民由单纯被动的劳动者,转变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经营的主体。广大农民逐步学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三高"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八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水果总面积98万多亩,年产值逾10多亿元,成为“全国水果第一县”。1993年全市农业商品率达78.9%,农业总产值达24.1亿元,为1979年的12.5倍。三是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四轮齐转"搞活城乡商品流通。目前,全市从事果菜购销人员达3万多人,建成大中型市场70多个,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较大型商场10多个,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多种经营层次共存的市场体系。1993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8亿元,为1978年的12倍多。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乡镇企业崛起,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了城乡市场发育,壮大了集体经济,富裕了广大农民。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达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7%;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五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全市第三产业迅速兴起,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金融业、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较快,社会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初具规模。

  二、扬起市场经济风帆,促进高州经济腾飞

  展望未来,高州市确定了今后2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力争2000年赶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现在的水平,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高州经济发展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们务必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扩大开放,高高扬起市场经济风帆,发挥高州优势,实施“农工商三位一体,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高州经济腾飞。

  如何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高州社会经济发展新局面呢?我们的思路是:

  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要积极推进股份制试点,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投资,大力吸引外资,加大经济建设投入,千方百计扩大建设规模,力争全市经济发展在总量上有突破性增长。

  二是要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工业发展步伐。要认真贯彻《条例》,还权于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主体,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选择高州橡胶厂等一批基础好的企业为龙头,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工业企业集团,新上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项目,建立工业主导产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尽快把高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城市。

  三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抓农业,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农业。要继续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建立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要把资源开发和产品加工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农业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市场农业轨道。

  四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按照“大市场、大流通、大服务"的商业模式,在全市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商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培育生产资料、资金、科技、人才、劳动力、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格局。

  五是要面向大市场,实现市级政府职能大转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依据“小政府,大服务"、“管好宏观,放开微观''的原则,着力强化“规划、监督、管理、服务“职能,面向市场,面向基层,理顺关系,精兵简政,建立起符合本地市情的职能配置合理、精干髙效的政府机构,带领全市人民真抓实干,把高州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充分发展的富庶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