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23期

1994年12月1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94年 > 第23期
【打印】 【字体:

大力开发南沙建设海滨新城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柏楠


  1993年5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翻开了开发建设南沙的崭新一页。从此,南沙迈开矫健的步伐,向着建设现代化海滨新城的目标前进。

  一、南沙开发的优势与发展的思路

  (一)南沙的开发具有三方面独特的优势,即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位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显示了南沙开发的巨大潜力。从世界各国创办的出口加工区来看,总是选择交通便利的地区;我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表明,经济迅速发展的总是那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南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主要表现在:

  ——邻近穗港澳。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西岸,水路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陆路距广州54公里,是穗港澳金三角的中心。

  ——连结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的重要枢纽。南沙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至广州54公里,至番禺市桥35公里,至中山35公里,至珠海75公里,至佛山65公里,至顺德45公里,至江门60公里,至东莞36公里。由于珠江三角洲河流众多,过去许多陆上交通要靠轮渡接驳。虽然近年来修建了许多桥梁,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地的陆上交通仍要绕广州而行,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南沙虎门大桥开通后,东西两翼的交通将极为快捷畅顺。

  ——有利的地理及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南沙陆地面积54平方公里,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滩涂,其中可供开发面积为32平方公里,南沙三面临海,海岸线长25.5公里,其中水深9—15米的就有7.1公里,是建深水泊位的天然深水海岸线。区内有海拔295米高的黄山鲁,有珠江口水域水景和部分人文古迹及鸦片战争的历史遗迹,是发展旅游度假的胜地。

  第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位给南沙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南沙开发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受国家、省、市的重视,先后由广东省、广州市确定为90年代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乔石、朱镕基、田纪云、李岚清、李铁映、邹家华、钱其琛、谢非、杨尚昆、叶选平、胡平、朱森林、高祀仁、黎子流等中央、省、市领导亲临南沙考察、指导工作。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等亲自担任开发南沙的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霍英东先生更是为南沙的开发倾注了巨大的心血。

  第三,诱人的发展前景也是南沙开发、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优势。未来的南沙将是一座现代化的海滨新城,将是中国甚至是世界中等城市建设的典范。依据总体规划,将来的南沙是:

  东部——国际性港口城市。主要与霍英东先生合作开发。霍英东先生已投入8亿港币完成了轮渡、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计划在1994—1999年完成八大工程(15项具体工程):①利用深水港优势建造船坞、修造船厂;②建设黄山鲁高尔夫球场;③建设联合客运码头;①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像日本东京银座);⑤建设岭南水乡一条街(再现“清明上河图");⑥兴建南沙至广州的轻便铁路;⑦建设海滨新城中心区;⑧建设货运区。

  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化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已密锣紧鼓,美国通用塑料太平洋有限公司投资1.2亿美元的工程塑料项目,已于1994年3月正式动工兴建,B本兵库县投资建设的占地30万平方米的工业村项目选址工作也基本就绪。

  南部——行政、文化中心。

  北部——保税区和能源等重工业和港口后勤服务基地。珠江电厂首期工程60万千瓦火力发电已于1993年投产,1996年要达到120万千瓦。

  到1999年,海滨新城的蓝图将在南沙大地上显现,她将以一个比较完善的架构,迎接21世纪的到来。

  (二)南沙发展的思路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制订了开发南沙的原则是:"依靠科技进步,以现代工业为主导,同步发展第三产业,两头在外促开发"。按照这一原则,确定了以深水港口建设为中心,交通、工业和房地产、旅游等各业同步发展的战略思路,围绕“四大功能”进行开发建设。

  一是交通运输。规划建设自东向西,从南到北辐射广东两翼及珠江三角洲广大地区的交通网络。在建的广深珠高速公路在南沙交汇,全长18.8公里的虎门高速公路大桥正紧张施工;规划建设南沙至广州的轻便铁路。届时,南沙将成为珠江三角洲繁忙的交通枢纽。

  二是港口贸易。东部濒临珠江虎门的蒲洲水道深槽,水深9—15米的海岸线就有7.1公里,可建27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西部蕉门水道,水深2-11米,可建中小型泊位,供数百吨至千吨级的船舶停泊。绵延25公里的海岸线,在兴建各类码头成为现代化良港后,南沙将成为穗港经济扩散的结合点,兴旺繁荣的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和中转港口。

  三是工业加工。南沙的自然资源丰富,水、电、通讯、交通条件具备,是投资办厂的理想地方。南沙开发区已划出3平方公里兴建高新技术开发区;4平方公里筹建保税区;6平方公里筹建各具特色、有独特功能的工业区,以高科技工业为先导,从“高、新、特”出发,发展高科技产业。

  四是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南沙依山傍水的自然优势,以房地产为龙头,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进港路第三产业区,由蝴蝶洲花园商住区、中华博览中心、金融街组成;建设东部旅游度假区,由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水上游乐场、国际公园、黄山鲁风景区、“清明上河图"、花园式高级别墅区构成;建设蒲洲港贸区,以客运港为中心,融游、食、住、购、玩为一体的海港新城区。

  围绕四大功能,南沙开发建设将走出有南沙特色的开发路子,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将南沙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布局合理、30万人口、工业产值10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二、南沙开发的初步成效与实践体会

  开发建设南沙,酝酿于1987年底,经过1988—1991年和1992—1994年两个发展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开发建设经验。

  南沙开发,虽然时间短,但成效显著,交通枢纽的作用开始发挥,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外商投资踊跃,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的开发建设景象。

  第一,南沙开发大大缩短了香港和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距离。1988年通往番禺的洛溪大桥通车,1991年5月虎门汽车轮渡正式通航,1992年3月南沙至香港客运码头建成投入营运,至此,大大完善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网络,缩短了运输距离。虎门轮渡日运载L3万车次,虎门客运港日客流量2500人次。这三项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南沙交通枢纽的作用。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除虎门轮渡、客运港外,南沙开发区大抓了以路为纲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7.8公里长15米宽的金岭水泥路、6公里长50米宽的进港大道和芦湾水泥路的建设,港前大道、环市路正紧张施工,区内交通基本成型;3500门程控电话交换站,装机容量6万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及无线传呼机全功能邮电大楼,两用水厂,供变电站等已投入使用或正在扩建;2万吨级货运通用泊位及拥有完善边检程序的货柜检査场已投入运转;管委会大楼已落成启用,基本实现了办公现代化。至1994年底,南沙共投入基础设施资金16亿元人民币。

  第三,外商投资踊跃。至目前为止,共引进“三资"项目90个,投资总额7亿美元,其中正式投产的项目39个,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外商投资者来自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奥地利、马来西亚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迈开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南沙开发区实行土地全征后,近两万农民逐步向“农民变居民、务农变经商”的转变,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参与南沙的开发建设,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沙开发进展迅速,建设日新月异,其主要的作法和体会可归结为“三高“四边”、“两手抓”。

  第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高起点规划就是聘请世界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师,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按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的原则,以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百年大计来进行超前规划。

  高标准建设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滨新城的建筑物风格各异,采用世界最先进的建筑材料,使用最优秀的建设工程队伍,甚至在国际上招标;二是南沙开发区一开始就注重引进高科技、高资金含量的项目,不以劳动密集型的短平快项目求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房地产为龙头、旅游业为突破口,适应世界经济结构转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

  高效能管理表现在“精简、高效、统一"六字上。南沙开发区领导人员精干,只设一个主任,三个副主任,实行委员制进行决策和咨询,下面只设“两委办"、“项目办”、“外经办”、“组织人事办”、“国土办”、“建委"等职能部门,体现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精简”表现在人员精干,办事高效率,杜绝拖拉作风;“高效"表现在实行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减少环节,“统一"表现在实行党政企三位一体,重大问题党委集体决策,实行一支笔管钱管地,以利于实施开发区总体规划。

  南沙开发区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他们以“团结、开拓、求实、奉献"精神要求自己,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思想解放,敢于开拓,勇于探索有南沙特色的发展路子。

  第二,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边见效。南沙开发区,1993年5月刚跨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就适逢国家紧缩银根,为使开发区建设迅速起步,把“四边”作为开发建设的动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到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南沙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一是建立了投资项目管理办公室,做到项目统一调度与指挥、协调与督办、咨询与审批,实行一个窗口、一个图章、一揽子解决的办法,实现审批条件标准化、公开化和程序化。二是把竞争机制引入招商工作,用招标的办法加快引资的速度,并建立引资有功奖励制度。三是通过各种活动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每年都搞几个大型活动,如1993年7月8日举行的挂牌仪式当天就有18项工程签字;12月29日举行五项新城区工程奠基仪式等,为提高南沙知名度、吸引外育投资南沙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通过各种协会捕捉信息,为外商投资服务。南沙成立了“外商投资协会”、“房地产协会”、“贸易促进协会”,通过协会广泛联系海外各界人士来投资置业,也使外商有归属感。

  第三,一手抓开发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的南沙不仅仅只是一个工业密集、经济发达的工业区,而是一个现代化的海滨城市。因此,未来的领导未来的市民都要具有很高的素质。为此,南沙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十分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首先,加强与改善党对开发建设的领导,注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政机关的清正廉洁,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质的服务促进开发建设的稳步前进。其次,注重抓好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在开发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管委会仍划出专款建设学校、医院、影剧院等,完善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同时举行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动员社会捐资办学,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再次,注重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横扫“黄、赌、毒、黑",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确保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南沙的精神面貌好、社会治安好、社会风气好,南沙人正以拓荒牛精神投身到开发建设南沙的洪流中去。

  开发建设南沙,是广东90年代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南沙开发区必须在成绩面前正视问题,克服困难,借鉴兄弟开发区和国际经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和探索,大力推进南沙现代化海滨新城建设的进程。我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南沙的建设者们一定会以开拓、务实的作风,宏伟壮观的规划,突飞猛进的速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