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22期

1994年11月30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94年 > 第22期
【打印】 【字体:

发奋图强建设新市

兴宁市市长  林佛全


  兴宁位于粤东北中部,是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郡,是粤东北及闽粤赣边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素有“小南京”之美誉。今年广东省省长朱森林亲临兴宁视盛赞兴宁为粤东宝地。6月8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兴宁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兴宁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93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比1978年增长5.7倍、6.3倍、10.7倍。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兴宁经济建设的突出成绩首先表现在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城市型经济。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3年,全县工业能飢达2.6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的80.1%。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3160家,涌现了一批档次高、效好的企业集团,行程了以机械、电器、建材、纺织、矿治等行业为支柱的集团化、规模化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以全国百强市,之一的东岳宫市场为核心的商品异常活跃,购销两旺,1993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6.81亿元,比1978年增长5.4倍,兴宁作为粤东商贸中心的功能愈来愈强。中心城区中等城市的构架已基本形成:市区总长约20多公里、宽40—60米的骨干街道已全面动工,齐昌大道等主要街道已经建成;广梅汕铁路客运站、货运站、一大批宾馆、酒楼、旅游景点及其它大型建筑都在兴建之中。在交通建设方面,投资1.6亿元改造了纵贯兴中全境的205国道41.3公里,投入1亿多元改造了原206国道兴宁段60多公里,改造和新建了镇村公路240多条1000多公里;广梅汕铁路兴宁段已全线通车。电力建设实行自营办电和建设输变电工程并举,取得了可喜成绩。邮电通讯建设已经超前发展,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开通了图文传真、移动通讯、自动无线电寻呼、中文无线电寻呼等,去年还被评为全国邮电百强县。利用外资也有很大成效,目前全市有“三资”企业113家,合同利用外资6151.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46.38万美元,从业人员已达1万多人。农业方面实现了绿化达标,“三高”农业迅速发展。全市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8万亩的同时,以种优质茶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已发展到17.8万亩,农业商品化已初现端倪。1993年,县级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基本实现了财政自给。

  兴宁虽地处山区,然而,发展经济也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地理区位优越,尤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交通、商贸及其它方面对粤东北大部分地区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二是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三是具有较好的工业和商业基础,建设起点较高,四是兴宁乃文化之乡,人们的文化素质较好,思想较活跃,容易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此外,兴宁还是著名的侨乡,广大海外赤子都热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这些优势条件,对兴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务院批准兴宁撤县设市,成为推动兴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将以设市为契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步伐,全面推动兴宁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成为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社会稳定、生活小康、中等发达的新兴宁。具体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九五”期末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元,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处于全省中上水平。依据这一目标,近期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发展中心城区

  发展城市型经济是兴宁经济建设的一个首要方面。我们决心把中心城区发展成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等城市,成为粤东北地区的次中心城市。去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宁中心城区由5.5平方公里扩大到51.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工作现已完成。总的构想是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通讯的中心。在经济结构上,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市场为龙头,金融、商业服务业、信息业、通讯业、旅游业并举的第三产业,并建立机械、电器、轻工等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环境污染较小的工业企业基地。其余大部分企业分布到有条件的镇,并引导各镇建设有特色的区域性镇级经济,逐渐形成中心城区与各卫星镇相辅相成的网络经济体系。为此,将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筹集资金,集中财力物力首先投入中心城区建设。努力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建立起现代城市经济支柱。

  二、加快工业发展步伐

  要在加速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通过外引内联,新上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项目,发展几个亿元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拳头产品;通过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建材、机电、矿冶为龙头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工业生产体系。除了在中心城区利用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一批机电、轻纺等骨干企业外,要发展镇级区域经济优势,着力建设一批资源型.为主的工业生产基地,其中包括黄槐煤炭基地、黄陂铸造基地、岗背水泥基地、龙北矿冶基地、叶塘石膏基地,还有罗浮、罗岗的水泥、造纸、矾钛磁铁矿基地等,把兴宁北部的近十个镇沿原206国道建设成资源型工业走廊。同时,发挥兴宁南部刁坊、新坪、下堡等镇的传统技术优势,建立纺织品和出口工艺品生产基地。

  三、加速建设商贸市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商贸发达、市场繁荣是我市的突出优势。我们要继续把市场建设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在中心城区,将继续兴建一批比较大型的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综合市场,如东风市场、兴宁商业城、汽车贸易城、国际电器商业城等。此外,附城各镇都在兴建各类市场,一些有条件的管理区也在建设中小型农贸市场,形成市、镇、管理区三级市场网络。通过市场建设的发展,带动商品的流通,不断增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商贸之乡。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旅游、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三高”农业跃上新台阶

  我们把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商品化作为发展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积极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根据本地实际制订了发展“三高”农业的“八三一五"工程,即到1997年建成茶叶、龙眼、荔枝、烤烟、李果、生姜、蔬菜、塘鱼8个3万亩和1个5万亩沙田柚生产基起。力争这些项目在丰年期年收入达10亿元以上。在实施中,首先把发展优质茶叶——单丛作为突破口,现已着手建设铁山、龙北、径南三个万亩茶叶生茶基地,现已有一定规模。我们将继续努力,按照农业开发走商品化、工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的路子来建设,积极引进资金和实行股份合作制,把这些基地建设成产品档次高、经济效益良好的农业企业,以带动商品求业的全面发展。

  五、加大力度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把水、电、路、通讯等四大基础设施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的项目有:在中心城区新建一个日产8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新建永和22万伏变电站一个和刁坊等地11万伏变电站3个,力争在一二年内实现输变电自成一体。同时,新上一批水力、火力发电和余8电项目,如与江西省寻邬县合作兴建3.75万千瓦的水电站,兴建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站等。交通建设方面:围绕中心城区和工业区在继续抓好现有的城市主干道兴南大道、齐昌大道等的完善配套的同时,将分期分批建成公路网络:一是建设中心城区到叶南温泉、罗浮镇50公里长的水泥公路;二是分期分批构筑从黄槐镇出发,纵贯兴宁北部大部分工业重镇,经过合水旅游区、广梅汕铁路客运站、货运站,到刁坊与拟建中的河梅高速公路连接的长达50多公里的环市主干道,与纵贯兴宁全境的205国道和原206国道一起成为我市的一级主干线;三是今明两年实现中心城市到各镇全部公路水泥化;四是计划10年内完成各镇到管理区共约1000多公里的水泥公路,逐渐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邮电通讯建设要继续保持超前态势,近期将新开通1万门程控电话,并在全面完成农村中继线和15000线市话扩容技改项目后,重点发展移动电话的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大哥大”在全市畅通无阻。同时,大力扩展新的信息业务。

  展望未来,兴宁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进取,真抓实干,加速经济腾飞。我们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兴宁,共同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共同创造一个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把兴宁这块粤东宝地建设得更加富裕文明。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