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权副省长在“三资”企业
和乡镇企业消防安全专项治理
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粤府字[1994]42号
(一九九四年九月七日)
同志们:
今天省政府召开电话会议,部署对“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工作。这是贯彻落实省第一次防火责任人会议精神、遏制我省火灾事故上升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消防工作,这次会议前,省长朱森林、省委常委陈绍基同志都亲自听汇报和作指示。对这次消防专项治理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对“三资”和乡镇企业进行消防专项治理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省已注册的“三资"企业44000多家,对外加工企业25000多家,乡镇企业130多万家,这两部分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已成为我省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在快速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对消防工作认识不足,造成火灾事故频发,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惨重。1990年以来,“三资”和乡镇企业火灾损失约占全省火灾总损失的一半以上,今年1至8月份,全省发生火灾869起,死亡133人,伤153人,直接经济损失17024.7万元,特别是入夏以来,“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火灾事故上升势头更猛,重大"特大火灾事故屡发不止。6月11日,鹤山市雅瑶镇台商投资的曾兆鞋厂因违章用有机溶剂搞卫生引起火灾,致使17人死亡,3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6月16日.珠海市前山镇港商投资的裕新织染厂因违章作业造成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塌楼事故,毁坏六层厂房和大批原材料以及机器设备,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并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7月7日,深圳市龙岗平湖工业区华联手袋厂发生火灾,烧死6人,烧毁厂房22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三资"和乡镇企业重大、特大火灾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究其原因,主要是:(1)消防安全认识不足,管理不严。有些地方干部为追求当地的经济发展,未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消防安全的关系,甚至把降低消防安全要求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一种优惠条件。有些企业对消防安全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只顾赚钱,忽视安全,防火责任制和其它安全生产制度很不落实,重大火险隐患未能及时加以整改。(2)无视消防法规,违章作业。有些企业误以为消防安全也可以放宽政策,建设工程不报防火审核和验收,随意改变工程使用性能,违章作业,违章存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发生重大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的都是“三资”和乡镇企业中的一些(车间、仓库、宿舍同在一幢建筑物的)“三合一”工厂,这些工厂既是生产车间,又是仓库、职工宿舍,人物混杂在一起,没有防火分区,安全疏散通道也不符合要求,用火用电和化学危险物品存放均不符合要求。目前这样的“三合一”工厂仍有相当的数量,他们在缺乏消防安全保障条件下,强行进行生产和经营,随时都可能酿成大火造成人员重大伤亡。(3)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知识教育等软件建设未能跟上。“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员工大多缺乏消防安全常识,不知道如何做好防火工作,发生火灾不会处置和及时疏散,不少火灾虽被及时发现,但由于员工自防自救能力低,自我保护意识差,最终还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4)对消防工作的硬件建设投入太少,消防器材、设施严重落后。有些企业负责人抱侥幸心理和临时观点,该配的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不愿配或配不足。有的则错误地认为企业已买保险,不愿在消防设施上增加投入。这种状况如不尽快彻底改变,我省消防安全的严峻局面就难以根本扭转。
近年严峻的火灾形势,给我省政治上、经济上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和极大损失。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要认清形势,增强做好消防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离不开消防安全保障的思想,真正把消防安全工作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从消防安全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忽视消防工作,实际上是不珍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不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重视和切实抓好“三资"和乡镇企业的消防专项治理工作,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影响消防和生产安全的突出问题.遏制火灾事故上升势头.努力扭转我省火灾事故频发的被动局面。
二、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范围、内容及目标
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至12月底对“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整治各种隐患,特别是解决好“三合一”工厂的问题,以减少我省火灾的发生和防止群死群伤事故。这次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范围是:各市、县、镇(乡)所属的“三资”企业、:对外加工企业、乡镇企业。整治重点是:对照《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消防管理规定》和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规范,对“三合一”企业存在的安全疏散通道阻塞、用火用电用化学危险物品安全条件不符合规范要求等火险隐患进行淸理整顿和整改。通过治理达到的目标是:在今年12月底前,基本清除“三资”和乡镇企业中存在的“三合一"现象,做到工厂、车间与职工宿舍分离,工厂、车间与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储仓分离;安全疏散通道畅通,使工厂企业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疏散通道达到规范要求;重大火险隐患得到整改;增强广大群众的消防意识,提高职工对火灾的自防自救能力。
三、专项治理工作的计划和安排
为使专项治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达到预期目的,从9月份起至12月底止,各地要按以下三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阶段。从现在起至9月15日,各级政府要把消防专项治理工作要求传达到每一个“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布置企业自查自改,并对“三合一”企业逐一进行登记。第二阶段为检查、整改阶段。从9月16日至11月15日,各级政府要组织对重点“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三合一"企业逐个验收,凡存在火险隐患,不符合消防安全规定的企业单位要限期整改。第三阶段为省抽查、验收阶段。从12月1日至12月20日,省将派出由有关领导带队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对重点市的“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消防工作进行抽查,并听取各市专项治理工作汇报。
四、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对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这项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领导必须引起重视,各市、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和防火责任人要集中精力切实抓好。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其职能明确对消防工作的职责,建委、计委、经委、外经贸委、财政、供水、供电、电信、乡镇企业管理局等要大力支持和协调消防基本建设;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成员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安排好每项具体工作。尤其是外经贸委和乡镇企业管理局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要抽出足够的人力和精力,与当地安委会、公安消防部门共同抓好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企业的管理,督促做好有关火险隐患特别是“三合一"企业的整改工作。企业单位法人是当然的防火责任人,.应当把消防管理列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使企业成为防火责任和火灾风险的独立承担者。各市、县要设立“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办公室"的临时办事机构,专门组织协调落实这项工作。各地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及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办公室,要对每个“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存在的宿舍、车间、仓库“三合一"、安全疏散通道堵塞或欠缺、用火用电用化学危险物品混乱等火险隐患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限期整改,逐个验收。
(二)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戏剧、报刊等形式,宣传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内容,宣传消防法规和消防科普知识。对存在重大火险隐患拒不整改、消防管理混乱和有章不循、违法蛮干,无视消防法规的单位要予以“曝光”,进行公开批评;对特大、重大火灾事故,要作好分析并跟踪报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扩大社会宣传教育效果。积极配合消防专项治理工作,广泛宣传,要让每一个“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负责人及广大员工清楚了解消防工作法规、消防安全基本要求和这次消防专项治理的目标,认真落实这次专项治理各项措施。省政府已决定每年的11月9日为全省“119”消防宣传日,各地要通过各种宣传活动,使“119”深入人心。属于消防宣传内容的公益节目,应无偿给予报道和播放。各企业事业单位要自觉地组织职工参加消防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消防意识。
(三)坚持依法治理,强化监督手段。这次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广东省外商投资企业消防管理规定》、《广东省消防管理处罚规定》和其它有关的法律条例,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整改存在的火险隐患。对于存在严重火险隐患又不接受消防监督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按期进行整改的,应依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该停业的坚决停业整顿,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决不姑息。
(四)增加消防投入,使消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我省消防基础设施与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各级政府要重视消防基础建设,结合专项治理逐步增加对消防的投入,如增加消防设施的投入、整改火险隐患的投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城镇消防规划,切实把消防队站、消防通道、消防通讯、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同步实施。大的工业区以及工厂企业多、员工多的镇、村,可采取建立员工村的办法集中管理,消除“三合一"。财政、计划、城建和保险部门要大力支持公安消防队伍的建设,消防业务所需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对当前消防装备落后、水源缺乏等突出问题要抓紧作出规划,增加经济投入,争取尽快解决。今后凡发生火灾的企业,应从火灾保险理赔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消防建设专项资金,对此各市可作些探讨。
(五)做好消防专项治理工作情况的收集和总结上报工作。各市消防专项治理办公室每半月要向省消防专项治理办公室报告一次工作进度,有重大情况要及时报告。12月10日前,各市安委会向省安委会上报消防专项治理工作总结。省安委会将对在这次专项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同志们,消防专项治理工作的任务很重,当前又是火灾多发季节,希望大家在做好消防专项治理工作中边治理边整改,将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再出现恶性火灾事故,保证我省的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