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浅述
惠阳市市长 林惠纯
1989年秋,神州沸沸扬扬,中西方关系跌落低谷。人们意外地发现,一个计划投资10亿美元的美商独资项目在惠阳奠基。消息一经传出,惠阳即罩上神奇的色彩。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经济学家前来研究,新闻界前来采访。人们不约而同地认为,原因是惠阳有优势:一是地理环境优越,二是资源丰富,三是基础设施较完善,四是服务效率高。
惠阳用短短的10年时间,从一个靠财政补贴的贫穷点起步,以各项经济指标每年超过50%递增的速度,跨进了全国经济发达县(市)的行列,居全省第8位,全国第59位;惠阳人民用3年的时间,把一个只有1万多人面积1.2平方公里的沿海小镇——淡水,建设成26万多人面积36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惠阳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还有,就是得益于对“优势”的研究与实践。
自信意识——优势的营造
惠阳原是一介贫穷的农业县,13家围系农业而设置的小化肥、小水泥、小农机、小蔗糖是全部的工业家档。县内没有一条平整的公路,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市集;干部队伍不稳,很多人设法调离。为了转变全县人民的自卑观念,改穷则思迁为穷则思变,我们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展了建立惠阳优势的讨论,进行了营造惠阳优势的研究,制订了建设惠阳优势的具体措施,进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把惠阳建成经济发达县”的宏伟目标。我们认为,要营造优势,首先要培育干部群众的自信意识。因此,我们制定的每个决策都是面对现实,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解决困难的可行办法。
鉴于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我们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化”的发展目标,采取了“一步到位”的实施办法。对坑坑洼洼的公路不是花大力气去修补,而是实施水泥路面化。我们邀请国内有名的专家勘测和设计,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我们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建设了10万千瓦燃油发电厂。我们把“摇把子”机摔掉,直接实现电话程控化,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农村电话程控化的县份。对文教卫生事业,也是按照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这些巨额的建设资金是通过千千万万人去“要”回来的,我们深信“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的教诲,人民群众一旦有了自信心,就会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制订了发展工业的总体规划,采取了“五个轮子一起转”的办法。所谓“五个轮子”。就是国营、部门、乡镇、集体、个体一齐上工业项目,变一个积极性为千万个积极性。不到一年,全市各地就吃立起一幢幢标准厂房,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
至1989年,惠阳的优势已经显露,并为世人所认识,进而炙手可热,投资者争相利用。“优势”为惠阳的经济大发展积聚了后劲。
危机意识——优势的否定
1992年,正是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优势将面临挑战,在年底举行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采用了“泼冷水”的办法,要求各级领导在大好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危机感,要注意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下列的情况,确实使同志们感到“危机四伏”:一是随着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恢复,我市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国际经济接轨,但此后全国各地的机会将会均等,我们毗邻香港的优势将会失去;二是我市经济活动仍处于不稳定阶段,支柱产业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存在着产业结构矛盾,随着生产的逐步增长,相互制约的因素逐渐加大,优势会变成劣势;三是我们正面临三方面的挑战:首先,全国都在全方位开放,各地都用优惠办法争取客商投资,继我们之后在香港举办招商会的就有20多个省市。其次,上海浦东是国家的开发重点,仅国家投资就达250亿元,现在的“孔雀东南飞”不久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再次,珠海已决定架一座跨海大桥直抵香港,到时珠海往香港只需1个小时,珠海与我们有相同的开发潜力,我们的位置将会被取代;四是我们前几年所引进的项目中劳动力密集型的比重大,现在虽然已引进了一批高科技项目,但这些项目的上马和投产不一定能一帆风顺。
居安思危,使各级领导干部处顺境时要有危机意识,是延续优势的重要措施。
拼搏意识——优势的持续
体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夺冠军难,保冠军难上加难”,搞经济建设亦然。面对激烈的挑战和竞争,要保持优势,就得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更新观念,树立拼搏的意识。我们要求各级干部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凡是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就要大胆去学习、去实践。否则就谈不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这也是新生事物,也只能在实践中取得经验。
1993年,我们继续以拼搏的精神,用大力气、大投资、大动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亿元建设、22条公路;增建10个输变电站,实现每镇都有输变电站;协助省邮电局建好容量为9万门的长途交换局,并扩容2万门程控电话和4千门移动电话,从而更优化了通信设施;投入5800万元改造两个水库,解决工业卫星镇的近期供水问题。
我们要求各级领导都要有“工业立市”的思想,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工作重点,以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为此,切实抓住39个超亿元项目的上马和投产工作,有的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高速度,被美国商人喻为“世界少见的惠阳速度”。与此同时,认真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构想实施城乡现代化、都市化。对于农业,我们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并大力发展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连片开发,集约经营。
我们把工业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建设、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起来进行规划,投入了1亿元重建了淡澳分洪工程,使这项水利工程既美化了城市,又实现了对农田的保护。今年遇上了百年罕见的暴雨,分洪工程每天以500个流量将洪水排出大海,在邻近地区洪水为患的时候,我市实现灾年不见灾,并大大减少洪水对东江下游的压力,进一步显示了全市人民锐意拼搏而取得的优势。
与“四小龙”、“四小虎”相比,我市仍有较大差距,我们要求各级领导戒骄戒燥,勤于思考,敢于超前,勇于创新。一些同志为了保护所属部门的利益而拒绝社会办学、办医,我们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剖析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认识提高以后,我们的同志改变了视分配来的大中专学生为包袱的观念,争相“库存”科技人员,为经济发展积聚技术和人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保持优势就得拼搏,容不得半点松懈。
超前意识——优势的再造
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提前实现现代化的重任,我们从预感到“优势危机”开始,就注意营造新优势。对建设项目提出了20年甚至50年不落后的要求,以达到建一项成一项的目的。对交通建设实行公路、铁路、空运、海运综合发展。对于电力建设,我们正筹建作为全国5个新建大型输变电站之一的容量为50万千伏安的永湖变电站,又筹建20万千瓦的燃油发电厂,以确保北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电力供应。我们还以超前的目光筹建引东江进陈江镇和引西枝江进淡水镇的两项大型引水工程,以确保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用水。
如果把惠阳比作一座经济发展大厦,这座大厦将分为三层:首层是南部地区,这里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第二层是中部地区,这里在发展高科技项目的同时,主要发展一般工业项目和开发性农业项目;第三层是北部地区,这里是重工业和农业的基地。惠阳就像一座完成了土建工程的大厦,让投资者选择自己所需的楼层,并按自己创意进行“装修”。
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我市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举措,建设“三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市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希望工程,这个区域将容纳10万高质素人口,并成为各种产业协调发展、功能齐全的高科技卫星城市,“联想科技园”是在这里率先投产的国际性电脑企业。
九十年代是惠阳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营造新优势,摆出“万事俱备,只待东风”的架势,更利于惯于择木而栖的投资者。我们连续3年举办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显现了营造优势的效应。现在,美国的比奥德,日本的三洋、理光、旭光,南韩的三星,香港的庄士、长城,新加坡的吴德南,台湾的大欣、蔚盛等大企业、跨国公司已落户惠阳。全市已涌现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技术高新的项目。随着投资60亿元的中国二汽与日本本田合作的小轿车生产项目的建设,以及投资60亿美元的石油化工项目的实施,更体现了我们营造新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将为这两个项目设立近千家下游产品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我市的工业将更上一个台阶,从而进一步推动第一、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惠阳的经济已朝着协调、高速、外向、高科技方向迈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惠阳人民将继续为夺得优势而拼搏。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