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广源副省长在全省划定基本农田
保护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粤府字[1994]34号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同志们:
这次省政府在江门市召开划定基末农田保护区现场会,开得很及时、很有必要。会议提供的现场和所介绍的经验都很有启发。昨天,参观了江门等3个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现场,今天,江门、阳江、阳西、鹤山4个市县作了典型介绍。会上,省国土厅袁征厅长对前段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作作了总结,提出了下一步的意见;省人大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林国雄副主任作了发言;省农委潘嘉念副主任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作了发言;国家土地局彭德福副司长在会上作了指示,这些讲话都很好,希望同志们回去认真贯彻,狠抓落实。
我认为,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总的形势是不错的,概括起来,一是进展快,二是质量高,三是效果好。进展快,就是去年12月底省政府召开耕地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全省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3000万亩。会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认真贯彻,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80%,看来,可以预期完成划定任务。质量高,反映在绝大多数市,特别是江门、阳江市能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划定工作,在划定中坚持做到“五有"(有图、有表、有报告书、有标志牌、有管理措施),而且是真搞,不是假搞,把公路两旁的良田都划进保护区。效果好,最重要的一条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把广东近几年粮食、甘蔗滑坡的趋势遏制卞来。我省自跨进90年代粮食面积持续减少,1991年水稻面积减少180万亩,1992年减少360万亩,1993年减少460万亩。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住基本农田3000万亩,粮食用地2500万亩,因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稳定粮食面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划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与市之间不平衡,有些市已基本划完,如江门、阳江、湛江、梅,州,但也有个别市只完成了40%到50%,甚至有个别市还有点无动于衷。省政府提出要在6月底前完成划定任务,现在只是完成了80%,时间很紧迫。二是个别市、个别地方流于形式,不是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去划定,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搞形式主义;不是把好的田划进去,而是把今后几年都无法开发的地方划进去,划了“自然保护区"。这两方面的问题,我看是认识问题、态度问题。去年省人大就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硬任务提出来,如何抓好落实,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稳定农业的基础
首先,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保护土地是保护农业的关键。现在天天喊要稳定农业,发展农业,如果不抓基本农田保护区这个基础,就不是抓住主要矛盾。广东解放40多年,整个农业是持续稳定地增长,特别是粮食生产。但90年代以来,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有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量力而为,到处搞开发区、房地产,占用大量农田,造成粮食面积锐减,3年来共减少了1000万亩,突破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5000万亩粮食面积临界线。去年粮食种植面积实际只有4860万亩,产量只有320亿斤,造成去年年底和今年春节前后出现了抢购粮食、粮价暴涨、民心恐慌、社会不稳定的现象。由于种粮面积的大量减少,大量占用农田,造成社会粮食供求紧张,这是活生生的事实。要保护农业,首先要保护耕地,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这是神圣的责任,是法律的要求,如果让其放任下去,就对不起子孙后代。
其次,农业是安天下的大业,又是弱质产业。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今年2月,中央专门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江总书记、李鹏总理亲自参加,各省的省委书记、省长和主管农业的副省长都参加了。中央指定广东等6个省要在会上发言。中央对广东的粮食生产十分室视,面积减了那么多,粮食减了那么多,如何稳定,要求广东作个发言。会上,朱省长讲了8条意见,中央还是比较满意的。中央把农业问题当作稳定社会的大事来抓,江总书记提出要把它作为衡量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的主要政绩。农业既然是重要的,但农业进入市场与二三产业的竞争中,它处于弱质地位,它自身的特点是无法与二三产业竞争的。此外,农业还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去年连续几次台风,我省仅农业就损失130亿。所以,从农业的重要性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弱质性来看,也需要我们进行农田保护。要进行保护,就必须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进行保护。
再次,从广东的实际出发,也要保护好耕地。广东是人多地少的省,只有3600多万亩耕地,人口是6500多万,人均耕地只有0.52亩,还有外来劳工1000多万,加上每年净增人口100万。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解放初人均有1.5亩,现在只有0.5亩,到本世纪末,可能只有3—4分地,在下一个世纪就更少。再不保护耕地,广东就无地可种,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一定要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出发,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现在一些基层干部的素质较低,当了镇委书记、县委书记,占用耕地想怎样干就怎样干,不办手续,不通过群众,这种作法实际是违法行为。省对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立法,就是要制止这,种行为。
二、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真搞,不要假搞
划保护区真搞还是假搞,我认为有三条标准:第一条是把良田划入保护区还是把差地、瘦地、边远地划入保护区,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总体说,大多数地方都是把良田划入保护区,但有个别市、个别地方把好的田、公路两旁历史上都是高产的田划到工业开发区、城镇规划中去。目前不少市、县、镇都在搞城镇规划,特别是一些撤县设市的市,原来建成区才几个平方公里,现在一下子就搞100平方公里,把城镇周围的良田都划进去了,就无法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了。我认为,撤县设市,农村逐步走向城市化,这是必然趋势,要有规划,但要从实际出发。现在一些县级市一下子搞100多平方公里,这不是从实际出发。第二条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做到“五有",还是一无所有。“五有"就是象江门、阳江那样,有图、有表、有报告书、有标志牌、有管理措施。但有些地方在某个地方树个牌,写上基本农田保护区,只是个牌子,主要是应付上面。当然这只是个别地方。有些人认为这“五有"是虚的,我认为这是虚中有实,虚是为了实。没有这“五有",怎么说明你是真搞,真的贯彻?第三条是有保护措施还是没有保护措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是一方面,保护是另一方面。划定很容易,更重要的是保护。不能是某个领导拍拍脑装能在保护区内建工厂,搞开发区,也不能让农民在保护区内随便建砖厂,建坟墓.不能随便调整结构。如果没有保护措施,今天划定,明天就改变功能.这样搞了也没用,劳民伤财。所以,一定要有保护措施。开平、鹤山两市都制定了8条保护措施,明确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理,必须是这样,不能有随意性。总之,划定保护区,要真搞,不要假搞,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不要流于形式。
三、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
要正确处理好划定、保护、建设这三者的关系,划定和保护是建设的前提,建设是划定和保护的目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要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就要下功夫搞好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首先要抓好基本农田的水利建设,做到“三有":有排灌系统,水能进得来、排得出,有路,特别要有机耕路,做到路路相通,能开拖拉机和农用汽。有电网.鹤山的现场点;拉了专门的电线,收割时可以用电动打禾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做到这“三有"是最基本的。这件事,要求用3年时间搞好。其次要抓好土壤改良。多年来,由于我们不注意土壤保护,光施无机肥,少施有机肥,土质下降,土地板结,造成产量不高,必须进一务改良土壤。再次要抓好整个大农业的外部环境建设,比如,江河堤围、水库、造林绿化、大的排灌电站。基本农田保护区与这些大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密不可券的.如果大农业的外部环境搞不好,3000万亩的基本农田也发挥不了作用。
对建设要增加投入。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投入省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多的,水利系统每年投入4—5个亿搞水利和农田建设,省里搞50个商品粮基地,每年投资5000万,也是搞基本建设的,当然也包括其它方面。要求市、县也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另一个渠道是根据国家法律政策规定,适当向社会筹集一点资金,对农民给予一定的合理负担,如农民每年15—20个的义务工,不参加劳动就出钱。
四、各级要珍惜、爱护和利用好毎一寸耕地
这是对全省的土地、耕地而言。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在广东,爱护耕地、节约用地、开垦荒地这三方面特别重畧。广东的二三产业发展比较快,今后每年还要占用一部分耕地,但应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或者通过开发来弥补二三产业占用的耕地。在这里,提几点意见:
1、要抓好丢荒耕地的复耕工作。这几年,由于重二三产业,轻农业,也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再加上对土地的管理有所放松,出现不少丢荒现象。据国土厅调查,全省丢荒地约有50万亩,这包括征而未用的、未填土的和农民弃耕的。丢荒是浪费资源,刚才,国家土地局彭副司长在传达中央领导指示时说,丢荒是最大的浪费,比贪污还要厉害,这是有道理的。丢荒50万亩的耕地,产出的财富有多少呀?所以说是最大的浪费。虽然今年抓了一下,复耕了一部分,但最近我在下面调查的时候,仍看见有不少丢荒地这个月,省政协开常委备,有些委员说从韶关开车到广州,看到公路两旁还有不少丢荒地没有复耕。谢非书记在全省基层工作队学习班上讲.今年内无论如何都要解决丢荒地的复耕问题。我省今年粮食种植面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只能完成4900万亩,还差100万亩。对丢荒问题,从经济角度和政治角度讲都无论如何要把它复耕,如果种不上水稻.就种些旱粮作物,不能弃耕。对征而未用,到期又没有钱建设的要按照合同收回来,不能让它长期丢荒闲置,这件事,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认真抓一下。省国土厅要搞个材料,对个别严重的市要通报批评,要给予处分。
2、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各地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下达的计划来用地,市、县要严格按照各自的权限审批土地,不能越权批地和乱占滥用耕地。前天,李近维书记对我说,东莞今后2年内不批耕地,不批二三产业用地,他说前两年批了大量的土地,现在还没有消化掉,起码还要消化2、3年,所以,这两年都不批地。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都有这个问题,很多开发区房地产在当前宏观调控、压缩信贷的情况下,2、3年都消化不了已征的土地。每个市都有这种情况存在,都有大量的地还没有用。应该先批填了土的消化掉,在今明两年原则上不要再批土地。当然,对国家、省的重点工程可以批。希望各市要配合,对这件事我也同意省人大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林副主任说的,很多是当地党政领导的事情,不是国土部门的事情,因为国土部门往往管不了书记和行政首长。
3、发达地区要节约用地。为什么专门讲发达地区?我发觉有些地方对土地不珍惜.一大片地圈、一大片地建,都是两层楼的,地很珍贵,而且越来越少。应该多占用空间,少占用地,或者多用山地、坡地,少占用良田。这也是节约用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征地补偿要高一点,以照顾到农民的利益。
4、抓好土地的开垦工作。广东的土地开垦有两大块:一块是沿海滩涂。广东有3700公里的海岸线,有40万亩的海域面积,要重视开发滩涂来增加土地。当然,要处理好滩涂围垦与保护好河流、海洋的关系,要经专家论证,搞好规划,不要因围垦造成航道堵塞或造成污染。一块是山区。广东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全省25度以下的坡地有2000万亩,要抓好25度以下坡地的开发。这次在梅州市召开的扶贫现场会,梅州对25度以下的坡地开发搞得不错。他们是连片规划、统一开发、分户承包,主要搞林、果、茶,把沉睡的资源搞活,增加社会物质总量,希望山区市要抓好这方面的开发。从全省来说,下世纪初期珠江三角洲会成为珠江大都会,就是香港、澳门、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形成大都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很高,其农业肯定是城郊型农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今后就靠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为大都会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开发东西两翼的滩涂和山区的坡地,搞好水利、路、电,就可以成为良田,或者种水稻,或者种旱粮、氷果、蔬菜,或者搞畜牧业,然后把农产品运到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城市靠农村作依托,城市也辐射带动农村的发展,连成城乡一体化,经济大融汇,这样,全省的经济就能全面发展起来。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