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商贸优势加快普宁经济发展步伐
普宁市市长庄绍徐
1994年,是普宁撤县设市的第二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步伐加快的关键一年。如何发挥优势,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步伐?我们的思路是:以流通为导向,以实业为依托,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带动普宁经济全面繁荣。
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重视培育和发展市场,搞活流通。目前,十大专业市场享誉全国,1993年集贸成交额突破30亿元,成为全省市场最活跃的市(县)之一。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但解决了普宁几十万劳力的出路,增加了财税收入,而且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高速、健康发展。但必须看到:我市的市场经济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运行机制还不够灵活。如何发挥优势,适应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仍然是当前我市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动员各级干部和、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十四届中全会《决定》,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关贸总协定和国际惯例有关知识,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要破除认为“多办几个市场,多建一些店铺,多做几笔生意“就是市场经济的偏见,确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意识,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办事。要跳出小农经济圈子,确立“大经济圈''观念,把我市经济纳入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运行轨道,形成全方位开放、多元化发展的的经济格局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确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适应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的观念,促使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纳税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在投资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充分利用市场活跃、交通、通信发达的优势,大搞外引内联,把有限的土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华侨工作要从老一代转向新一代,侨资利用要从赡养型、福利型转向办实业型。还要破除因循守旧、当“太平官”的庸俗思想,树立放开手脚、敢闯敢冒的新观念。力争我市的流通工作在扩大规模、扩大影响、提高效益上有新的突破,使其在联结生产和消费,导向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推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普宁人多地少,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但普宁人杰地灵,交通方便,商贸活跃,市场发达,这是最大的优势。因此,发展普宁经济应当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培育和完善市场作为突破口,在搞活商贸,发展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协调发展上做文章。一方面要抓好市场硬环境的建设和配套。在市区和发达平原镇有计划地新建一批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并着重在管理机制和配套服务上下功夫,以导向工农业大商品生产。在山区乡镇则建造一些综合型的农副产品市场,带动山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与国际大企业建立关系,发展产品出口、多边贸易,逐步形成大经贸海外企业体系。
要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房地产市场要大胆、有序放开。实行政府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出让制度,对商业性用地使用权的出让,要实行招标、拍卖:对施工工程一律实行竞争投标。劳务市场要进一步拓展。境外劳务输出要在国别、地区开避新的领域,增加外汇收入。要积极探索发展金融、证券、期货市场和人才、技术、信息市场。要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的力量,发展交通运输、旅游、饮食、文化娱乐等行业。通过简政放权,简办手续,搞活个体私营企业,从而推动我市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践证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商贸优势,有赖于市场外部环境的配套完善,有赖于一二三产业作为依托,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发展,相得益彰。从普宇市情出发,必须扎扎实实搞好以城市化为重点的各项基础建设。
一是要以超前的意识、更大的投入,加快以市区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次中心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继续抓好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速市政建设和市容市貌的整治。要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广集资金,实现大投入,争取大突破。第一是适应市区规模迅速扩大的要求,修筑市区南北两条环市路,再以市区为起点,增修两条一级公路,一条跨越大南山连接深汕高速公路和惠来神泉港,一条通揭阳市;第二是抓好市区22.5平方公里控制区内的道路开避、拓宽改造和贯通,抓好新河两岸道路和水域的延伸,新河二桥、三桥的建设;第三是抓紧完成市区四个旧区改造;第四是搞好汤坑、三坑自来水扩容工程,确保城市用水。按照美化、净化、绿化的标准,建设一个崭新的富有吸引力的南粤新城。
二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要增加农业投入,搞好水利设施配套,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商品农业为中心,引导农业生产朝外向型、基地化、商品化方向发展,重点建设好青梅、青榄、荔枝、茶叶、蔬菜等8大农业生产商品基地。
三是重视工业基础。按照“面向市场,调整结构,适度规模,提高效益"的要求,建设好国有工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三个工业群体。国有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增强活力,走向市场;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要重点增大乡镇10个工业小区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外引内联,使之朝科技型、外向型、效益型方向发展。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