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第10期

1993年10月31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93年 > 第10期
【打印】 【字体:

欧广源副省长在全省水利水电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九九三年九月五日)


  这次召开全省水利水电工作会议,主要分析九三年度我省水利水电工作形势,部署九四年度的工作。刚才,关宗枝同志代表水电厅作了工作报告,希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抓好水利水电工作。这几年来,我省水利水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走出了一条“以水求财、以财治水"的新路子。省安排了东深水费五亿元进行水利建设,在省里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响应,今年全省共投入二十多亿元。我们把水利推向市场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充分肯定。今年十月初将在我省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推广广东的经验。下面我着重谈四点意见:

  一、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在实践中真正确立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

  去年十二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我省九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制定了发展水利产业的方针、政策,是我省加强水利基础产业的重大举措。《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水利放在与能源、交通同等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使水利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由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决定》,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说,《决定》是我省水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我赞成这个评价。

  全省各地学习、宣传、贯彻《决定》的势头比较好,也取得了明显成绩:水利工作的思路越来越明确,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越来越为全社会所认识。多数地方舍得花本钱,下力气大搞水利建设,至今年六月底全省水利水电投资已完成了十八亿多元,占全年计划的84%,比去年同期增长17%。今年将成为历史上投入最多的一年。但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落实《决定》,确立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仍须继续努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仅有30%左右的县(市)制订了贯彻《决定》的具体措施,大多数县(市)还没有“下文”。为什么一些县(市)能从实际出发,及时制订实施《决定》的办法或意见,而一些县(市)却迟迟未动?问题的症结在于:有的领导没有真正转变观念,没有真正确立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有的领导的水利观念淡薄,对水利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搞农业才靠水利,不搞水利也能搞活经济;有的领导满足现状,盲目乐观,认为水利已过关了,对水患认识不足。上述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贯彻《决定》来解决。

  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地认识到,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我省虽然拥有约一百六十亿元固定资产的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航运等多功能的水利水电综合工胃体系,为保障和促进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我省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全省水利工程防洪能力还比较低,部分江河没有控制性的骨干工程;多数工程已运行了几十年,亟需维修加固;全省每年受旱面积超过六十六万公顷,受洪涝灾害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五十多亿元;沿海部分地区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逐渐出现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一些地区水污染日益严重。这种状况如不迅速改变,必将影响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党中央赋予广东力争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历史任务的完成。

  经济发展越快,水利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就越明显。今年,我省自然灾害频繁,先后遭受霜冻、冰雹、暴雨、洪水、台风和龙卷风的袭击。据六月底统计,全省有十五个市一百三十二个县(区)共一千一百六十二个乡(镇)一千一百七十七万人受灾,死亡一百四十人,直接经济损失六十多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的损失二亿八千万多元。仅二号台风全省有十一个市三十五个县(区)共二百七十个乡镇六百三十二万人受灾,紧急转移四十一万人,死亡十八人,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二亿多元,其中水利工程损失一亿多元。最近九号台风正面袭击了茂名、阳江市,茂名市损失约十亿元,阳西县的堤围溃决十多公里。虽然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抗灾,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这也说明了我省水利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标准偏低,隐患较多。如果遇上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北江大堤和珠江三角洲的佛山、中顺等主要堤围决口,南粤将变成一片泽国,受灾人口有上千万,经济损失上千亿元以上,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近几年,珠海市重视水利工程达标建设,大力加固堤围,今年二号台风,风力十二级又碰上暴潮,主要堤围却安然无恙,堤内的工业、农业、涉外企业得到保护,充分体现了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搞好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对于促进广东顺利实现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谢非书记在视察飞来峡水利工程时,对水利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三防工作;二是要提高水利工程的防御能力。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落实谢非书记的指示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以此作为检验各级党委、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和加强水利基础产业的重要标准。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切实抓好水利建设,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条件。

  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

  深化水利改革,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紧迫任务。当前,水利如何深化改革,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面前一个主要的课题。鉴于水利的双重特点,近期必须抓好水政职能的转变和投资体制的改革。

  首先,是水政职能的转变。由于水利行业具有政府调控和市场激励双重特点,水政职能的转变必须从实际出发,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宜活则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水政的职能作用。水政职能,是由水利事业的社会性、群众性,治水的复杂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性决定的。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兴修水利,大江大河的统筹规划和治理;水利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以及其他配套法规的组织实施、监督执行;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保护,都要靠政府的统一调控。而且这种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实行市场经济,但对治水的统一性十分明确,凡涉及流域规划,治理开发的问题,都通过议会以法律形式进行统一调控,治水规划合理,效果相当明显。历史经验证明,多头治水,必然出现治水的盲目性,难以发挥综合效益。特别是防洪抢险,更要靠各级政府的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今年七月紫金县新坑水库发生大滑坡,各级政府充分发挥调控职能,省政府及时派出七个工作组奔赴现场指导,并组织部队七百多人帮助抢险,才取得了水库抢险的胜利。受到了国家防总的表扬。谢非书记对参加抢险的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也给予了赞扬。据反映,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部分地区对水利建设放松了管理,有的随意占用河道,填河造地搞开发区,缩窄河道行洪断面;有的把劈山开路的大量弃土倒入河里,乱开矿,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的未经河道主管部门批准,在河道码头、护堤地建房;有的在开发时只顾赚钱,不保护水利设施,甚至毁坏了水利设施。因此,必须依法治水,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使水利建设与使用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要强化水利市场激励机制,促进水利走向市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意识,变单纯的工程技术管理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三结合”经营管理:即在工程管理上实行管理与经营相结合;在服务上实行无偿与有偿相结合;在建设上实行治水与开发相结合。此外,还要扩大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提倡各种形式的联合经营,进行工资、人事、用工制度改革,采取单位自定工资形式和分配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先富起来。

  其次,是投资体制的改革。水利基础产业要超前发展,就必须改革投资体制,拓宽资金来源,增加资金投入。据匡算,我省计划“八五”期间水利水电建设投入八十七亿元,到二OOO年投入三百六十亿元。如果单靠国家投资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必须走出一条国家、社会、集体和群众一起办,外引内联相结合的新路子,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各级政府的投入,今后仍是水利投资的主体。各级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水利产业,要向水利倾斜。如海丰县决定每年在地方财政预算内拿出20%投入水利,真正体现了水利基础产业的地位。水利建设要坚持“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方针。省委、省政府在《决定》的第三条“增加投入,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兴办水利”中,作了八条规定,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一些同志担心,提出“社会办水利”会不会增加农民负担,我们反复研究,《决定》中提出的有关规定是符合“合理负担”的原则,没有涉及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取消农民负担的项目。对国家已制定了的水利政策,我们要用足、用好、用活,其中包括实行水费、电费改革,依法完善水利收费和水利劳动积累工制度,引进外资、侨资,大胆使用贷款,发行水利债券,试行股份制,建立资金有偿使用制度,搞好水利综合经营,大力增加水利投入。中山市、顺德市近年来不仅从地方财政中拿出一大笔资金投入水利建设,而且敢于向银行贷巨款搞水利建设,这是增加水利投入的一个新突破。当然,敢于贷巨款必须有可靠资金来源作后盾。现在山区对搞水库建设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建水库解决农田用水和生产生活用电。目前制约、影响积极性的还是电价偏低的问题,平均一度一角七分,小水电越办包袱越大,将难以维持下去。我认为只有提高水电价格,与火电价格相近,才能做到不亏损略有微利,才能调动山区办水电的积极性。请水电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给省政府写报告,由省政府召开办公会议讨论决定。

  我省水利水电工作,在更新观念,转换机制,深化改革方面是有成效的,国家水利部对我们的工作也作了肯定,并定于今年十月初在我省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这对我省水利工作将是一次检阅和促进。因此,下半年乃至明年,我们要做的工作更多、更艰巨。

  三、真抓实干,不断发展水利基础产业

  水利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其基础越雄厚,经济发展的后劲就越足。我们要千方百计巩固和发展水利基础产业,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为我省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当前,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水政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水政职能是任何服务性实体和企业公司无法承担和履行的。过去把水利部门进行简单的撤并的做法,削弱了水利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造成水政松懈,一九八六制度废弛,防汛、抗旱不力,大量水利工程遭受破坏等严重后果。深圳市在一九八六年机构改革时曾撤掉水利局,但到一九九O年六月又恢复了水利局,并增加了编制,加强了治水管水的职能。顺德市是我省综合改革的试点,在今年上半年进行的机构改革中,市一级的党政机构从五十六个精简为三十四个,水电局作为市政府职能部门不但保留下来,而且在调整、改革中充实了力量。巩固和发展水利基础产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机构改革中,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水政建设,充分发挥水政的职能作用。

  2.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和管理任务。明年全省水利水电投资“盘子”已定,总的指导思想是“集中资金,调整投向,保证重点在继续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要切实抓好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达标。现有工程是水利基础产业的主体,一定要按时完成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建设。要抓紧落实省人大议案有关水利项.目,提高我省水利设施的防洪抗灾能力。要象茂名市那样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水利工程,优质、高效服务社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要做到投资省、见效快、工期短、效益高、管理好。要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东深供水第三期扩建工程竣工、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东莞中部、深圳西线供水工程的上马准备工作等要抓紧抓好。飞来峡综合枢纽工程集防洪、运输、排灌、供水、发电、养殖、旅游等为一体,静态投资二十三亿元,动态投资三十亿元,五年完成。这是我省水利史上的一件大事。希望各级政府、各部门大力支持。

  3.积极发展水利经济实体。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定》提出的“建立起富有生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水利运行机制”的目标,逐步把现有的各种水利工程,乡镇水利水电管理站,水保站办成经济实体,改善经营管理,一方面在围绕排灌、发电、供水、水土保持、物资供应、勘测、设计、施工和科技推广等,实行有偿服务,全面落实“以河养河”,“以闸养闸”、“以堤养堤”、“以电养电”、“以水养水”的方针,不断发展壮大水利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及其技术、人才优势,大力发展综合性生产经营,开发第三产业,不断增强水利经济实力,实现良性循环。平远县形成以水、电为龙头,建材为支柱,兴办综合性经营项目九十八个,预计今年总收入可达一亿元,利润二千五百万元,人均产值四万五千元、创利润一万六千万元。水利经济的发展使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从而稳定了水利队伍。去年我省水利生产经营产值达十九亿元,今年可望实现二十三亿元,本世纪末要确保八十亿元,力争一百亿元。搞活水利经济,首先是增强了水利的凝聚力、吸引力;其次是增加了对水利的再投入。

  4.重视水电科技人才,壮大水利水电技术力量。要大力推广顺德、阳山等市(县)舍得花本钱,吸引人才的经验。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抓好科技兴水,对水电科技人才在政治上要培养,工作上要支持,生活上要关心,技术上要鼓励改革创新,力争用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武装水利,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

  四、抓紧好三防工作和秋冬水利建设

  今年上半年我省自然灾害频繁,三防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把三防工作和秋冬水利建设抓紧抓好。为此,我着重再强调两项具体工作:

  1.切实抓好三防工作。

  防汛工作,要做到常抓不懈。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今年汛期未过,今后还有台风登陆。我省历史上最晚登陆的台风是十二月二十五日。七五年九月二十五日的台风,造成东江、西枝江洪水泛滥,平潭机场被淹,损失惨重。我们要记住历史的教训,克服麻痹思想。要进一步加固、维修堤围、水闸、水库,继续立足于防大灾,抗大灾。搞好三防工作的关键,在于坚决贯彻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今年各级政府换届,机构改革,新领导比较多,对三防情况不太熟悉,缺乏现场指挥调度经验。新任行政首长要尽快熟悉情况,思想、工作要尽快到位。

  2.不失时机地发动和组织秋冬水利建设。

  各地要早规划、早部署、早行动,大力抓好秋冬水利建设。要抓紧修复水毁工程,水。要认真落实“东莞会议”精神,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搞好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为发展“三高”农业服务。对明年渡汛的水利工程要抓紧完成。凡有条件的应做到治水与开发相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使水利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还要整治环境;美化环境,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粤府字〔1993〕39号)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