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第8期

1986年08月31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6年 > 第8期
【打印】 【字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高教局《关于加强职业大学

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1986〕113号

—九八六年七月六日


  省高教局《关于加强职业大学建设的意见》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加强职业大学建设的意见


  自一九八三年以来,我省部分大中城市先后创办了广州、韶关、嘉应、佛山、西江等五所职业大学。这些学校,边建设边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使职业大学更健康地发展,迅速形成办学能力,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兴办职业大学,是中央发展高等教育战略目标之一。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大专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形成高、中、初级配套的劳动技术大军,进而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我省近几年来,举办的一批职业大学,对填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改善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增加专科苏学层次和进行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职业大学的性质与办学方向。

  职业大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职业性。所谓地方性,是指职业大学要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设地方急需的专业。所谓职业性,是指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等,都要以当地的生产、工作急需为主要依据,以开办应用学科为办学重点,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训职业技能,坚持学以致用为基本特色。

  (三)努力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专门知识、技能的人才。

  (1)培养目标。职业大学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技术素养与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

  (2)专业设置。学校应根据本市、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依照学校的培养能力(校舍、师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设置专业;要按规定认真办理报批手续;各类专业,一经批准,要相对稳定,至少连续招生五年;如若变更或增设专业,应尽可能以原有专业或相邻专业为基础进行改造;各市、地之间尽量避免重复设置专业,提倡校际间协作培养各类人才,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各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专业要求,突出职业技术的主干课程;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凡三年制的'专业,要保证实践环节教学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

  (4)提倡半工半读,或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各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实际锻炼。要特别注意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跟班劳动,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职业感情。

  (5)加强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

  (6)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基地,或在校外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联合体,提高学校教学、科研质量,促进学校加强与企、事业的横向联系,探索职业大学办学的新路子。

  (7)办学形式。职业大学要以培养专科学历层次的普通生为主,同时可根据需要与可能,发展函授教育、夜大学和广播电视教育,举办短训班;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也可以设立中专教育部。

  (四)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和我省的实际,各职业大学在建校招生时,各门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至少应分别配备专任讲师和助教各一人;全校有副教授以上职务的专任教师人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百分之五。

  各校近期内,解决教师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发挥老校支援新校的作用。经研究协商,分工由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分别支援佛山大学、西江大学、韶关大学、嘉应大学。并由中山大学支持中山市筹办孙文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各职业大学的一些工科专业,还可以争取与华南工学院与广东工学院对口专业建立协作挂钩关系。其次,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广泛招聘,择优录用。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抓紧青年教师的配备、培养和提高工作。

  职业大学的教师队伍,要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专职师资为主。

  (五)加强领导,稳定办学经费来源。

  职业大学的领导体制,实行省、市(地)双重领导,以市(地)为主的领导体制。学校的建制规格,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一样。各市、地选拔的校长,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达到大学本科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熟悉高等教育规律。任命正、副校长,均需听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

  职业大学的事业经费和基建经费,应按中央关于“两个增长”的规定,纳入各市、地财政计划,同时还可通过社会集资办学和捐资办学的形式,以及酌情收费上学等,以解决办学经费。

  职业大学办在地方,对学校后勤生活社会化的问题,建议纳入各市、地城建规划,以减轻学校的后顾之忧;对学校加强与社会联系,到对口的企业、事业单位实习,市、地政府及各有关单位应给予支持。

  (六)总结办学经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必须重视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当前,尤应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本市、地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合理的教育投资比例与提高办学效益的关系;对学校内部,首先应侧重于研究建立有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包括对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的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试验,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广东省高等教育局

一九八六年四月三十日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