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特区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一九八四年,珠海经济特区致力于成片开发性基础建设,认真贯彻执行以工业为重点的方针,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和加强同内地联合方面打开了局面。
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珠海特区加快了基础工程的建设,一九八四年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为2.38亿元,比上年增长两倍多,等于1980年至1983年四年总和的2.7倍。房屋竣工面积38.15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厂房16幢共13.1万平方米。平整土地184万平方米,还有9幢高层楼宇正在施工。
去年,新建和扩建水泥道路17.12公里,吉大、拱北两区的交通网已经基本形成;年吞吐能力30万吨的九洲港货运码头已经竣工,计划年底将对外籍货运船舶开放;继珠海——香港,珠海——深圳的客运航线通航后,又开辟了珠海——梧州的客运航线。供电情况继续改善,已经建成十一万千伏安的吉大变电站,还有三个一万仟伏安的变电所正在施工之中;珠海至香港、澳门、广州的2000门集装箱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已经交付使用,为特区服务的2000门市内自动电话已经接通,拱北电讯大楼正在紧张施工,电讯落后面貌有所改观。
二、引进外资为历年之冠
随着成片开发基础工程陆续完成和配套,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增强了对客商投资的吸引力。一九八四年,前来特区观光、旅游以及考察和洽谈投资事宜的有109个国家和地区,47.83万人次。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97宗,比上年增长8.7倍,其中直接投资项目合同70宗,比上年增长6倍;合同规定客商投资额9,7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倍;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倍。相当于1979至1983年五年总和的1.45倍。
三、新签项目中,生产性、大中型项目居多
在去年新签的97小项目中,工业、交通项目占85%。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7项,占直接投资项目的24%。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九洲港综合深水码头、特区玻璃纤维厂和珠海玻璃厂。年末,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开放城市投资洽谈会”上,珠海市与外商共签合同、协议、意向书45项,计划投资总额为3.3亿美元,工业项目为44项。100万美元以上的有39项,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12项。不少是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如生产高级节能玻璃的“珠江玻璃制造有限公司”和生产微型汽车的“珠海微型汽车厂”等。
四、内联项目有新的发展
为了加快特区建设的步伐,珠海特区在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同内地的联合。去年和电子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及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签订了69个合同,计划投资9,416.5万元,包括电子、电器产品、精密仪表、科普器材等项目。把内地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人才吸引到特区来,这将充分发挥特区优势,加强特区引进技术的承受、消化能力,加快特区的发展。
特区建设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繁荣。1984年,珠海特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02亿元,比上年增加7.5倍,其中工业总产值0.99亿元,比上年增长近9倍;社会商品零售额1.2亿元,比上年增长43%;财政收入2,242.9万元,比上年增长59%。
(摘自广东统计资料〔1985〕08号)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