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
刘峰同志答记者问
问:汕头经济特区三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有哪些成就?
答:汕头经济特区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已在一片荒芜的沙滩上建起一个初具规模,初步形成生产能力,初见成效的综合性发展的经济特区。三年来,我们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龙湖片区的开发和建设,共投资9500多万元,除了完成龙湖工业区二个片区共0.44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基础建设外,至今年底,特区已开工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厂房12幢14万多平方米,住宅和其他公用设施5万多平方米,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的面积有9万多平方米。今年开工的建筑面积近11万平方米,比前两年的总和还多。在搞好生产设施的同时,生活服务设施也同步进行,宾馆、餐厅、商场、客商公寓、职工宿舍、仓库等已建成配套;管理大楼、经济综合楼、候工楼等也已陆续动工兴建;海陆客货运输,能源、电讯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有很大的改善,目前,龙湖片区已有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三年来,外引内联已签订合同65项,投资总额7亿多港元,其中工业25项,占签约的40%,尤其是今年以来,外引内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共签订合同36项,比前两年的总和还多。至十二月底止,已履行合同的51项,其中工业22项,已办的企业大多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有蛋粉厂、高压水泥砖厂、纸盒包装等一批项目已选好厂址并陆续动工兴建。具有潮汕特色的特区农业区自创办以来,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三年来在努力搞好生产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已与客商签订合同11项,引进44个国外优良品种,办起了园艺、蔬菜、柑桔、养鸡四个示范场和“汕盛养殖公司”、“汕龙实业开发有限公司”、“龙珠水产有限公司”等三个合资公司,部分农副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显示了特区农业的优势。在搞好特区建设的同时,我们对各项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问:最近,国务委员谷牧同志视察汕头经济特区,对汕头经济特区有何评价和指示?
答:谷牧同志对汕头特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采取“量力而行、开发一片、建设一片、获益一片”,注重经济效益的方针以及创办特区农业区在香港成立特区顾问团等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所走的这条路子是对的,今后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谷牧等领导同志对汕头经济特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各项工作还作了很重要的指示,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坚决改革和开放,充分发挥侨乡优势,走综合发展的路子,为开创汕头经济特区各项工作新局面而努力。
问:特区的范围调整后,明年有何新的规划设想?
答:最近,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范围调整为52.6平方公里,包括龙湖和广澳两个片区,其中龙湖片区的面积为22.6平方公里,拟办为以工业、农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交通运输)科学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经济实体,初步规划拟分为六个功能区(即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区、金融商业区、港口码头仓库区、生活区)进行开发建设。一九八五年,汕头经济特区将迈出更大步伐,总的要求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要在前三年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拟在五个功能区(即工业、农业、旅游、港口、生活区)近三平方公里的面积进行开发,计划基建投资2亿5千万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外引内联项目达到200项,投资额15亿港元以上,工农业产值、新安排劳动力及回收税利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为此,必须继续深入进行各项改革,抓好以工业为主的综合经济发展,不仅要引进港澳、东南亚的资金,还要面向世界,争取世界上的大财团、大公司来投资,要花大力气抓好特区主干道及通往五个功能区的道路、水电、电讯等基础设施,努力加快厂房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尽快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重视人才的挑选、招聘、培训工作,充实科研机构,加强信息联系,制订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大纲,搞好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加速特区综合经济的发展。
(摘自《汕头经济特区简报》1985年第1期)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