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稳步前进
一一刘峰同志在记者座谈会上讲话摘录
一、基建投资情况
汕头经济特区创办以来,首先是抓基础设施的建设,着力创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自去年十一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特区区域范围调整为52.6平方公里后,我们想把基建规模搞大一些。但由于今年国家加强外汇和资金管理,碰到了一定的困难,只能压缩、调整基建规模。我们多方筹集资金,解决龙湖工业区的通用厂房、供电及其他工程配套所需。截至七月份,今年已投入的基建资金3771万元。特区专用的三千吨级泊位集装箱码头,龙湖工业区内十一万伏变电站都已先后建成;十二幢通用厂房已经建成;管理大楼、港口码头配套工程,第三、四批职工宿舍、第二、三批客商公寓、仓库等也在加紧建设中,近期可陆续交付使用。下来,我们仍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龙湖工业区的续建以及二个新片区(金融商业区、农副产品加工区)的开发。此外,港口区、职工生活区以及连接这几个区域的四条主次干道也将同步建设。
二、外引内联和自办企业的情况
三年多来,汕头经济特区先后接待了来自泰国、新加坡、日本、美国以及中东、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并与国内各省、市、地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截至今年七月份,外引内联已签订合同151项,投资总额13.8亿港元。目前已履行合同的104项,投资总额8.8亿港元,其中工业51项,农业11项,交通运输6项,旅游、商业等36项。在这104项中,工、农、交通行业合计68项,达整个已办企业的三分之二。龙湖工业区内现有51家工厂企业,其主要产品有地毯、服装、真空电镀制品、家具、电子计算器、电动玩具,仿古陶瓷、工艺品等,绝大部分产品外销国际市场。在办好工业的同时,我们遵循“多下功夫,扩大出口,发展能够创汇的其他产业和行业”的指示,大力发展渔、农、果、菜的养植和加工包装增值,出口创汇。去年以来,农业区共创外汇三千多万港元。农业区的三个公司(农业、土畜、水产)自今年成立以来,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总之,汕头特区在外引内联方面,以工业为重点,兼发展农业、交通、旅游、商业等行业,整个结构趋外向型。既是综合性,又是生产性,面向出口,着重于为国家创汇,这是符合中央的方针、方向的。
三、政策方面的情况
汕头经济特区在引进外资方面,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了“平等互利”的政策,让客商的投资获得合理的利润,促进了特区的建设。
鉴于汕头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方面较之深圳、珠海为差,到这里来费用成本较高的情况,我们根据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制订了若干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费、开发费、厂房租金、售价、劳务费较低等。使客商在投资环境完善的其他特区能够获取的利润,在汕头特区也同样能获得。而且,我们在具体执行政策时,注意对技术比较先进和资金周转期长的项目,给予适当的照顾,但不论客商资本大小,都一视同仁,热情接洽,尽可能解决他们在办厂中碰到的困难。在这种政策的指导下,不少外资企业如溢兴(汕头)实业有限公司、华益制品厂有限公司、汕头奋成实业有限公司、正大康地〜汕头有限公司饲料厂等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扩大了经营范围、项目,增添设备、厂房等;有的厂商还主动、积极地引进外资到特区来,增强了汕头特区的吸引力。有些原在别的地区投资设厂的客商,也转移到汕头特区了。今年以来,洽谈投资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今年一至七月份,外引内联已签合同88项,比过去三年签订的64项还要多;签约投资总额达8亿多港元,是过去三年总额的一点四倍。一些资金雄厚的国际金融集团,大公司也进来洽谈投资。如泰国盘谷银行总裁陈有汉先生,最近率团来汕头特区考察、洽谈,并发起成立“韩江投资有限公司”;集资到汕头经济特区投资兴办事业。
四、顾问委员会情况
按照全国五届人大通过的经济特区条例,汕头特区于去年九月成立了顾问委员会。近一年来,各位顾问出谋献策,咨询指导,支持特区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扩大特区的影响,为增进海内外人士对特区的了解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
为适应特区发展的需要,我们拟在港澳地区增聘部分顾问,并准备在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相应的顾问机构。竭诚团结一切爱国爱乡人士,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发挥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众多的优势,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开创汕头特区各项工作新局面。
(据汕头经济特区简报第15期整理)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