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第11期

1985年11月30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5年 > 第11期
【打印】 【字体:

六年来我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建国以来,我省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了科学技术在“四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后,更出现了新的景象。

  一、科研机构超过500所,科技人员达30万人

  解放初期,我省仅有一所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人数极少(10人),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起了很大的变化,至1984年,全省地市以上的自然科研机构已发展到504所。其中地方科研机构419所,中央部属驻粤科研机构85所。自然科技人员队伍也日益壮大,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已成为“四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84年,全省自然科技人员已达31.2万人,比1978年增长70.5%o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7万人,农业技术人员2.2万人,科研人员1.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8.6万人,教学人员6.2万人。自然科技人员在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中的比重,已从1978年的4.1%提高到1984年的6.1%。

  二、大批科技人员得到培训、提拔、入党

  科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对科技人员采取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学科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根据1984年全省抽样调查,接受一次以上培训的科技人员有3.89万人,占调查单位科技人员总数的16.7%,使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科技人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使用。三中全会以来就有4.69万名科技人员(包括自然、社会科技人员)被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担任科级以上的职务,仅1984年就有1.8万多名科技人员提为科以上职务。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1984年,有1.4万多名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入党,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38%。

  三、六年科技成果等于二十八年,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由于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勇于探索和创新,涌现出大批科技成果。从1979年至1984年的六年中,全省共取得各项科技成果2,810项,超过三中全会以前二十八年科技成果的总数,平均每年取得科技成果470项。1980年以来,获省奖励的优秀科技成果759项,平均每年达150项。

  1984年是我省历年来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奖励项目最多的一年,全年获奖之42项,比1983年增长64%。其中获国家发明奖的5项,省科技成果奖的198项,省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奖39项。

  1984年科技成果的共同特点是:投资少、周期短、水平高,推广应用及经济效益好。例如,获国家发明奖的“水稻氮素调控技术研究”属国内首创,对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有重要作用,全省已有40多个县开展"“氮调”,在4.5万余亩水稻田推广该项技术,产量平均增长11%左右,经济效果显著。获省一等奖的GF20/11A汉字微计算机系统,设计先进合理,具有较强的汉字处理能力和远程通讯功能,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有中国特色,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适于推广应用。获三等奖的医药卫生方面的科技成果“三水县完全消灭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与效果评价,大旺农场消灭血吸虫病的研究”,这是二十多年来应用综合措施的成功经验的总结。这种科学方法不仅为三水、大旺消灭了血吸虫病,还为全国范围内消灭血吸虫病提供了各项数据。39项获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奖项目,年内还可增利润共8,714万元。

  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科研与经济结合,这对于振兴我'省经济,加速“四化力建设起了一定作用。

  四、值得注意解决的问题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科技事业有了蓬勃发展,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我省自然科技人员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数。1984年,我省平均每万人口中的自然科技人员仅有51人,比全国平均数72人少21人,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的第25位。从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看,仍不平衡,有些专业的技术人员较多,有些专业的技术人员却十分缺乏,尤其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方面的科技人员十分短缺,有的还是空白。例如,全省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不到0.2万人,从事光纤通讯方面的科技人员几乎空白。

  随着国民经济和我省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队伍必将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要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各部门要在政治上和生活上关心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才能和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四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广东统计资料〔1985〕31号)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