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9期

1984年09月30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4年 > 第9期
【打印】 【字体:

欣欣向荣的广东经济特区


  从一九七九年七月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决定在我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建立经济特区。它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具体步骤之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主要是:

  第一,引进了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省经济特区,由于实行特殊的开放政策,给投资者优惠待遇和方便条件,并且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前两年,来特区洽谈投资的,是港澳客商,其中,主要是小客商。现在,已经发展到美、日、英、法,联邦德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一些巨商和跨国公司,而且投资数额大的项目、对合资或独资经营企业的投资,以及对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越来越多,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例如深圳市,据统计,到1983年底,累计已与外商签订合同2,512项,协议投资额为18亿美元,实际使用的有4亿美元。其中,香密湖度假村投资近亿港元,1982年4月才动工,从去年下半年起,每月就获纯利100万港元,投资效益相当高。又如珠海市,1983年洽谈项目共七十三项,已正式签订合同的七项,签协议草案的二项,签意向书的二项,初步洽谈阶段的五十五项。汕头市虽然起步较慢,但去年以来,正在接触洽谈的项目有一百多个,今年四月份以来,引进项目就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其中已有三十多个项目正式签订了协议书,总投资额达3亿港元。目前已履约办工厂七个,加上水产养殖、农业、宾馆、商场、港口等共十五个项目,还有四个老企业的改造项目。

  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与设备。例如深圳市,到1983年底止,就引进了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微型电脑、高级建筑材料——中 空玻璃、电镀添加剂的生产技术等,和2.5万多台(套)设备。这些引进,不仅对特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内地的技术改造, 使经济特区逐步发挥作为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窗口”的作用。

  第二,工农业生产和整个特区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几年来,我省三个特区的经济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深圳特区的变化最大。先以该区1983年与办特区前的1978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0.7倍,达7.2亿多元;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增长29%,达1.5亿多元;财政收入增长10.9倍,达2.9亿多元;地方外汇收入增长2倍多,达6,700多万元。再以该区四年来的经济发展累计,与办特区前三十年的总和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66%,达14.1亿多元,基本建设增长近20倍,达19.1亿多元;竣工的建筑面积增长5倍,达328万平方米;财政收入增长1.2倍,达6.84亿多元;外汇收入增长57%,达2亿多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69%,达23.5亿元。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也是很显著的。1983年 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一倍,达L9亿多元;财政收入增长近10倍,达6,300万元;基建投资增长近20倍,达1.6亿元。

  第三,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就拿深圳特区来说,几年来安排了八万人的劳力就业,全区已基本上没 有待业青年。去年与1978年相比,峑民所有制駅工平均工资增长1.33倍。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快,1978年人均收入是134元,去年则为469元, 增长2.5倍,并且涌现了占农业总户数20%的2,400多个万元户。其中,罗湖区农村人均收入达1,226元,渔民村更高达2,800多元。住宅建筑面积1979年为52,617平方米,1983年为624,000平方米,增长11.9倍。珠海特区的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也翻了一番。现在,特区人民的确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创了新的局面。

  经济特区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鼓舞了特区人民,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共产主义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更加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都有很大的好转。不但没有人外逃,而且有不少人从港澳返回家乡参加建设。随着特区建设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和群众,特别是青年,求知心切,学科学、学技术、学文化、学管理、学外文,已蔚然成风。特区的文化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旺。据统计:深圳特区几年来用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设施的基本建设资金,达6,300万元,占地方财政拨款投资总额的33.2%,不仅办起了《深圳特区报》、深圳大学、电视台等文化教育事业,而且正在动工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文化设施。

  第五,努力改革管理制度,为内地建设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

  几年来,我省经济特区根据中央关于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要求,和特区要“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原则,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大胆改革。特别是蛇口工业区,跳出国内现行经济体制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发展的框框,建立适应面向国际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新体制,为内地的经济管理提供先进的经验。例如,在管理机构方面,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工,撤销和压缩“中间”环节,有领导地给企业“放权”的经验。又如在人事、工资和劳动制度方面,实行招工合同制,专业技术干部招聘制,企业领导班子选举聘用合同制和固定岗位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制等经济管理经验,正在引起许多单位的重视和逐步推广。

  四年多来,我省经济特区的发展和经验,初步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完全可以肯定,特区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当然,我们还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才能把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转自《学习与宣传》1984年第8期)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