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2期

1984年02月29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4年 > 第2期
【打印】 【字体:

特区人民的喜讯

——记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经济特区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珠海经济特区好。”

  这是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珠海特区后的题词。这是对两个特区人民最有力的鼓舞。

  1月24日至29日,邓小平、王震、杨尚昆同志,在刘田夫、梁灵光同志陪同下视察了深圳、珠海经济特区。

  邓小平同志此次来特区之前,曾对陪同他的同志说:“建设经济特区是中央提倡的,要来看看建设得怎么样。”他经过亲自视察之后,对特区建设成就表示满意。

  1月24日中午,邓小平同志一行,乘火车到达深圳。当天中午稍事休息后,即听取了深圳市委书记、市长梁湘同志的工作汇报。

  梁湘同志向邓小平同志汇报的时候说,深圳兴办特区之前,原是宝安县的一小边陲小镇。在十年动乱期间,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员收入很低,人员外流严重。举办特区以后,由于执行了党中央的政策,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共与外商签订协议2,378项,协议投资118亿港元;还引进了15,000多台(套)设备,其中不少是七八十年代的先进产品;新修建了55条总长85公里的标准大马路,盖起了上百间工厂,并大胆地开始进行了人事、工资、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仅是去年一年的工业总产值,就比办特区前的1979年增长10倍。职工和农民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提髙了一倍至几倍。广大群众和港澳同胞以至来过特区参观的外国人士,都异口同声称赞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好,说没有三中全会制定的对外开放政策,就没有特区;没有特区,就没有今天这里欣欣向荣的政治、经济局面。这说明中央办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梁湘同志对邓小平同志说:“办特区是党中央和您老人家提倡的,我们深圳人民早就盼望您来看看,你看了以后就会放心。”

  邓小平同志听了高兴地笑了起来。

  这一天的下午4时10分,邓小平同志等从住地出发,乘坐大型旅行车参观深圳市容。整个特区简直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一辆辆各种型号的载重卡车川流不息;一部部挖掘机、推土机,在轰隆隆地操作;一幢幢正兴建的厂房上空,吊机伸开巨臂来回转动,指挥的哨音此来彼落,到处呈现一派轰轰烈烈的建设景象。邓小平同志目不暇接地望着窗外一幕幕建设场面,问随行的同志这是什么工地,那个高楼是准备用来干什么的。

  下午4时50分,邓小平等同志驱车来到正在兴建的罗湖商业区。当时,寒风呼啸,气温下降到摄氏11度。邓小平同志不顾旅途劳累,冒着严寒。兴致勃勃地登上已经竣工并且开业的22层高国际商业大厦天台,俯瞰深圳全景。

  国际商业大厦脚下两平方公里的罗湖商业区,是深圳特区未来的繁华商业中心,也是香港新界跨进社会主义经济特区的门槛。在这里将大部分引进外资,兴建198幢18至48层高的高楼大厦,目前已有63幢动工,有18幢竣工。电讯、供水、供电、供气、防洪和污水处理等设施初具规模。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正在崛起。

  邓小平同志顺着这座高层大厦天台围墙,从东面走到北面,又从北面走到西面和南面,时而凭栏远眺,时而鸟瞰近景,尽情地饱览深圳特区的建设风貌,最后满意地对陪同他介绍情况的梁湘同志说:”我都看清楚啦!”

  1月25日上午,邓小平同志等乘坐大型旅行车,来到富甲全省农村的深圳特区渔民村参观。早已在村前迎候的村党支部书记吴伯森同志,看见自己盼望已久的邓小平同志终于来到了,高兴得热泪盈眶,立即上前扶住邓小平同志说:“邓伯伯好!欢迎您,欢迎您!”

  渔民村是深圳特区几年来迅速富裕起来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利用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的优越地理条件,依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订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养鱼业、运输业和来料加工业。1979年人平收入达1,900多元,居全省农村之冠。1981年,全村户户收入过万元,成为深圳特区第一个万元户村。1982年35户农户全部住进了村统一新盖的每幢四房一厅双层小洋楼。去年人平又刷新纪录,人平收入达到2,800多元。饮水思源,老支书一再感谢中央,并高兴地陪同邓小平同志等,参观了配有空调设备的文化馆。接着,特意请邓小平同志等到他家做客。

  新春将至。在吴伯森家里一派喜庆景象。陈设精致的客厅里,两盆果实累累的金桔,增添了无限欢乐的气氛,去年2月,胡耀邦同志到吴伯森家里做客时,看见老支书身着旧式唐装,脚踏凉鞋时说,你也应该穿漂亮些嘛!今天的吴伯森可不同往年了,此刻他穿上崭新的尼大衣,脚穿乌黑发亮的皮鞋,像富裕农民的模样了。他同邓小平同志一起坐在客厅里的软沙发上,如数家珍地数着家里的冰箱、彩电、洗衣机、音响组合……心里异常激动,说:“我们穷苦的渔民能过上今天这样幸福的日子,真是过去做梦也没想到,感谢邓伯伯!是党中央和你为我们制定了好政策!”邓小平同志说:“应该感谢党中央。”

  接着的邓小平同志又一一地询问吴伯森同志家里几口人,收入多少。当他听到这个村的普通劳力每月收入高达400多元到500元时,高兴地说:“都比我的工资高呵!”走出客厅,邓小平同志参观了老支书家里的卧室,走进厨房,观看了那全套精致的不锈钢炊具和电子煤气灶,以及院子里的各种花卉,并愉快地同老支书一起站在门目,让摄影记者拍照留念。临别时,邓小平同志说,经过长期奋斗,全国广大农村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

  1月26日上午,邓小平同志等视察了蛇口工业区。这里是香港招商局主办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它只有4年多历史。宽阔的道路,绿树成行;现代化的标准厂房,鳞次栉比。已建成的47个独资和合资企业,已有30个开工生产。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告诉邓小平同志说,建成这样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区,共花去人民币1亿5千万元。但却不用国家投资一分钱,完全靠自己筹资或贷款解决问题。

  袁庚还汇报说,工业区同步进行了工资、人事、住房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他说,工业区有很大的自主权,办事不需左请示右请示,看准了就可拍板定案。想当厂长、经理的人也没有什么后门可走,全部实行招聘制,靠本事吃饭,靠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等等。小平同志一直认真地听。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特区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1月25日和26日,他先后参加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服务公司深圳工贸中心的电脑工厂和电脑软件厂、蛇口工业区的华益铅厂和微波通讯站,29日上午又在珠海特区参观了毛纺厂、狮山电子厂和珠海宾馆。电脑厂是一间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微型电脑、电脑软件和电脑外壳等。参观这间厂原定只安排15分钟时间,但那天上午邓小平同志一来就被那里有趣的电脑应用技术表演和工程师的生动介绍吸引住了,整整花了40分钟才离开。副总工程师王兆全向小平同志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根据特区的特殊政策,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的电脑技术,然后又是怎样地自己制造出功能、质量完全达到先进水平的电脑设备来,既少花外汇,又赢得了时间时,邓小平同志听了很高兴。当王副总工程师汇报到国外对电脑软件的生产如何重视,如何供不应求,而我们中国人多,只要通过引进样机,然后加以学习、消化,是完全有条件大量生产软件,进行智力输出时,邓小平同志不断点头表示同意,他说:“搞软件生产,咱们中国有这个条件。”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特区中,还十分关心对接班人培养这个问题。1月29日他视察珠海狮山电子厂时,见前来接待他的厂长是个年青人时,高兴地同他握手,问他多大年纪。当这位厂长回答“28岁”时,小平同志连声说道:“好!好!年青人管工厂好,年青人办事好。1月26日上午,当蛇口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告诉小平同志,现任的工业区党委副书记乔胜利才36岁,是由群众选举产生的,并把小乔介绍给小平同志认识时,邓小平同志高兴地把他拉到身旁坐下,问他什么学校毕业,掌握什么专业知识。他说,要鼓励年青人挑起重吨,多干工作。

  中山温泉宾馆,给邓小平同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说,这个宾馆建筑新颖,环境优美,服务周到。他看见许多华侨、港澳同胞和内地的人们到这里旅游,感到高兴。

  邓小平同志在参观宾馆的商场时,看见一个中年人带着两个小孩,便问他是哪里来的?中年人回答说:“我是广州的中学教师。”这个教师的一个7岁的小孩马上亲切地说:“邓爷爷好!”这个教师告诉邓小平同志:“我这个孩子是小小书法家呢,他写的书法曾拿到国内去展出。”这个小书法家很懂事,他说:“我回去要写两个字送给邓爷爷!这两小字就是‘长寿’!”邓小平同志笑着说:“好,好!“接着弯腰去吻他的只有3岁的弟弟的脸……

(《南方日报》记者李通波)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