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概况
珠海市位于珠江口畔,南海之滨。有大小岛屿112个,海域面积5,973平方公里,土地面积654平方公里,其中内陆面积364平方公里,岛屿面积29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3万多人,另有流动渔民2万人。设有香洲、拱北2个行政区,1个经济特区,12个公社。其中纯渔业公社有香洲,桂山、万山、担杆等4个,半渔农公社有湾仔、南水、三灶等3个,纯农业公社有前山、南屏、唐家、下栅、小林等5个。市政府所在地的香洲区,既是市中心,又是有名的旅游区和全省著名的渔港。
珠海原属中山县,后又设立珠海县建制。因珠海毗邻港澳,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极为有利,于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珠海县改为省辖市的建制。
珠海滨临南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凤凰山海拔448公尺,为全市的最高点。内陆多为山地和丘陵,近海地区有冲积平原。全市共有耕地12万亩,其中水田10万亩,旱地2万亩。还有鱼塘近1万亩,海水养殖面积L6万亩。珠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2°C,全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发展农业极为有利。主要农产品有稻米、甘蔗、花生、蔬菜等。同时,该市地处珠江口,濒临南海,咸淡水交界,浮游生物多,便于鱼类觅食、栖息、产卵,水产资源丰富。万山渔场是广东省几个最大的渔场之一,宽阔的沿海滩涂,可以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蚧、蚝是该市的特产,经销港澳地区。
建市四年来,由于积积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试办经济特区的方针政策,把珠海“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和外国游客的游览区,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促进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引进了一批外资和技术设备,兴办了电子和轻纺工作,发展交通邮电,加速城市建设,促进对外贸易,积极开展旅游业。1982年,全市工衣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比建市前的1978年增长63%,其中工业总产值L05亿元,农业总产值0.65亿元。现有工矿企业141个。主要工业产品有电视机、收录机、毛线、毛衫、成衣、継头、饼干、糖果、汽水、酿酒、制冰、建筑石料和水泥等。1982年粮食总产量8,000万斤,水稻平均年亩产1,007斤,糖蔗总产量1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25万担,另外'流动渔民交售产量46万担。198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L93亿元,外贸收购总值2,349万元,出口总值1,482万美元。
珠海经济特区的面积为6.8平方公里(1983年7月经中央批准扩大为14.1平方公里)。两年多来,共与外商签订合资合作建设项目13宗,客商投资总额10.93亿美元。主要项目有宾馆、度假村、商品住宅楼宇、直通香港的飞翼船、澳门至特区及特区至省内各地的陆路客货运输、特区东部和中部工业区、横跨银坑度假村澳门的大桥等。
随着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贯彻,该市充分发挥了毗邻港澳、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等得天独厚的条件,积极发展旅游业。几年来,进入该市的游客增加较快,1982年达到20万人,比上年增长33%。其中有来自世界五大洲9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10.3万人,占50%多;其次还有港澳同胞9.1万人和华侨7,000多人。在引进的外资中用于发展旅游业的有1.5亿港元,现已建有宾馆、酒店、场和其他娱乐场所。目前,可为游客提供较为豪华、舒适的客房680套,床位1,600张。
旅游业的发展,相应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现有定期班车开往广州、茂名、江门、肇庆阳江、中山等地,连接香港的纽带——九洲港至香港的双体高速船客运已于1982年9月通航,每天对开三班,只需一个小时的航程。至此,该市水路可以直通香港,陆路直达澳门,并备有客货车到省内各地。另外,通讯联络方面,也开设了与广州、香港的微波通讯。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的发展,与旅游业的发展起了互相促进的作用。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粤剧团1个,文化馆1个,拥有座位1,600个和空调设备的影剧院1个,另有可供放映和演出的渔民会堂1个,拥有藏书12万册的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转播台1座。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7,700人3小学86所,在校学生1.87万人;幼儿园11所,入托幼儿2,400人。另外,还有1所电视大学分校。全市有卫生机构63个,其中城市综合医院1间,农村卫生院12间,共有病床329张,卫生技术人员679人,其中西医师189人,中医师30人。
珠海,正沿着一个新型的边境海滨城市迅速发展。
(摘自《广东统计资料》)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