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10期

1984年10月31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4年 > 第10期
【打印】 【字体: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省国民经济建设成就


  一、社会生产大发展

  建国三十多年来,我省国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伟大成绩。1983年社会总产值(即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五个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之和)达652亿元,国民收入(即社会总产值扣除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后剩下来的净产值)30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455亿元。1950年到1983年三十四年间,社会总产值增长12.6倍9平均每年增长7.9%;工农业总产值增长14.1倍,平均每年增长8.3%;国民收入增长7.8倍,年平均增长6.6%。

  

国民经济发展指数


1949年

1965年

1978年

1983年

1983年为1978年%

社会总产值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

100

100

100

100

100

379.9 420.6 226.8   966.7 299.4

846.0 987.0 301.4   3070.3 570.0

1361.0 1511.0   436.2 4808.0 882.9

160.9

153.09

144.72

156.60

154.9

  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建国以来,我省一些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格品种增多,质量逐步提高,有的产品几倍、十几倍、成百倍增长,有的产品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其中发电量增长206倍,水泥增长211倍,原煤增长120.6倍,糖增长17.9倍,糖蔗增长16.6倍。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单位

1949年

1965 年

1978 年

1983 年

1983年为   1949年%

1983年为   1978年%

粮食

亿斤

144.76

263.9

324.8

389.9

269.3

120.0

花生

万担

143.28

559

755

1022

713.3

135.4

糠蔗

万吨

71.10

687

895

1250

17.6倍

139.7

水产品

万吨

19.75

56.0

72.2

92.8

469.9

128.5

万吨

7.53

74.4

103.6

142.1

18.9倍

137.2

棉布

亿米

0.50

1.3

2.3

2.5

500

108.7

自行车

万辆

6.2

62.3

164.9


264.7

缝纫机

万架

0.12

11.6

45.1

136.5

1137.5倍

302.7

手表

万只

0.1

44.8

121.6

271.1

电视机

万部

1.7

24.3

14.3倍

万吨

5.7

36.0

51.0

141.7

原煤

万吨

7.23

156.8

1053.5

879

121.6倍

83.4

原油加工量

万吨

65.5

505.2

677.7

134.1

发电暈

亿度

0.74

22.9

96.2

153.1

206.9倍

159.1

农用化肥

万吨

19.1

41.4

65.7

158.7

水泥

万吨

3.28

103.9

387.4

696.6

212.4倍

179.8


       三、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

  建国以来,我省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新增公路六万多公里,开辟新的民航运输,扩大了港口吞吐能力。1951年至1983年的三十三年间,全省货物周转量增长207倍,旅客周转量增长10倍;黄埔港、湛江港吞吐量分别增长52倍和141.5倍。

  

交通运输


单位

1950年

1965年

1978年

1983年

1983年为
  1950年%

1983年为
  1978年%

货物周转量亿吨位

6.55

122.2

1122.5

1364.1

208.3倍

121.5

旅客周转款

亿人 公里

14.15

33.9

78.9

154

10.9倍

195.2

沿海主要港 口吞吐量








黄埔港

万吨

30

470

1050

1601

53.4倍

152.5

湛江港

8

220

947

1140

142.5倍

120.4

八所港

99

307

372

121.2

汕头港

25

181

153

210

840

137.3

海口港

10

64

76

109

10.9倍

143.4

三亚港

0.5

29

45

39

78倍

86.7

  四、进行了规模巨大的经济建设

  建国以来,我省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1953年至198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454.9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88.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68.5亿元,相当于解放初期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总值的35倍。主要新增生产能力有铁矿石开采967万吨,发电机组290万千瓦,机制糖日处理糖蔗能力9.6万吨。

固定资产投资(全民所有制单位)

单位:亿元

年   份

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基本建设
投资额

更新改造
措 施

基建新増
固定资产

一五时期

15.93

15.69

0.24

14.01

二五时期

45.61

44.72

0.89

31.82

1963—1965

20.60

19.00

1.60

14.68

三五时期

31.24

29.23

2.01

17.06

四五时期

70.68

65.99

4.69

39.48

五五时期

116.88

106.20

10.68

76.38

1953—1983

454.98

388.50

66.48

268.52

1979—1983

207.12

154.51

52.61

108.64

  

1953~1983年基本建设主要新增生产能力

(全民所有制单位)

项    目

单位

数 量

项 目

单位

数 量

铁矿开采

万吨

967

机制糖



煤炭开采

1.188

( 处理原料)

 吨

95809

石油加工

1,007

新建公路

  公里

26293

发电机组

万千瓦

290

港口码头



水 泥

万吨

464

吞吐能力

万吨

2732

  五、内外贸易不断扩大

  1983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5.3亿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居于全国各省之冠。社会商品零售额210.5亿元(不包括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比1952年的21.3亿元增加189.18亿元,增长8.9倍。
       1983年出口总值达24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18.8倍。三中全会以来,利用外资活动迅速开展,五年来共签订合同3.3万宗,实际利用外资12.49亿美元。

国内、外贸易

年      份

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
  (亿元)

外贸收购总额 (亿元)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一、绝对数




1952

1.21

1957

4.15

2.25

1965

9.78

3.15

1978

105.23

24.26

13.97

1983

225.25

48.89

23.99

二、发展速度(%)




1983年为1952年%

 —

19.8倍

1983年为1978年%

214.1

183.16

171.7

  注:外贸收购总额1957年、1965年、1978年按1975年计划价计算,1983年按1980年计划价计算,发展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利用外资情况

年      份

签订协议(合同)

实际利用外资


数(宗)

(亿美元)

1979~1983年合计

33,169

12.19




其中:1983

11365

4.09

  六、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建国以来,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不断增多,1983年高等、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分别比1950年增长4.6倍,3.96倍和14.3倍。报纸出版数量增长21倍。卫生技术人员增长4.2倍。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项目

单位

1950 年

1965年

1978年

1983 年

1983年为   1950年%

1983年为   1978年%

教育








高等学校
在校学生

万人


2.88

3.37

4.88

560.9

144.8

中等专业学
校在校学生

0.59

1.36

2.53

2.93

496.6

115.8

普通中学
在校学生

14.69

55.10

347.14

225.16

15.3倍

64.9

小学在校学生

197.05

755.43

831.81

790.04

400.9

95.0

文化








公共图书馆数

2

46

76

108

54倍

142.1

报纸出版数量

万份

5,424 *

32,613

31,323

119,121

22倍

381.3

卫生








医院病床数

万张

1.02

5.02

10.27

10.92

10.7倍

106.3

卫生技术
人员数

万人

3.69

9.40

14.63

19.23

521.1

131.4

  注:*为1952年数。
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据农村抽样调查,1983年农民家庭年平均每人纯收入395.9元,比1978年增长1.1倍,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平均增长8%;全民职工年平均工资1,022元,比1978年增长62.5%,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平均增长4.8%。
      1983年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79.93亿元,比1978年增长3.6倍;人平均储蓄存款132.5元,增长3.2倍。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情况

(一)

年      份

全省居民
  消费水平

农民家庭平均
   每人纯收入*

全民单位职工
  平均工资

一、绝对数(元)




1957

111

108.19

591

1978

193

193.25

629

1983

332

395.92

1,022

二、平均每年递增(%)




1958-1978

2.7(2.3)

2.8(1.9)

0.3( -0.5)

1979-1983

11.5(6.5)

15.4(8.0)

10.2(4.8)

  注:()内数字为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

  *为农村抽样调查数。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二)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年份

合 计 

城镇储蓄

农村储蓄

一、 绝对数(亿元)




1952

0.69

0.67

0.02

1965

4.50

3.33

1.17

1978

17.56

10.86

6.70

1983

79.93

37.91

42.02

二、 速度(%)




1983年比1952年増长

114.8倍

55.6倍

2100 倍

1983年比1965年增长

16.8倍

10.4倍

34.9倍

1983年比1978年增长

3.6倍

3.5倍

5.3倍

1983年比1982年增长

31.6

35.0

28.6


(统计局)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