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1期

1984年01月31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4年 > 第1期
【打印】 【字体:

三中全会以来

我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可喜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坚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城乡人民收入。几年来,我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城乡收入大幅度增长。根据抽样调查,198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农业、副业收入和通过再分配得到的收入)381.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比1978年增加188.54元,增长1倍;平均每年递增18.6%,年均增收额为47.14元,超过了1976年前20年的增长总数。其中广州郊区、东莞、中山、新会等地的人平纯收入都在549元以上。城市职工,由于调整工资,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增加各种补贴以及提高干部、职工的离休、退休待遇等,家庭收入有了增加。据抽样调查,1982年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用于生活费的收入625.8元,为全国职工家庭人平收入的125%,比上年增加75.7元,增长13.8%。扣除职工生活费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实际收入仍提高10.9%。城乡居民收入连年持续大幅度增长,是建国以来所没有过的,是我省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可喜变化的主要标志。

  城镇就业人数增加,职工平均工资提高。四年来,全省城镇广开就业门路,共安置170。4万人就业。其中,佛山、潮州等市已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目前全省职工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0.7%,上升到1982年的去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937元,比1978年增加326元,增长53.4%,扣除物价因素仍增22.8%。

  城乡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也提高较快。1982年全省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支出共达157.7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1982年全省销售的粮食、猪肉、三鸟、食糖、水产品以及电视机、自行车、缝纫机等,均比1978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城乡家庭的生活消费也增长较快。根据抽样调查,1982年城市职工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生活费支出592.08元,比上年增长14.4%,若扣除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上升2.6%,增幅仍较大。1982年农民家庭每人平均全年生活费支出312.45元,比1978年增加127O56元,增长69.0%。这四年的增加额,比1957年至1976年的20年间的增加总额还多41.53元,也是建国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收入连年增加,我省城乡家庭消费结构呈现新的变化:1982年,农村中吃、穿和烧的比重分别比1978年下降3.3%、3.2%和3.0%,住、用比重则分别上升5.5%和3°7%。在城市,吃、穿比重也分别比上车下降1.5%和0。2%,而用的比重则上升1.5%。(1982年城市职工、农村社员家庭生活消费构成情况见表一、表二)

表一                      1982年农村社员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

生活消费支出

一、生活消费品

其中

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

1.

2.穿

3.

4.

5.

100.0

96.3

58.4

6.6

5.9

13.6

11.8

3.7

表二                       1982年城市职工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构成                        (%

生活消费支出

一、生活消费品

其中

二、非商品支出

1.食品

2.衣着

3.用品

4.医药品

5.燃料

100.0

92.1

64.2

7.0

17.8

0.9

2.2

7.9

  (注:“用品”一档包括日用品、文娱用品、书报杂志、房屋及建材和其它类等。)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多。近年来,由于收入增多,使城乡的购买力不断增加,因而每个家庭购买和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也增加较快。据调查,1982年末农村平均每百户社员拥有自行车97辆,缝纫机53架,钟表203只,电视机5台,收音机61台,电风扇30台,录音机8台,价值50元以上的大型家具233件。目前,在城市的职工家庭中,“老四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已经普及,而“新四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正在迅速成为家庭购买力投向的主要目标。1982年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71架,收录机52架,洗衣机18台,电冰箱3.3台。

  居民存款增长幅度大。四年来,城乡居民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仍有较多的结余,储蓄成倍增加。至1982年底止,全省城乡储蓄存款余额已达60.7亿元,比1978年增长2.4倍。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增加。至1982年底止,全省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零售网点达到30,53万个,人员达94.79万人,分别比1979年增长2倍和62.7%。由于这些新增加的网点绝大部分是设在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因而不少居民购买商品不方便的状况有所缓和和改善。

  文化教育事业有所恢复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18.9%,提高到1982年的31.0%。其中教育经费由12.0%提高到19.2%。1982年,全省共发行报纸9.9亿份,比1978年增长2.2倍;出版各类杂志4,587万份,出版图书2.47亿册,分别比1978年增长1.2倍和44%。平均每百人每天拥有报纸4.5份,每人每年有杂志和图书4.9册。四年来,高等学校共招生5.62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包括中等师范)共招生9.97万人。此外,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也有所发展。

  城乡医疗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1982年底,全省卫生机构数达11,990小,比1978年增长16.9%,其中医院增加43个。医院病床位达10.7万张,比1978年增长4.2%。共有医生6.8万人,比1978年增长25.8%。同时,农村的卫生机构数也增长了8.8%。近几年来,妇幼保健工作亦有加强。1982年底,全省妇幼保健站(所)达到84个,比1978年增长6.3%。

  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四年来,国家用于城镇住宅建设的投资共达26.75亿元,竣工房屋面积共2,124万平方米,使部分城镇职工住房状况有所改善。据职工家计调查材料表明,去年城市人均居住在6平方米以下的户数已有所减少,其中居住在8平方米以上的增加41.6%。近几年来,农村也将较多的资金用作翻修和新建住房。1982年底,每调查户拥有房屋4.6间,人均住房面积11.4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3.2平方米。不少新建房屋的造价不断提高,多数是砖木结构或混合楼房,质量较高,造型和门窗采光均较讲究。这表明农民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居住条件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上述资料充分表明,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是很关心的。在我省经济建设的经济效益还不高以及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釆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拿出尽可能多的资金,尽了很大的努力来改善和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当注意到还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一)物价大幅度上升对职工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我省物价上涨幅度大(四年来,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共上升了24.9%,副食品价格指数上升75.7%),特别是副食品的供应虽较前几年缓和,但供求矛盾仍然存在,且议价副食品较多,使部分干部、教师和职工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不少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仍较差。

  据抽样调查,还有占0.5%的无房户和占24.2%的拥挤户(指人平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的家庭),有少数还是三代同堂

  (三)农村部分社员收入较低。

  我们在看到农村中“万元户”不断涌现,社员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全年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农户还占7.4%,他们全年的纯收入尚在平均水平的52%以下。如何帮助这部分农民发展生产治穷致富,仍是我们应当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四)农村合作医疗有所松缓。

  近年来,农村在普遍实行生产责任制的同时,由于对赤脚医生的待遇没有妥善解决,1982年全省实行合作医疗的生产大队数比1978年减少了73.4%,赤脚医生人数也随之减少33。6%,农村的医疗条件受到一定的影响。

  (五)农村中小学生中途退学人数增多,入学率下降。

(省统计局)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