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概况
深圳原属宝安县,1979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建制(省直辖市),是新兴的经济特区城市,也是我国主要进出口岸之一。全市总面积2,020.5平方公里,其中经济特区327.5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5.4万人,其中经济特区(常住户口)11.6万人,宝安县23.8万人。
地势、气候
深圳位于东径113°47’,北纬22°33’~22’43’,地处边防,毗邻港九,南濒大鹏湾。境内西部低注,北部稍高,背山面海,岗峦起伏。山岗面积占70~80%,平原仅为20~30%。
境内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4°C,1982年降雨量1,950毫米。
行政区划
深圳市下辖罗湖区、宝安县和沙头角镇(县级),全市有农村人民公社22个,生产大队269小,生产队2,069小(其中特区内有6个公社,66小生产大队,231小生产队)。辖下还有沙河华侨企业公司和华侨光明畜牧场。
市人民政府设在深圳市的深南大道。
工业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325个,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既有全民又有集体;既有内联又有外引;既有合资又有独资的工业综合体。1982年工业总产值3.62亿元,比建市前的1978年增长4.9倍,其中特区内工业总产值为2.99亿元。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食品、缝纫和轻工、机械等。
轻工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1982年产值为3.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7.9%。
电子工业的比重较大,产值达1.29亿元,占工业产值35.6%。年产电视机3.4万部,收录机15.2万部和袖珍电子计算器3.7万部,这些产品大部分销往国际市场。与美国合资经营的饮乐汽水厂,年产“百事可乐”1.23万吨。
近年来引进了西德七色印刷机、日本照相制版技术、新印染设备、英国家具穿弹机和意大利的速铸机等,这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发展深圳的工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农业
全市共有耕地面积43.9万亩,其中水(旱)田33.67万亩,旱地10.23万亩。农业人口25.54万人,占总人口的72%。农业总产值1.41亿元,其中农业(种植业)占37.7%;林业占1.2%;牧业占23.5%;副业占30.9%;渔业占6.7%。
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甘蔗、花生、水果、水产品、生猪和蔬菜等。1982年粮食总产量2.48亿斤,蔬菜6,897万斤,水产品2,081万斤,三鸟饲养量579万只,生猪饲养量15.61万头,出栏7.1万头。
农产品的商品率比较高,并有一部分提供出口。1982年国家收购肥猪4.2万头,商品率达59%;蔬菜出口3,083万斤,占生产量44.7%;水产品出口651万斤,占生产量31.3%,三鸟出口也占生产量的20%左右。
农业充分利用毗邻港九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1982年农业的工副业产值达2,812万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目前,从事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生产的人员已达3,000多人。
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普通增加。1982全市万元以上纯收入的有956户。
交通运输
试办特区以来,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网,为客商前来投资和洽谈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市内已扩建和新建20条宽达30米以上的大马路,使市区的交通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市郊公路也四通八达。
水路运输方面,已建成蛇口工业区货、客运码头,可停泊4千吨轮船,深圳(蛇口)至香港有汽垫船通航。最近,又新辟了深圳至湛江、武汉、大连、青岛和天津等海上航线,为发展海上货运,繁荣特区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外贸易
深圳的对外贸易日趋活跃。1982年全市外贸收购总值达2,524万元,对外贸易总公司直接出口总值1,604万美元。全口岸外汇收入1.75亿美元,其中地方外汇收入5,640万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家禽、活猪、淡、海水产品、水果、蔬菜和淡、海水砂、石英石等。
经济特区
深圳经济特区东西长49公里,南北长7公里,南与香港新界接壤,北与84公里长的非特区界线相连。经济特区的总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6.2%,其中可供城市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按照中央的有关规定,深圳特区将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发展成为兼营工、农、牧、旅游、商业服务、住宅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
经过几年的建设,经济特区已初步打开了局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四年来共引进外资项目728项,协议投资额16亿美元,已有2.5亿美元投入使用。与此同时,特区还积极引进一批先进技术,直接进口了11,000多台(套)技术设备,其中有不少已在生产中发挥了作用。现在,特区内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正方兴未艾,至1982年底止,共完成基建投资额9.2亿元。蛇口工业区大规模的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工作重点转入兴办企业。在建的20平方公里新市区中,上埗和八卦岭两个新工业区的建设项目正在加快进行,上埗“电子城”已具雏形。市区内新(扩)是的几十条大马路已有大部分基本是成。形成“二线”(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的建设工作正在加紧进行。随着各项市政基础工程、髙层楼宇、工业区、商业网点和文化设施等项目的相继兴建和陆续竣工,经济特区已经初现规模。
文教、卫生、体育
全市有电影院和影剧院5间,电视转播台1座,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各1个。
教育方面,有1所主要培训在职教师的师范学校;还有4所中专学校和1所广播电视大学;最近创办的深圳大学,也已招生,将为特区培养大批专门人才。
全市共有医院24间,门诊部(所)87间。其中牙科医院拥有全套进口的先进设备。全市拥有病床位717张,卫生技术人员1,609人。
深圳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在第六届全省运动会上,市运动员获得2项第1名,1项第2名和4项第3名。为了进一步发展体育事业,还成立了全市性的体育活动中心。
旅游业
深圳的自然环境优美,毗邻港九,交通便利,具有发展游旅业的良好条件。位于大鹏湾海岸的大小梅沙和西冲,背山面海,风景秀丽,是理想的游乐场所;已经开放的深圳水库、西丽湖度假村、香蜜湖度假村、石岩湖玉律温泉等旅游点,山青水碧,环境优雅,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最近,国务院批准西冲为对外开放的旅游专用口岸,建成后,将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游艇风帆休憩区。
土特产
深圳的主要土特产有:沙井蚝、龙岗鸡、大鹏鲍鱼、松岗油鸡、金龟桔、龙华方柿、石岩梅仔和云片糕等,其中有不少在港澳市场享有声誉。
(摘自《广东统计资料》)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