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3期

1983年09月30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83年 > 第3期
【打印】 【字体:

广东省人民政府

批转《广东省体育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

粤府〔1983065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三日


现将《广东省体育工作会议纪要》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一九八七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已确定在我省举行,为了迎接第六届全运会,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搞好体育场馆的建设,抓紧体育人才的培训,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卫生和工、青、妇等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为发展我省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广东省体育工作会议纪要


省体委于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七日在广州召开了全省体育工作会议。各地区行政公署和自治州、各市人民政府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各地、市、县体委主任,广州市各区体委主任,各地、市和自治州教育局、工会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同志,省直有关厅(局)、总工会、团省委、妇联、铁路局等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及体协、工会体育干部共二百四十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着重研究了重点加强我省城市体育工作,搞好改革,进一步开创我省体育工作新局面,积极准备一九八七年在我省举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问题。省委常委杨应彬同志到会讲了话,副省长王屏山同志作了总结。会议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任务,增强了信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会议讨论的问题纪要如下:

一、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体育战线的形势很好,各级党政加强了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许多部门和单位对开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近两年来各项运动的技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上取得了较好成绩,群众体育运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进展,学校的体育运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较,差距还很大。目前各级体委的领导力量比较薄弱,各类体育干部的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体育专业人员少,体育场馆设施落后,体育师资和教练数量不足、质量较低,各项体育运动发展不平衡,有些项目前进的步伐不快。

党的十二大明确把体育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为了全面开创我省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优良的道德风尚,振奋运动员的拼搏精神,鼓舞群众振兴中华、向四化进军的信心,都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体育列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认真抓好。

二、今后五年体育战线的中心任务和措施

今后五年,我国将参加两届奥运会和一届亚运会,举行两届全运会。第六届全运会由我省承办。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东的信任和关怀。办好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对国内外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全省体育战线必须围绕这个中心任务,部署力量,推动工作。要学习上海承办第五届全运会的经验,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胜利举办第六届全运会创造条件,并争取在全运会上创造出较好的成绩。主要措施是:

(一)省和承担第六届全运会任务的地、市、县,要成立以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筹备工作领导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二)认真抓好体育场馆的建设。第六届全运会大多数项目将在广州举行,广州市责任重大,应作出迎接全运会的全面规划,切实抓紧天河体育中心的建设,力争在一九八六年完成首期建设计划,并逐年配套。部分项目将在有条件的地、市、县举行,希望有任务的地、市、县把体育场地的新建和改建结合起来,分期分批完成建设任务,并报省验收。

(三)大力宣传承办和参加第六届全运会的重大意义,动员各方面为体育工作的发展鸣锣开道。要在各类学校,尤其是青少年中开展业余训练,广泛发动群众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从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中发现人才。

(四)抓紧人才培训,进一步调整充实省优秀运动队,加强教育训练。各类体育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一般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的各种训练,都要围绕全运会的目标,选才育苗。地、市和有条件的县,要开办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学校或单项运动学校,培养优秀后备人才。要把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和培养体育师资结合起来。还要广开才路选拔优秀运动员,除从省队选拔外,还可以从业余训练和自训成才的人员中选拔符合规定技术标准的人员代表省参加全国赛和国际赛。

(五)把一九八六年第七届省运会作为第六届全运会的准备工作和练兵活动来抓。力争在第十届亚运会上为国家多作贡献。

三、以承办第六届全运会为动力,推动各项体育工作

(一)大力发展城市群众体育,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积极开展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中小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继续对全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体育工作进行验收。今年施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城市学校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全面开展,合格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条件暂不具备的农村学校选项开展,合格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六五”计划后三年,要求全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中百分之二十五达到良好标准,百分之十五达到优秀标准。要在学生中开展“健康杯”评奖活动。传统项目学校,今年要有所发展,一九八五年达到六百二十所,约占城镇学校的百分之十厂在传统项目学校中,要开展评选先进校长、先进班主任和优秀体育教师活动。对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高等学校也要积极开展传统项目训练,力争培训出一批能够参加国内外比赛的优秀选手和亲办第六届全运会一些竞赛项目。

职工体育要进一步贯彻《全国职工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精神,积极建立和健全产业系统体协及基层体协,发挥产业工会、体协办体育的积极作用。在继续抓好群众性操、拳、跑和医疗体育的同时,注重开展适合青年职工特点与爱好的各种体育活动,并重点试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到一九八五年,全省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职工参加体育活动(比现在增加一倍),有条件的大厂矿、企业,可试办优秀运动队。农村体育要认真贯彻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纪要》精神,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开展。要充分运用“文化室“(站)和“青年之家”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利用农闲和节假日开展体育比赛和武术、龙舟等民间体育,并积极抓好侨乡体育,进一步发展“体育之乡〃的建设。

(二)加强优秀运动队建设和业余训练工作。优秀运动队建设要继续贯彻同奥运会项目对口的精神,进一步调整训练布局,适当增设一些新项目,更好地发挥我省优势。着重抓好短(短距离)、轻(轻级别)、灵(灵巧性强)、水(水上运动)、女(女子项目)几小方面。有条件的地、市、县,可以承包尖子的培训任务(报省确定)。地、市和大企业办的优秀运动队,要着重抓有纪录的单项,与省队衔接,纳入参加第六届全运会轨道。要解放思想,落实训练措施,从业余训练中培养直达世界水平的优秀选手。业余训练工作,要切实抓好三级训练体制建设,各个重点项目都要搞好一、二、三线的衔接,形成基础大、尖子尖、科技强的训练网。省体育运动学校要办成省队的三线队伍。全省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要从一千八百人(含重点业余体校学生)发展到三千九百人。

(三)努力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步伐。新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改建一批体育场馆,是保证全运会胜利举行的必要条件。要认真落实国家计委关于体育场地建设的规划,县城要逐步建成两场(体育场、灯光球场)、一馆(体育馆或训练馆)、一池(游泳池),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分期分批进行建设。要加强对现有体育场地的管理,提高使用率。被占用的体育场地,要按有关规定收回或给予补偿。场地建设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积极争取外资,加快建设步伐。

(四)加强科教和宣传理论工作。健全省体育科研所,承担省重点项目的科研课题任务。建立和健全基层体育科研点,组织高等院校开展体育科研工作。

要改善体育队伍的智能结构。通过开办进修班、函授班,加强对体育干部、教练、体育教师的培训。今后五年内,要对全省地、市、县体委主任以上干部轮训一遍,要求省队教练有一半左右提高到大专文化水平。建立省体育记者协会,做好体育宣传工作。加强体育文艺、体育电影等的创作,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和体育文史工作。办好《武林》、《象棋》、《体育之春》、《水上春秋》等体育刊物,复办《广东体育报》。

四、有步骤地进行体育改革工作

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必须对不适应新时期体育发展需要的体制、规章、制度进行改革。目前要着重抓好下列几小方面的改革:

(一)机构改革。要解决好各级体委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建立起革命化、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领导班子。要大胆提拔具有专业知识、事业心强和有组织能力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领导工作。今后县体委主任以上的干部要逐步做到具有大专文化程度。

(二)训练改革。(1)优秀运动队要向学校化过渡,运动员要一面训练、一面读书,既出成绩,又出人才。(2)业余训练要与优秀运动队衔接,配套成龙。业余训练的三级训练形式,由省、市(地)、县分级管理,训练任务各有分工。年龄、训练内容、竞赛方法等都要相互衔接,切实做到“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对各级训练形式,要按标准进行验收,办得好的给予奖励。要实行升降级制度,每年检查一次,三年一总评,逐步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基层业余体校应派教练下传统项目学校协助和指导训练。(3)教练员实行任期制度,继续试行主教练负责制。坚持定期考核考试,评定晋升职称等制度。对长期未作出成绩的教练员要进行调整。下决心抽调一批年青教练脱产学习,提高水平。对年老不能担任训练工作的,可组织他们作技术咨询工作。

(三)竞赛改革。竞赛要与训练紧密结合,各级竞赛要相互衔接,做到多样化,制度化,社会化。(1)坚持四年一届省运会,继续执行国家体委的竞赛制度和竞赛计划。(2)业余体校少年儿童比赛,要贯彻“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克服忽视基础训练的竞赛方法,实行以选拔人才、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教与学的基本技术的集训比赛。少年儿童竞赛要与训练管理体制相适应。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竞赛,一般放在市(地)以下进行。(3)城市比赛要设立“城市杯”赛制度和坚持市(地)、县运动会的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市际比赛。(4)总结推广新闻单位、社会团体、工厂、企业举办邀请赛的经验,发挥社会力量办竞赛和发挥特区、侨乡优势,举办赞助性的比赛,进一步推动城乡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积极试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从体育工作特点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试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做到以“责”为主,责,权、利结合,在试行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适合体育特点的形式。

(五)大力加强体育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体育队伍。(1)抓好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在体育队伍中深入开展学习中国女排、乒乓球队的活动,发扬为体育事业献身的拼搏精神。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对运动员进行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的教育,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增强为国家争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抵制形形色色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能力,保证运动队伍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不断攀登世界体育高峰。(2)抓紧赛风教育,提倡“奋勇拼搏,攀登高峰,文明比赛”的好赛风。经常进行遵守纪律、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人物,严肃处理严重违反纪律、破坏竞赛、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3)在举办各项体育比赛中,积极开展文明礼貌队、最佳运动员、最佳赛区和最佳教练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等评奖活动,逐步完善各种“最佳"评奖活动制度,做好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六)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体育事业的规划和重大措施摆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体委的领导班子和体育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切实解决各级体委的行政编制,对目前有些体委办公地方、干部住房、体育场所等困难,应统筹解决。各地、市、县体委每年至少要向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作二、三次系统的汇报,保证体育事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向前发展。各级体委应加强同有关部门的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合作,共同做好各项体育工作。各级体委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入实际,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调查研究,在开创我省体育工作新局面中,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苦干实干,不拖拉,不扯皮。提倡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提高工作效率,扎扎实实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为振兴中华,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