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第广东法令汇编第3辑期

1955年12月31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5年 > 第3辑
【打印】 【字体:

廣東省水利廳關於建立各級

報旱制度加强掌握旱情暫行辦法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八日發佈

(55)水農字第1788號


—、目的和要求

  爲了掌握旱情,提高預見,加强對於防旱抗旱工作領導,今後省行署或專區、縣、區、鄕各級必須建立報旱制度,瞭解情况,提供意見,幫助領導及時作出措施,以戰勝旱災,保障農業生產。

  報旱工作應明確認識由各級水利部門負責,必須層層掌握旱情,逐級上報,並眞正成爲黨委助手作用。同時,佈置各站常年報雨和報蒸發量,亦應列爲水利部門主要業務之一。因此,在防旱抗旱方面,水利部門的任務應包括:

  (一)掌握旱情,提供意見,幫助黨委作出措施,並傳播防旱抗旱經驗。

  (二)經常進行科學資料的積累硏究工作。

二、報旱工作制度和各級具體做法

  (一)各級生產指揮部應指定專人經常掌握情况,以提供領導注意和及時彙報上級生產指揮部,旱情出現後,省、行署或專區、縣、區、鄕各級均須經常會報聯系,交換旱情變化和採取措施情况。同時,省水利廳、各行署或專區水利處、各縣水利科亦應經常用電話電報或信函向各行署、專區、縣、區、鄕主動瞭解旱情。旱情如有變化,立卽提供意見(省、行署或專區、縣並須作出表示旱情圖表標誌),綜合編寫旱情簡報分送首長及各有關部門考慮注意。

  (二)旱情掌握範圍:旱情掌握工作包括瞭解情况、分析、統計、綜合彙報各項。在掌握範圍上,省應掌握到縣、行署或專區應掌握到區,縣區應掌握到鄕(所謂掌握到區到鄕,係指某區某鄕的旱情較爲突出,必須深入瞭解和上報,並及時作出抗旱措施)。旱情發生後,應卽逐級上報。旱情彙報內容包括:

  1.雨量及降雨情况(可能時併報蒸發量)。

  2.旱情:報淸受旱耕地面積,(並說明受旱程度如田土晒白、龜裂、反鹹、晒傷、晒死農作物等情况數字和受旱作物種類)。

  3.抗旱措施和抗旱工作情况:如攔河、打井、開圳、水車等各若干處,解救患旱面積各若干畝?和各縣、區、鄕主要或突出的抗旱工作進行情况。

  4.目前存在間題及經驗敎訓。

  (三)旱情彙報時間:規定一般出現旱情時,縣每五天向行署或專區、行署或專區每五天向省電話會報一次,如旱情繼續發展嚴重,應隨時立卽上報變化情况,最後旱情基本解除或完全解除時亦應立卽逐級上報。(各行署、專區、各縣常年報雨報旱所需電信費及各項報旱工作所需公什費,可在行各署、專區、各縣的水利事業費項下開支。)

  (四)各級水利部門做法:

  省水利廳應加强水文總站及農田水利科掌握旱情的力量配備,指定專人,經常負責防旱抗旱業務,派人到生產指揮部聯合辦公,交換核對旱情資料,協助掌握旱情,並在全省指定八十一個水文站雨量站,常年報雨及報蒸發量,提供資料情况。廳內水情組應經常聯系督促各站報旱,並對全省各地雨量、蒸發量和旱期流量進行分析硏究,摸索旱情規律,結合氣象台預報,對於旱情可能發展趨勢,及時主動提出意見。農田水利科應經常聯系各行署或專區、縣的水利處水利科、瞭解各地受旱面積和受旱情况,結合農田需水和各地防旱抗旱工作情况,編寫旱情簡報,提供領導考慮解决。同時,爲了更深入及時掌握旱情,要採取一般佈置和重點深入相結合的方法,在全省選擇羅定、三水、博羅、中山、海康、茂名、梅縣、陸豊、揭陽、花縣、南雄、瓊東、儋縣、合浦等十四個不同代表性的縣份作爲我廳掌握旱情重點縣,這些縣除了依照全省報旱一般佈置進行掌握和彙報旱情以外,並與水利廳多用電話電報或通信直接聯系,深入瞭解情况,搜集資料。廳從各種不同類型地區的旱情來幫助全面掌握情况,硏究有效對策。

  行署或專區水利處,要派人到生產指揮部聯合辦公,協助掌握旱情,或採用專人分片掌握各縣情况的辦法。各區水文分站應經常掌握督促區內各站測報雨量、蒸發量、進行分析比較,逐步積累有關防旱的科學資料。水利處的灌漑管理科(或農田水利科)應設置防旱工作組,指定專人經常負責搜集各縣旱情,綜合提出旱情變化和措施意見,及時提送生產指揮部,並向省廳電話彙報。同時,水利處應抓緊掌握重點,對於旱情突出和嚴重的一些區鄕,深入瞭解情况,吸取重點經驗,以幫助重點掌握全區旱情。

  縣水利科應把防旱抗旱工作作爲重要而經常的任務,在科內指定專人掌握旱情,經常捜集和整理歷年及當前旱情資料,用電話與各區鄕聯系瞭解情况,協助生產指揮部聽取各區會報反映,督促縣內指定各站經常測報雨量蒸發量,旱情由縣水利科綜合提出意見送縣生產指揮部並分報行署水利處。同時,縣須抓緊掌握旱情較爲嚴重突出的一些重點鄕,深入瞭解祥細情况,以幫助掌握和硏究全縣旱情。

  區應加强區生產辦公室對於旱情的掌握,指定資料員、生產助理或水利會經常瞭解各鄕旱情,並於彙報生產情况和中心任務時結合一併向縣彙報旱情。

  鄕應經常有人負責及時向區反映會報旱情。

三、搜集旱情資料和分析硏究工作

  各縣應經常捜集和積累歷年有關旱情資料,綜合整理,包括:

  (一)雨量、蒸發量情况(包括降雨時間是否與農作物需水季節互相配合。)

  (二)受旱耕地面積和受旱程度、損失程度。

  (三)受旱地區農作物種類和土壤滲水程度(如分沙土、沙壤土、黏土等說明)。

  (四)受旱地區水利設備多少?灌漑面積若干?有無管養?抗旱能力怎樣?(如抗旱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等。)

  (五)各區鄕受旱原因的一般分析(包括少雨無雨,缺乏水利設備和水源短少等各方面)。

  (六)預計旱期可以利用的水源情况,工程設備和提水工具等。

  分析硏究時,可將今年雨量蒸發量的累計數與歷年同期發生旱情的雨量及蒸發量比較,若數字相近,卽說明某地將有旱情發生。同時,根據該地區過去旱情資料,降雨時次的分佈情况,結合氣象台預報,考慮硏究當地現有水利設備的抗旱能力和農作物當時需水情况,進行分析比較,可以預知該地的受旱程度。

  平時硏究分析及積累科學資料工作由水利部門負責,但因報旱硏究工作技術複雜,將牽連到農業、水利、氣象、土壤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分析硏究進行必要時,可由生產指揮部指定各有關部門參加協助。

  旱情發生後,省、行署或專區、縣應卽製作旱情圖表,提供領導審視考慮。

  (一)用地圖表示:省、行署或專區用分縣區圖,縣用分區鄕圖(均用大比例尺圖或利用現有該地區行政區域分界圖),釘在板上,掛於壁間,何地發生旱情,卽用紙製小旗或圓紙片用大頭針釘住,作出標誌。省標誌到縣。行署或專區標誌到區。縣標誌到鄕,並用不同顏色和紙片紙旗大小表示旱情輕重與受旱面積,何地旱情嚴重,領導從地圖上紙旗紙片的顏色大小,卽可一目了然。

  (二)用表格方式:用木板製一個表格牌,何地發生旱情,卽將各地雨情及受旱面積受旱程度用粉筆塡寫上去。旱情如有變化,隨時改寫。旱情嚴重時用紅粉筆塡寫,從數字上可知何地的旱情比較嚴重。

  (三)用旱情簡報:在旱情有變化或發現有問題時,應卽編寫旱情簡報一次,分別呈送首長及各有關部門,以便及時考慮,作出措施。

四、報雨站佈置及觀測工作

  爲了更好地控制全省雨情旱情,報雨站的設置,每縣縣城均應設置一站(各縣縣城或附近已設有水文站雨量站或氣象站可以提供資料者不再重複設置新站),以提供資料,幫助縣生產指揮部硏究掌握旱情。同時,省水利廳並指定下列八十一個站费年向廳拍報雨量(蒸發量則每十天用書面報送一次),同時抄報行署或專區的水利處及所在地縣水利科。(報雨量向水利處拍報,向水利科如郵寄一天可到達的用書面寄送,否則用電話報縣;蒸發量則水利處水利科均用書面十天報送一次。)這些測站佈置,經討論决定,以後必要時可再加設和進行調整。現將各區報雨站站名列後:

  粤中區:佛山、三善滘、石圍塘、三水、甘竹、萬頃沙東、神灣、外海、麒麟咀、石龍、觀音閣、寶安、高要、四會、懷集、德慶、羅定、新興、鶴山十九站。

  粤東區:龍川、廻龍、紫金、惠陽、高潭墟、平山墟、海豐、大安、隆江、海門、東橋園、饒平、澄海、潮安、高陂、水口、梅縣、五華,石下埧十九站。

  粤西區:徐聞、龍門市、海康、南渡、遂溪、茂名、化縣、梅蒃、袂花、儒洞、雙捷、陽春、恩平、北降、海晏街、五十墟十六站。

  粤北區:陽山、連山、連縣、南雄、樂昌、曲江、黃崗、淸遠、流溪鄕、太平場(太平場站並分報粤中),連平、新豐、和平十三站。

  海南區:定安、嘉積、陵水、抱古、澄邁、樂東、通什、長坡、文昌九站。

  欽州專區:合浦、南康、靈山、陸屋、防城五站。

  除上述各站外,全省其他水文測站,在不增加經費不變動原定觀測計劃的原則下,應利用鄕村電話綫或通信將雨量蒸發量隨時按縣提出要求分報縣水利科。

  至於各縣水利科指定專人經常掌握旱情及負責縣城新設雨量站的觀測工作,一般均應在水利科原有編制名額中抽調,不另增加編制,個別縣如因人力特別缺乏確須增加者,可增加一名,報經當地黨委批准後其供給可在縣的水利事業費內開支。其次,各縣縣城如須新設報雨站,所需觀測設備包括雨量筒蒸發皿一套,由水利廳統一撥給價款,就地或在附近購製。

  此外,在各未有觀測設備地區,除可酌量添置設備委託區鄕學校團體代辦觀測外,目前各區鄕報旱時,應盡量利用羣衆估計經驗並報雨量。現介紹粗略估計降雨量方法如後,以供參考:

  一級雨:降雨洒濕地(約二公釐)

  二級雨:屋簷開始有水滴下(約五公釐)。

  三級雨:降雨約有半個手指寬(手指平放)地面開始有水漫流(約九公釐)。

  四級雨:降雨約有一個手指寬(約十八公釐)

  五級雨:降雨約有二個手指寬(約三十六公釐)

  六級雨:降雨約有三個手指寬(約五十四公釐)

  七級雨:降雨約有四個手指寬(約七十公釐)

  八級雨:降雨深度浸至脚眼(約八十公釐)。

  九級以上雨量,可用尺直立量出降雨深度多少市寸,不再分級。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