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農民走大家富裕的道路
人民日報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社論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和總任務,在農業方面是逐步促進農業的合作化,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就是說,要逐步地把勞動農民組織起來,在土地和主要生產工具公有制的基礎上,使用新農具和新技術實行大規模生產,並根據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分配。這是使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逐步地和普遍地提高、使全體農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所有的農民,都應當熱烈擁護和積極走上這條道路。
我國農村經濟的現狀是怎樣的呢?一方面,是實行土地改革以後,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互助合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國家的大量的多方面的扶助之下,農業生産已超過了歷史上最高水平,農民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提高。另一方面,我國小農經濟還佔絕對優勢,農民耕種土地少,耕作規模小,生產技術落後,生活也還不算富裕。
小農經濟是不穩定的,它的經濟力量薄弱,一旦遇到自然災害,或者由於勞動力的缺少,生產常常就會下降。幾年的生產過程中,絕大多數農戶的生活都上昇了,有少數農戶上昇的更快些,可是也還有一些農戶,因爲天災病禍或其他原因而陷於貧困。據河南的輝縣、延津、濟源等十個縣十六個村在一九五二年六月的調査,在全部三七五三戶中就有一八五戶出賣土地,其中因婚喪病禍生活困難而失去土地者將近一半。
這就證明小農經濟是不能使農民富裕的。它的經營分散,技術落後,是不能發揮農業生產的潛在力的。土地改革以後,全國農民平均每人只分得三畝多地,在這小塊土地上,往往還要栽植好幾種作物。這種情况就限制了它旣不能使用新式的農業機器,也不便於興修大規模的農田水利。過去幾年,由於解放和土地改革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增長,並且由於生產恢復的速度一般較快,所以農業生產有了迅速的增長。但在今後,農業技術如不改進,就不能進行擴大生產;不能擴大生產,只靠現有的條件,即使能夠增加一些產量,那也是很緩慢的。這樣的小農生產不僅不能使全體農民都獲得富裕的生活,而且也不能滿足國家和全體人民的需要。仍以糧食情况來看,由於國家工業建設的發展,經濟作物地區人口増多。全國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糧食需要量也很快增加。糧食需要增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生產增長的速度。因此,如果農業方面不逐步實行大規模的生產,將來就一定會發生嚴重的困難,這就是一方面農民的生活不能改善,另一方面國家的工業建設不能順利進行,人民的生活和市場物價不能保證穩定。同時,由於農民一家種一小塊土地,在生產和消費方面都不容易訂計劃,農民生產的東西不容易和國家的需要相合,國家生產的東西也不容易和農民的需要相合,多的賣不掉,少的買不到,這就會破壊國家的計劃,也就會影響工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這對農民和國家都是不利的。
那末,出路在那裏呢?出路就在於逐步地使小農經濟變成大規模的農業經濟,也就是說要使勞動農民集體化。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在駁斥那種認爲小農經濟不經改造就可以轉變爲社會主義的論調時曾經指出:「我國小農經濟,大部分不僅沒有逐年實現擴大的再生產,恰巧相反,它甚至連單純的再生產,也不是時時都有可能實現的。而這種小農經濟雖不能實現擴大再生產,却又是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的力量。有這樣的小農經濟爲農業基礎,難道可以加快速度推進我們社會主義工業麼?當然是不可以的。可以在多少長久的時期內,把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築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建築在最巨大集中的社會主義工業基礎上和最散漫落後的小商品農民經濟基礎上麼?當然是不可以的。長此以往,整個國民經濟都會有完全瓦解的一日。出路何在呢?出路就在於使這個農業成爲巨大的農業,使它成爲能夠實行積累,能夠實行擴大再生產的農業,並以此而改造國民經濟底農業基礎。」(「論蘇聯土地政策底幾個問題」)斯大林的這段話,對於今天我國的情况,也是適用的。
當然,我們要求的大規模生產,不是不加選擇的任何一種大規模的生產。也正如斯大林在以上同一篇演說中所指岀的,使小農經濟變爲大規模的農業,有兩條道路可走,一條是資本主義的道路,一條是社會主義的道路。什麼是資本主義的道路呢?這就是讓少數農民囤糧倒糧,放高利貸,剝削雇工,收買土地,其結果就是少數人發財,而大多數農民生活就日益下降,陷於窮困和破產的境地。農村經濟如果走上了這條道路,讓少數人掌握了土地、糧食和生產工具,他們就會投機倒把,破壊國家建設和工農聯盟,不僅廣大農民要吃虧,就是城市人民也要受他們的剝削和威脅。
什麼是社會主義的道路呢?這就是在農村中發展互助合作,使小農戶逐步地聯合起來,用新的農具和新的耕作法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農民勞動所得,除繳納國稅、合作社的公積金和支付當地公共福利的開支外,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都分歸農民自己所有。誰勞動得最好,誰的收入就最多,而且鳏寡孤獨也能得到社會的照顧。我們反對走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主張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因爲只有這條道路才能使全體農民都富裕起來,才能使農民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工業化的利益、工農聯盟的利益相一致。
目前在我國農村中,資本主義的自發勢力已經有了某些發展。例如黑龍江省克山縣的工農村,由於互助合作運動比較落後,農村階級分化較大,新富農發展較快,他們就利用自己的經濟力量,對其他農民進行剝削。新富農劉子雲兼營投機生意,一九四九年一年內就賺了四匹馬。新富農李富貴組織假互助組,以自己的九匹馬和二十二饷地,和八戶無馬的貧困戶「合作」,實際上進行着變相的剝削。該村六戶新富農,放出的貸糧佔全村貸糧總數的一半,利息都在五分以上。這種富農經濟如果聽其發展,農村經濟就會向若兩個極端分化,極少數的農民變成富農,多數農民下降成了貧雇農。用工農村和它附近的先進村莊比較,可以很淸楚的看出這種變化。工農村和它附近的先進村莊的貧雇農,在全體農戶中所佔的比例爲三十七點七二比十五點八,中農爲五十四點五八比八十二點七,新富農爲五點五八比一點四二。這就是資本主義發展沒有受到限制的悪果。
我國小農經濟發展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就是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農業的優越性和社會主義農民的富裕生活,從蘇聯可以看到最好的榜樣。蘇聯農民是怎樣進行生產的呢?中國農民代表參觀團的河北代表耿長鎖說得很好,他說:「我們到過烏克蘭,那裏集體農場有土地一兩萬畝的算小的,有一、二十萬畝的很平常。我們看到了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做着比人工效率高得不可比擬的工作。一輛『斯大林八十號』拖拉機,帶兩個五鏵犂,用兩三個人一天耕四百五十畝地,深達九寸。在我們那裏(河北省),要用一百五十個人、一百五十頭牛、一百五十付犂,三十付耙,一天才能耕四百五十畝地,而且只能耕四寸深;如果要耕九寸深,還要加一倍的人力和畜力。一輛『斯大林八十號』拖拉機,帶兩輛聯合收割機,一天能在九百畝的土地上收麥打麥,附帶滅杈,收割機手連三輛運輸汽車司機等共用十四人。同樣多的地,在我們那裏,割麥時得用三十六十個人;把麥拉到打穀場得用一百二十個人和六十頭牛、六十輛車,打麥得用一百八十個人、六十頭牛;滅杈得用一百八十個人、二白八十頭牛和一百八十付犂」。
蘇聯農民又是怎樣生活的呢?讓我們仍然引用中國農民代表參觀團的代表們的談話來作說明。吉林省的韓恩說:「機械化使勞動大大減輕,婦女参加生產的很多,老太太一年得五百多個勞動日報酬的是常事。歹地也長出好莊稼,狐狸也養成家畜,以前白白流走的水現在也可用來發電。集體農民並不吃什麼大鍋飯,而是按勞動分果實,多勞多得,超額的給獎勵。每戶集體農民還有自己的宅旁園圃和一定數目的家畜」。山西省的李順達說:「集體農民不像我們農民那様從天亮勞動到天黑。他們勞動不繁重,收穫却很多。他們有俱樂部、圖書館、託兒所、幼兒園。星期天大家休息。他們家裏有電燈、收音機、有些有汽車、電話。」廣東省的汪漢國說:「蘇聯沒有貧苦的工作繁重的個體農民。年老和殘廢的集體農民從互助基金得到幫助。病人有醫院可以免費治療。託兒所和幼兒園也是免養的。每個兒童從七歲起可以免費唸七年書。各戶集體農民……他們穿的、吃的和家庭的設備,賽過我們那裏過去的財主」。
今天我國廣大農民還不能使用機器生產,因此我國農民的生產和生活,跟蘇聯農民比較,還相差很遠。但許多地方辦得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雖然還只是農業集體化的初步(主要生產資料還是私有的,規模還不大,技術也還落後),他們的糧食已經比單幹戶產得多,社員的生活也已經有顯著的改善。這也就證明了集體化的好處。例如李順達所在的山西省平順縣的西溝村,原是一個地瘠民貧的小山莊。抗戰以前,土地大部集中在少數地主富農手中,農民生活十分痛苦。一九四三年,農民在李順達領導下組織了互助組,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開始改變。一九五一年冬季,以李順達互助組爲基礎,組成了一個農林畜牧生產合作社,全村絕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這個合作社。由於集體生產力量大,去年李順建農業佳產合作社的一七三畝秋耕地,每畝產量四四二斤,較當地產量高出百分之一百一十,獲得了中央農業部的豐產獎勵。由於歷年生產的發展,西溝村農民的生活迅速獲得了改善。三年來,新建房屋四十五間,審三孔。還在一九五一年,全村就已有百分之七十的農戶有餘糧,每人平均吃糧超過抗戰以前四倍。隨着經濟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一九四八年建立了一所小學,一九五〇年成立了兩所常年民校,並在村內建立了一座小型圖書館,去年八月還安裝一架收音機。由此可見,集體生產乃是農民走向富裕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全國的農民都能這樣地組織成爲生產合作社,我國的農業生產量就可以迅速地提高,農民的生活也就可以進一步得到改善。再往前進到完全社會主義的時候,我們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就比目前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還要大大地提高。那時,我國農民的生活就將和現在的蘇聯農民一樣的富裕了。
從眼前可以看到將來。因此,全國農民弟兄都應該認淸兩條道路,爲了自己的富裕生活,爲了國家和全國人民的利益,積極加入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加入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以便將來進一步實行集體農民公有制的完全社會主義的生產合作社(集體農莊)和供銷合作社,使全體農民都富裕起來。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