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26期

1953年11月12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3年 > 第26期
【打印】 【字体:

大力發展農業生,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

南方日報一九五三年十月卅一日社論


  中國共產黨華南第一次代表會議勝利閉幕了。

  這次會議,是在國家開始進入有計劃的國民經濟建設的新時期召開的。會議按照黨中央所規定的我國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總任務、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基本任務和中央對華南工作的指示,結合華南當前的具體情况,經過了充分的硏究和討論,確定華南在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建設期間的工作方針和任務。這一方針和任務就是「以最大力量做好農村工作,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以配合全國的工業化建設;同時,必須抽調一部分較强的幹部去加强城市、工礦工作,辦好現有的國營工廠,爭取超額完成任務。」「集中力量搞好農業與漁、鹽、林、礦,爲工業提供糧食與原料;搞好地方工業輿手工業,和改造資本主義的工商業,增加生產,發展經濟,以滿足城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在農業及漁、鹽、林業發展的基礎上,在地方工業與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在逐步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基礎上,搞好商業、稅收等工作,以活躍經濟、穩定市場,並爲國家工業建設提供資金;還要搞好勘測資源的工作,爲將來國家在華南建設大工業準備條件;此外,還要提供經濟建設的幹部給中央。」

  會議決定的方針和任務是完全正確的。因爲這個方針和任務,是從華南具體的實際情况出發來貫徹執行黨中央的總方針和總任務的,也就是黨的總方針和總任務在華南的具體化。華南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執行這個方針和任務,就可以有力地配合和支援全國的工業化建設,爲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爲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們必須知道,華南今天確定以做好農村工作、發展農業生產爲第一位工作,而發展農業生產,又應以增產糧食爲工作中心,這是因爲華南地處國防前線,地下資源與地質尙未經過系統的勘測與鑽探,進行大規模的重工業建設還不具備條件,還不能成爲建設重工業的重點。而且國家要工業化,就必須集中力量,首先建立對國家有決定意義的工業,首先在有良好條件的地方去有重點地建立重工業。如果我們華南沒有建設重工業的條件,却還要平分力量,以致把國家有限的人力和資金分散使用掉,我們就無法保證國家重工業重點建設的成功,國家的工業化就「化」不起來。同時,我們還要知道,我國的經濟建設是有計劃的與按比例發展的,農業與工業必須平衡地相互適應地發展,如果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發展不能和工業生產的發展相適應,工業將會因爲缺乏原料、缺乏市場、特別對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和工礦人口缺乏糧食供應而不能前進。斯大林同志在「論國家工業化與聯共(布)黨內的右傾」一文中曾指出:「如果工業是主腦,那末,農村經濟便是工業發展之基礎,農村經濟是銷售工業品的市場,是原料與食物的供給者……如果農村經濟仍在技術完全落後的狀態中,不以農村經濟的基礎保障工業,不改造農村經濟,並且也不使它去接近工業,可不可以推動工業前進呢?決不能夠的。」蘇聯在一九二七年末,正當社會主義工業化政策獲得有决定意義的成功,巨大的社會主義工業迅速增長之時,農業的總產量(包括森林業和漁業)雖已超過戰前水平,但是農業的主要部門的穀物業仍未趕上戰前水平,由於農民經營分散,半自給的小農經濟增加,商品穀物大量縮減,曾經出現過「穀物業的危機」。我國目前情况和當時的蘇聯當然有所不同。解放以來,我們爭取了連續的豊收,使我國的糧食情况發生了極爲有利的變化。但是土地改革後半自給的小農經濟相對增加,商品糧食可能相對減少,城市人口和工業人口迅速增加,需要大批糧食,這一趨勢却是値得特別注意的。如果不能和工業發展相適應大量增產糧食,將會嚴重影響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結果是十分惡劣的。因此,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增產糧食爲中心工作的決定,是與我國過渡時期的總路綫的要求一致的,是我們國家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從我們華南當前的情况出發,從實現國家工業化的要求出發,都是完全正確和完全必要的。我們華南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必須認識這是一個極其重大而光榮的任務,如果我們在這方面做出顯著成積,就是對國家工業化,對整個經濟建設作了極大的貢獻。

  華南由於地處亜熱帶,氣候温暖,雨量充足,加以多數地區土壤肥美,人口衆多,對於發展農業生產,增產糧食,有着特殊有利的條件。我們正好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條件,在五年經濟建設計劃的整體之內,和全國各地分工合作,發揮所長,負起應負的責任。

  目前華南農業生產雖已恢復到戰前水平,但是農村生產運動還未全面展開,有利條件並未充分運用,大部地區耕作仍極粗糙。由於我國的工業目前還沒有力量生產足夠數量的新式的農業生產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改進農業生產工具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工作還不能立即大規模地進行。但是農業與工業不同,只要加强領導,充分運用有利條件,在農業技術未作根本改革之前,先在舊的耕作基礎上加以改良,華南的農業生產就可發揮出巨大的潛力,增產大量糧食,供應城市入口和工業人口的需要,並爲國家工業化積累資金。而人力作用和技術條件發揮到了接近極限,那將是一個相當時期以後的事情。到那時,我們的工業已經可以爲農業生產必需的機械化農具和化學肥料,我們就可以從根本上來改造農業了。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用最大力量做好農村工作,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那是因爲當前領導農業生產的工作,就是在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們知道,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和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過渡時期總路綫和總任務的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所以在以發展工業爲主體的同時,必須防止小農經濟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自由泛濫,必須把小農經濟納入國家計劃建設的軌道之內,引導農民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實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才能與工業的發展相輔而行,最後過渡到社會主義。土地改革後,廣大農民是積極要求發展生產的,但是他們只有組織起來互助合作,才能克服生產上的困難,與各種自然災害作鬥爭,以及爲了提高生產而採用各種新式農具,才能迅速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才能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從而提高了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工業品得到廣大的銷場,才能縮小了農村富農剝削範圍,限制了農村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泛濫,避免了使土地改革後的農村重複走上資本主義的舊道路。總之,經過互助合作運動的實踐及集體生產所顯示的優越性,便可以逐步鍛鍊農民的集體觀念與集體勞動的習慣;逐步積蓄、創造出管理集體生產的經驗,培養出一批能夠管理集體經濟的幹部。這一切,就爲過渡到社會主義農業準備了羣衆的和領導的條件。

  因此,我們執行會議決定的方針和任務,以最大力量做好農村工作,今後就必須積極而又穩步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經常集中與推廣羣衆中的先進生產經驗,加强對農業的技術指導;做好農村的供銷工作和信貸工作;加强農村的政治工作和黨的工作,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增產糧食的計劃,給國家五年計劃經濟建設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並爲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打下基礎。在目前,我們就必須做好秋收工作,爭取提高糧食的收穫量;把冬季生產當作一造來積極做好,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糧食增產的任務。

  在搞好農業生產工作的同時,加强城市,工礦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不這樣做,我們就會落在全國形勢的後頭。華南工業,特別是輕工業是有相當基礎的。四年來,華南工業的恢復和發展有了不少成績工業中的民主改革業已大體完成,發展生產有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和羣衆基礎,生產改革也在國營和地方國營的大廠中取得初步經驗;加上華南地下礦藏、漁鹽產品和經濟作物都十分豊富,這些都爲華南發展工業準備了有利的條件。現在,我們就要集中力量搞好現有的國營工業,在加强對國營工業的領導、監督與檢查的條件下,力爭搞好爲數衆多的地方國營工業;改善對私營工業的加工、訂貨和包銷的工作,積極指導和鼓勵公私合營企業的發展,有步驟地把私營工業引向國家資本主義和國家計劃的軌道;並注意發展爲人民所必需、特別是爲農業生產服務的手工業生產,根據自願原則,有步驟地組織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務使華南工業和手工業生產,在配合國家重點建設和滿足城鄕人民需要兩方面,充分發揮其力量和作用,並爲華南將來的大工業建設準備條件和打下基礎。在目前我們就必須全面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把生產提高一步。各廠礦必須努力全面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生產計劃,爲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

  我們偉大的祖國已開始了爲國家工業化的鬥爭,無限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就在前頭。華南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讓我們團結一致,熱情積極地迅速行動起來,在中央、中南和華南分局的統一領導下,爲勝利地全面完成華南第一次黨代表會議所提出的偉大的、光榮的歷史任務而堅決奮鬥!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