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26期

1953年11月12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3年 > 第26期
【打印】 【字体:

組織起來,迎接秋收冬耕

南方日報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日社論


  秋收冬耕的季節已經到來。做好秋收、冬耕工作,是當前農村中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而組織起來,則是做好秋收、冬耕工作的一個主要環節。

  要做好秋收、冬耕工作,必須組織起來。

  所謂做好秋收工作,一是保護秋收,隨熟隨割,熟一塊割一塊,熟一片割一片,縮短收割時間,避免意外風害,如遇風警,則集中力量搶收,爭取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一是改進收割方法,「快割、快打、快曬」,「割好、打好、曬好」,從減少收割脫粒及運輸、保管過程中彻損耗來努力提高收穫率。全省有幾千萬畝晚稻田,如果每畝田能從這方面減少兩斤損耗,全省就可多收近億斤糧食。這就是做好秋收工作的中心內容。

  所謂做好冬耕工作,就是把冬耕當作一造生產來進行,一是改變過去粗放的耕作方法,認眞進行犁田、翻土、播種、施肥,以提高冬耕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一是適當擴大冬耕面積,以增加冬耕作物的收穫。全省去年冬耕的糧食作物就有七百五十五萬畝,如果每畝田能從改進耕作方法方面增產十五斤,全省就可多收糧食一億多斤,如果再擴大冬耕面積二百萬畝,以每畝收穫一百五十斤計算。

  由此可見,做好秋收,冬耕工作,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這是有關增產幾億斤糧食的問題,旣有助於支持國家的經濟建設,又有助於進一步改善農民的生活。但困難也是很大的,因爲我們依靠以進行秋收、冬耕的隊伍,主要是由小生產小私有的個體農民組成,他們是使用古老的犁耙鋤頭,靠人力、畜力來耕耘的,而且不少農民每戶只有三幾口人,除了老弱外,只有一兩個勞動力,有的甚至連古老的農具和畜力也不足,這樣,旣要「割好、打好、曬好」,做好秋收;又要認眞犁耙、播種、施肥,做好冬耕;還要「邊收、邊挖(稻根)、邊犁、邊種」,不誤農時,要認眞做到,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在夏收、夏種的時候,各地也提倡「快收、快種」,有的農民反映說:「同志,不用你說我也想快收、快種,可是力不從心啊!」這就說明,農民也是要求做好秋收、冬耕工作的,但在人力和耕牛、農具等問題上,却有很多困難,如果不領導和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困難,做好秋收、冬耕工作的一切口號就會落空。而幫助農民解決這些困難的最主要的辦法,就是發揚他們勞動互助的積極性,積極地領導他們組織起來,互相幫助,互通有無。所以說,要做好秋收、冬耕工作,必須領導農民組織起來。

  要領導農民組織起來,發展互助合作運動,鞏固、提高原有互助組織,也必須抓緊秋收、冬耕工作。

  領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過渡時期農村工作的基本方向。但農民參加互助的目的,唯一的就是爲了克服困難、改良技術、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因此要引導農民組織起來,就必須從農民的生產要求出發,只有啓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才能在這基礎上啓發農民互助合作的積極性,互助才能變成農民自覺的要求。互助由低級到高級、由臨時到常年的發展,也主要是由於農民發展生產的要求逐步增加,而產生了擴大和增加互助內容的要求;因此提高互助組,亦必須從提高農民進一步發展生產的要求中,啓發農民多方面的互助要求,逐步的由簡單的互助,變爲多種內容的互助。而做好秋收、冬耕工作,就是當前農民最現實最迫切的生產要求。即此領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如不抓緊秋收、冬耕工作,如不從加强秋收、冬耕工作的具體領導中,去發現和體會農民的互助要求,以鞏固、提高原有互助組織和積極大量發展臨時季節互助組織,就是「坐失時機」。

  要把農民組織起來,做好秋收、冬耕工作,關鍵在於加强對互助合作運動的領導。

  廣東的互助合作運動,幾年來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據不完全的統計,目前已組織起來的,約佔整個農戶的百分之十左右,互助運動基礎較好的粵東區,已組織到農戶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雖然已組織起來的絕大部分還是初級的臨時季節性的互助組,較高級的常年互助組只佔少數,但在總的方面看,這些組織在互通有無、克服困難、提高效率、改進技術、戰勝災害上已顯示了它的優越性,有許多互助組的產量比單幹戶已有顯著的增加,對農民起了示範的作用。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領導落在羣衆的後面。廣大農民羣衆經過宣傳政策、解除生產顧慮,特別是經過和各種自然災害作鬥爭,互助合作的積極性,已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由於領導上的放任自流,對互助合作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或者僅限於一般的號召,缺乏具體的領導,不能適應廣大農民羣衆互助合作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的要求,使互助合作運動逐步得到發展;已經組織起來的,亦因爲得不到具體的幫助,不能解決內部存在與發生的問題,而不能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同時,據目前若干地區的反映,農村中向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已經開始有所發現。這-些情况都說明了,對互助合作運動的領導必須迅速加强,放任自流的傾向必須迅速糾正。而加強互助合作運動的領導,則必須從這個秋收、冬耕的季節開始。

  根據以上情况就可以明白,要組織起來,做好秋收、冬耕工作,就必須從農民的生產要求出發,從解決農民秋收、冬耕工作中勞動力、耕牛、農具不足等具體困難出發,在農民原有互助習慣的基礎上,積極大量發展臨時季節性的互助組織。蒙,各級領導和幹部就必須深入驀民羣衆中去,從加强秋收、冬耕工作的具體領導中,啓發農民做好秋收、冬耕工作的要求,在這基礎上,進一步啓發他們互助的要求。當農民有了互助要求之後,在原有幫工、換工、搭牛脚、合工、打俚撈……等互助習慣的地區,則充分利用這些原有的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並穩步地通過先進互助組的影響和示範,通過農民羣衆自己切身的體驗,在組內多數農民有了改進的要求後,按照自願的原則,進行改造提高。在沒有互助習慣的地區,則通過黨員、團員、鄕村幹部和積極分子的串連帶動,組織臨時季節性的互助。對原有的互助組織,赤必須結合秋收、冬耕工作,按照他們發展生產的要求,進一步貫徹自願互利的原則,幫助他們鞏固提高。而爲了加强互助組中的骨幹領導,鄕村幹部和黨員、團員就不僅要「參加生產,領導生產」,而且要「參加互助,領導互助」,以發揮互助組中黨和幹部的領導作用。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