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18期

1953年06月23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3年 > 第18期
【打印】 【字体:

向英勇救災的人民軍隊致敬

南方日報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一日社論


  從衣月中旬到六月初,廣東省各地因連日降雨,山洪暴發,各江水位上漲,不少地區基圍崩潰,禾苗被淹,房屋倒塌。其中尤以粵中、粤東和粤北地區的東莞、增城等十餘個縣受災最爲嚴重。目前,中南軍區、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動員黨、政、軍、民的一切力量,爲緊急搶救災區人民,幫助災區人民克服困難,恢復生產,戰勝災荒而鬥爭。

  在這次與洪水災害作鬥爭的緊急任務中,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駐華南部隊,充分發揚了人民解放軍愛護人民利益的光榮傳統,協同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人民一起,英勇地投入了對洪水的戰鬥,岀現了許多感人的事例。當惠陽縣馬鞍大圍開始出險,情况萬分危急時,當地駐軍趕赴出險地點,全力協助羣衆搶救,打樁抛石,日夜不眠不休,奮勇搶救,缺而復堵,終於脫險。普寧縣一區鳴崗鄕河堤決口,駐軍立即出動堵塞,使該堤轉危爲安。在搶救中,某部副連長劉國義因扛石,脚部負傷,仍堅持戰鬥。某部幹部黃正文,帶病搶險,爲保衛人民利益而不幸犧牲。災害發生後,廣大指揮員、戰鬥員自動節衣縮食,捐助災民。駐廣東省部隊從五月到七月的三個月中,已決定每人每日節約糧食二両(連隊節約一両),救濟災民;並已先撥糧食一百萬斤交給了廣東省人民政府發放。各地駐軍不但抽調大批人力幫助羣衆恢復生產,更紛紛自動捐助了大批衣物糧款,直接交給了受災同胞。

  從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駐華南部隊的這次愛民的實際行動中,廣大人民更進一步認識到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他們不但不顧颱風急雨和烈日酷暑,警惕地守衛着綿長數千里的華南海防、邊防,保衛着人民的利益;當人民遭遇到災害的時候,他們更不避艱險,挺身而出,全力搶救。這種自始至終爲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奮鬥的精神,在我國是史無前例,和無可比擬的。如果和過去的製造災荒、殘民以逞的國民黨軍隊相較,則更是天壤之別!

  人民解放軍從建軍第一天起,就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爲保護人民的利益而奮鬥的。也唯有它是人民的軍隊,才能發揮它的偉大的力量。毛主席規定這個軍隊的建軍宗旨說:「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爲所有参加這個軍隊的人,都具有自覺的紀律,他們不是爲着少數人的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爲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爲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鬥的。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爲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一〇六一——一〇六二頁)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部隊如同全國人民軍隊一様,自始至終貫徹了毛主席這一指示。他們自一九四九年南下,勝利地完成了解放中南入吳,肅淸土匪武裝的光榮任務後,更不斷地加强國防建;鞏固地保衛着華南海防、邊防;參加了華南地區特別是廣東省的土地改革運動;投入了偉大的荆江分洪工程;組織和訓練了强大的人民武裝;並用一切實際行動如灌田抗旱、捉虫防災、防汛搶險、開溝挖塘、搶救漁民等來幫助人民。這一次在和水災的鬥爭中,人民解放軍又一次表現了對人民的高度的熱愛和關懐,這種關懐人民疾苦的愛民行動,將更進一步加強人民軍隊和人民之間的親密團結。

  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沒有人民的支援,也就沒有人民的軍隊。人民的疾苦也就是人民軍隊的疾苦。目前,廣東省水災地區的搶救工作正在積極進行,我們相信各地駐軍一定能夠根據中南軍區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廣東省人民政府於六月六日發出的決定的精神,進一步動員起來,繼續高度發揮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帶頭發動羣衆,克服困難,幫助羣衆恢復生產,戰勝災荒。各部隊應該與當地黨、政領導方面密切聯繫,遇到急風暴雨,各堤圍、水場等有被冲毁的危險時,要作爲一個戰鬥任務緊急動員起來,幫助羣衆進行搶險。已經發生災荒的地區的駐軍,除節衣縮食救濟災民外,應積極協助當地黨、政機關做好救災工作;協助地方解決災民食宿困難,以安定羣衆情緖,迅速發動和幫助羣衆生產自救;盡可能協助羣衆迅速修復已被冲毁的基圍和水利,防止洪水再來襲擊。全體指戰員更提高警惕,及時揭破敵人謠言,嚴防壊分子乘機搗亂,有效地保衛社會秩序和羣衆的安全。

  這次各地駐軍自動參加搶險工作和積極援助災民的熱愛人民的精神,不但爲災區人民衷心感激,而且受到全省人民一致的敬仰。我們各地的工作人員都應該向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品質和艱苦作風學習,各界人民也應該進一步做好擁軍、優屬工作,以進一步加强人民軍隊和入民之間的親密團結,來具體表示我們對英勇救災的人民軍隊的敬意。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