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強增產糧食和救災工作的指示(轉載)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一九五三年五月十六日
一
增產糧食是農業生產工作中的首要任務。一九五二年我國的糧食產量已經超過抗日戰爭前的水平,但我們絕不能滿足於這個水平。隨着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城市人口和工業人口的增加,糧食供應的要求增大了;而在農村,由於土地改革後,廣大農牧民生活的改善,糧食需要量也增加了。因此,必須增產更多的糧食,以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還必須有一定的糧食儲備,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困難,保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去冬以來,安徽、江蘇、河南、山東、山西等主要產麥省份,先後遭受寒流或晚霜、蟲、雹等災害,不少地區小麥減產,某些早春作物(蠶豆、豌豆等)亦已遭受損失。北方部分地區春旱尙未解除,大秋作物及時播種,尙有困難。長江以南部分地區,又因陰雨連綿,發生爛秧現象。這些情况說明了今年增產糧食的任務是艱巨的,困難是很多的,但糧食增產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因爲土地改革的勝利,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的發展,增加了戰勝災害發揮農業生產潛力的可能性;我國糧食作物總產量中,比重最大的是水稻和雜糧,麥子遭受的損失,還可從秋糧中求得彌補;遭受凍害的小麥,經過搶救以後,部分已分蘖生長,只要加强麥田管理,還可減少損失;今年四月間又及時公佈了棉糧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比價政策,使經濟作物面積相對穩定下來,羣衆增產糧食的積極性隨之提高;加以國家對農民正在進行巨大的經濟援助,各級黨政機關對農業生產的領導亦正在加强。這一切有利條件,都指明了只要我們能夠盡最大最善的努力,領導農民戰勝災荒,增產糧食的任務,仍然是可以完成的。
二
「救麥保秋」是當前糧食生產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受災地區當前救災工作的基本要求。各產麥區必須抓緊時機,從多方面努力,搶救麥苗,減少損失。同時,應畫一切可能保證大秋作物的及時播種,確保全苗和正常生長,力爭大秋作物的增產。小麥和水稻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食,水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百分之四十一.六,而小米、玉米,高粱和藷類等各種雜糧,又是廣大農民的主要食糧,佔糧食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且其抗災性能較强,容易獲得豊收;其稭稈又可充作飼料與燃料。因此必須根據各地自然條件,領導羣衆全面地增加各種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對於棉花,應向農民正確地宣傳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規定的新的棉糧比價標準,力求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不應再盲目擴大,但也不應過分縮小種植面積。
三
爲了完成一九五三年的糧食增產任務,必須緊緊掌握下列幾個基本環節:
(一)普遍深入地動員和組織羣衆與自然災害作鬥爭。小麥遭受霜害地區,除了澆水追肥,及時搶救外,受災過重的麥田並須及早間種大秋作物,爭取多收。在目前春播尙未完成的地區,要克服一切人力物力困難,充分利用搶墒、借墒、抗旱播種的經驗,及時完成大秋作物的播種工作。在南方水稻發生爛秧地區,應推廣保秧經驗,儘可能地培育壯秧,適時完成栽秧工作。在虫害業已發生和將要發生的地區,應認眞掌握「及早治、連續治,徹底治」的精神,並及時供應藥械,組織羣衆積極防治。對蝗蟲歷年爲害的地區,必須實行預測預報,切實掌握蟲情,適時地組織羣衆徹底撲滅。爲了減輕今年的旱災,各地應在羣衆的自願原則下,積極組織羣衆,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設備,提高灌溉效能;並在需要與可能的條件下領導羣衆,因地制宜地興辦羣衆性的農田水利,增添各種吸水工具,擴大灌漑面積。在低窪多雨地區,即時組織羣衆排水,防止與減輕內涝。對於洪水,應隨時提高警惕,堅決執行最近中央防汛總指揮部發佈的指示,爭取減少成災面積。今年氣候失調,旱、涝、風、蟲、雹等災,時有發生的可能,各地均須硏究當地自然災害的規律,事先做好準備,大力向羣衆宣傅,採取各項必要與可行的預防措施,即令災害發生,亦能及時搶救,不使災害擴大。
(二)指導與幫助農民,及時解決生產資料的困難。目前大部地區春耕春播將近結束,由於去冬積肥工作比較放鬆,小麥受災地區又需追肥,故必須積極組織農民大量增積厩肥,製造堆肥,漚壓綠肥,使積肥、增肥與適時合理施肥,成爲農民的自覺行動。供銷合作社在糾正過去供應商品肥料工作中的缺點時,不得因噎廢食,仍應根據各地農民之不同的需要,供應商品肥料,以不高於市場的價格出售給農民,以補厩肥之不足。保護耕畜的工作,必須加强,特別是災區,除積極防治疫病外,必須解決牲畜飼料和改善飼養管理方法。受災地區目前缺少種籽問題應予迅速解決,並須有計劃地儲存備荒種籽。增補農具所需的原料,應由有關部門按各地實際需要迅速調撥。各地銀行應根據農民生產的需要,按照適當比例分配農貸並及時發放下去。合作、貿易部門應努力加强城鄕物資交流,積極幫助農民打開土特產品的銷路,以增加農民投資再生產的力量。對供應生產資料及解決農民生產困難等問題,各級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應密切協同,切實及時解決,以免貽誤農時。災區農民的生產困難更多,更應特別注意,大小扶助;祇有幫助災民搞好生產,才能安定災民情緒,縮短災荒困難時間,渡過災荒。
(三)努力改進耕作技術。由於各地自然條件和作物種類不同,農業技術有着極大的地域性。對於當地農民在生產中行之有效的先進耕作技術與栽培方法,應由幹部深入羣衆中去發現,實事求是地加以總結提高,並因地制宜地逐步推廣。在改進農業技術的工作中,必須反對主觀主義。不顧當地條件,機械搬運的作法,是錯誤的,必然要遭受失敗的。但不是說把過去適合於當地農作的成熟經驗也棄而不用,放鬆我們在改進農業技術方面應當做、必須做以及可能做的各項工作。這種保守思想也是錯誤的。在推廣當地成功的農作技術努力增產糧食的工作中,各地國營農場和農事試驗場,必須起帶頭示範作用,並以農業技術指導站密切結合,幫助當地農民硏究改進農作技術的方法。縣區人民政府的農業部門,應利用農隙,採用各種方式對農村幹部、互助合作組織的骨幹和農民中的生產積極分子,進行季節性的技術傳授工作。從播種至秋收,各地必須抓住各個季節農作上的主要環節,認眞作好技術指導工作。
四
受災地區各級人民政府幹部,在災情面前,絕不允許麻木不仁,但也不要驚慌失措,要有堅定的信心,帶領羣衆,戰勝災荒;要將生產救災工作,做爲當前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凡與生產救災無關的各項工作,該停則停,該緩則緩,切實集中全力領導災區人民戰勝自然災害,渡過春荒,並作好預防夏荒的準備。中央人民政府業已增加今年的救災糧款,並正向災區調運糧食,各級民政部門應正確掌握現有救災糧款,適當分配,適時發放,扶助災民,生產自救。受災地區各級人民政府應幫助受災羣衆不失時機地搶救麥苗,完成春播,並在不誤農作的前提下,組織他們進行有條件有銷路的副業生產,督促貿易合作部門特別努力爲災區的農副特產品尋找銷路。號召災區人民普遍利用隙地多種早熟的和多產的作物如瓜、菜、藷類等,並收集野菜等代食品,以備秋收前靑黃不接時食用。在災區人民中,還應提倡自由借貸,有借有還,互助互濟,渡過災荒。在商品糧食供應情况比較緊張的災區,應督促有關部門切實掌握糧食市場情况,嚴格管理市場,制止囤積居奇、投機搗亂,作好調運供應工作,以安定人民生產情緖。災區的機關部隊應與人民同甘苦,提倡吃粗糧,並實行節約救災,以親密與當地人民的聯繫。國家銀行對於受災戶在今年夏收時到期無力歸還的貸款,應允許延期歸還;對受災嚴重的農戶,更須實行減免,轉作救濟。
五
完成糧食增產任務的保證,是集中力量加强對糧食生產的領導,認眞貫徹人民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各項政策,更好地敎育農民,提高其增產的積極性。爲此,必須認眞貫徹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的政策,實行合理負擔、依法減免、增產不增稅的農業稅收政策,穩步地發展互助合作的政策和適當獎勵勞動模範的政策等。今年獎勵農業勞動模範的重點,應放在鼓勵增產糧食方面。加强區鄕幹部的思想敎育,必須將工作任務、政策界限和工作方法向幹部交代淸楚,使能在領導農業生產方面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對於部分區鄕幹部在反官僚主義、反强迫命令、反違法亂紀的鬥爭中,發生不敢領導生產的偏向,以及部分鄕村幹部怕誤工、自己生產受損失,因而不願領導生產的現象,必須一方面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一方面加强對他們的敎育。各專區、縣必須有計劃地掌握基點,多多檢査,及時了解情况,及時發現與解決問題,以活的經驗敎育幹部,帶動全盤,務使上述救災工作與增產糧食的各項措施,都能有組織地進行,並獲得貫徹。
一九五三年糧食增產的任務是艱巨的,當前救麥保秋和救災工作是緊迫的,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及人民團體,應抓緊時機,動員起來,爲戰勝災荒、增產糧食、保證國家經濟計劃建設的順利進行而奮鬥。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