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增產糧食和救災的工作(轉載)
人民日報一九五三年五月十七日社論
去冬今春以來,氣候失調,今年的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正遭受着嚴重的威脅。幾個主要產麥地區先後遇到了寒流、晚霜、冰雹等災害,小麥勢必減產,春季作物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北方部分地區長期春旱不雨,大秋作物未能及時播種。江南部分地區陰雨連綿,發生了稻秧霉爛的現象。全國各地有不少挿花地區,由於去年歉收,今年春荒相當嚴重,影響了春耕生產。這些情况說明了今年增產糧食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不容許我捫麻痹大意。現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了「關於加强增產糧食和救災工作的指示」,貫徹執行這個指示是我們當前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
在我們的國家才開始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時候,我們必須努力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力爭糧食增產。我們衡量各地農村工作的標準,主要是看農業生產的好壞。而衡量農業生產的標準,首先要看是否增產了糧食。各級黨委,人民政府和一切與農村工作有關的部門,都應該根據這個原則來安排自己的工作,即把增產糧食和救災工作做爲我們在農村中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目前有一部分農村工作幹部,張口「三年連續豊收」,閉口「農民生活已經改善」,而對於自然災害的侵襲熟視無覩,這是非常危險的。
當然,我們也必須認識自然災害是完全能夠克服的。在自然災害面前悲觀失望,束手無策,坐待上級救濟和鄰區支援,這同樣是不對的。我們雖然看到今年小麥勢必減產,但我國小麥產量只佔糧食總產量約百分之十;如果我們能夠爭取大秋作物的增產,就還可以適當地彌補小麥減產的損失。而從現在開始,努力加强小麥的田間管理工作,也還可能減輕小麥減產的程度。只要我們緊張地行動起來,進行各種必要的經濟工作和政治工作,充分發揚農民羣衆的積極性,挖掘農業生產中的潛在力量,推廣我國農民和自然災害作鬥爭的豊富經驗,合理地運用國家對於農民大批賑款、貸款等經濟支援,我們是可以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實現增產糧食的重大任務的。
目前正是農業生產的緊張季節,各地必須抓緊農時,「救麥保秋」。在小麥受災地區,應即適當地施用追肥,進行必要的澆灌,並在受災過重的麥田中間種大秋作物,儘量爭取多收。在尙未完成大秋作物播種的地區,要克服人力物力的困難,充分利用搶墒、借墒、抗旱播種的經驗,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設備,提高灌漑的效能,爭取把一切能種的土地完全種上,並採用補種移植等方法,努力爭取全苗。在南方發生水稻爛秧現象的地區,應該運用保秧換秧的經驗,儘量培育壯秧,適時完成揷秧工作。從五月到八月的這一段緊要季節中,各地如果都能作好田間管理工作,及時地適當地進行灌漑追肥,「救麥保秋」的目的是有可能實現的。
爲了實現「救麥保秋」的上述工作,必須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情况是:實行手工勞動的農民使用舊式農具、天然肥料和人工灌溉的方法,在小塊土地上進行個體生產。因此,農民積極性和勞動强度的高低,在戰勝自然災害和增加農業生產的鬥爭中起着決定的作用。土地改革以後,接連獲得三年豐收,廣大農民的增產積極性基本上是很高的。一部分農民在自然災害面前暫時發生了悲觀失望的情緖,但只要向他們說通了「人定勝天」的道理和戰勝自然災吿的各種有利條件,並在各方面給以物質的援助,他們是可以迅速行動起來的。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關鍵是貫徹政策。這主要是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的政策,是實行合理負擔、依法減免、增產不增稅的政策。我們必須正確地實行合理負擔的政策,按照各地因地制宜地規定出來又經中央批准了的稅率,向農民徴收農業稅;爲此,就要把過去定得偏高偏低的田畝產量,加以適當的調整。我們必須正確地實行依法減免的政策,對於遭受重災地區、歉收地區的農民和貧苦農民,適當地減免他們的農業稅負擔。我們必須實行增產不增稅的政策,這就是根據當地合理的應產量徵收農業稅,對於超過應產量的部分不再徵收農業稅。我們要穩步發展互助合作和適當獎勵勞動模範,同時要認眞執行今年四月間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棉糧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比價的規定,使股民放手發展生產。我們應該堅決地認眞地糾正「五多」現象,給農民以充裕的生產時間,使農民安心進行生產。
除了貫徹政策,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外,我們還必須幫助農民克服生產資料的困難。必要的政治工作和一定的經濟工作是分不開的。對農民進行必要和可能的物質援助,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克服生產、生活中的困難,而且可以使他們進一步認識黨和人民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在各種生產資料中,最重要的是肥料。去年冬季,各地積肥的數量不多,小麥受災地區又要施用追肥,因此,大秋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很不充足。各地必須組織農民大量積肥,並且運用供銷合作社的力量,努力供應商品肥料。此外,調劑和保護牲畜,供應和修理農具,準備口糧和晚收種籽等工作,也必須努力作好。克服農民生產資料的困難,要從兩方面進行工作。一方面要提倡農民之間有借有還、互助互濟的自由借貸,並且合理地、及時地發放農業貸款和救濟糧款;一方面應該發動農民在不妨礙農業生產的原則下,進行各種副業生產。合作部門和貿易部門應該加强物資交流工作,積極幫助農民打開土特產的銷路,以增加農民投資再生產的力量。
由於自然災害的襲擊,在農業生產中已經發生並將繼續發生許多新的問題,這就加重了技術指導的作用。我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和作物種類有極大的差別,農業技術受地域性的限制是很大的。因此,進行技術指導必須實行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則。農村工作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要深入羣衆,發現當地農民在生產中行之有效的先進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加以總結提高,然後逐步地進行推廣。不顧當地條件,機械地搬運外地經驗的主觀主義的作法是錯誤的。當然,拒絕推廣適合當地情况的耕作經驗的保守思想也是錯誤的。各地國營農場和農事試驗場必須在增產糧食和救災工作中起示範帶頭作用,幫助農民解決耕作技術問題,這是評判它們的工作成績的主要標準。
無數經驗證明,領導農業生產和救災工作,必須預作準備,力爭主動。農業生產是有季節性的,救災工作更是十分緊迫的,如果失掉時機,勢必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不可補救的惡果。在和自然災害作鬥爭中,農民有許多困難,也有許多克服困難的辦法,我們必須克服一般化的、高高在上的工作作風,深入羣衆,發現羣衆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農民一起硏究克服困難的辦法主動地及時地領導農民和自然災害進行鬥爭。同時應該硏究各種自然災害的規律,預先進行必要的物質準備,以保證發放及時,用之得當。部分區村幹部在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違法亂紀的鬥爭中,發生了不敢領導農業生產的傾向,這是錯誤的。把生產救災工作領導好,是各級農村工作幹部的神聖職責,是鑑定他們的工作成績的重要標準。一切優秀的幹部應該在這一工作中給人民建立更大的功勞,一切犯過錯誤的幹部應該在這一工作中努力作出成績,以取得人民的信任。
爲了「救麥保秋」,加强增產糧食和救災的工作,我們必須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加强增產糧食和救决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的方針和辦法,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緊緊地依靠廣大農民,進行持久的、艱苦的工作,爲戰勝災害、增產糧食、保證國家有計劃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而奮鬥。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