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13期

1953年05月2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3年 > 第13期
【打印】 【字体:

增產糧食是農業生產戰線上的首要任務(轉載)

人民日報一九五三年四月十一日社論


三年以來,我國農民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爲着增產糧食,進行了巨大的努力。我國的糧食生產不僅已經恢復到抗日戰爭以前的水平,有些地方並且已經超過了這個水平。我國已由糧食的輸入國變爲糧食的輸出國。城鄕人民的生活由於糧食的增產獲得了相當的改善。但是,如果以爲我國的糧食問題已經獲得完全的最後的解決,那就完全錯了。第一、所謂抗日戰爭以前的水平,原是一種十分可憐的水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水平,我們當然沒有任何理由滿足於稍稍超過這個水平的成績。第二、過去中國農民絕大多數是處在「糠菜半年糧」的貧困生活中,而現在我國廣大農民由於獲得了改善生活的條件,對於糧食的需要量增多了;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畜牲飼料和商品肥料的需要量也增多了,隨着城市人口和工業人口的迅速增加,更需要大批糧食。但我國的耕地面積在幾年內還不能迅速擴大,不能適應這種要求。第三、與此相聯的,在土地改革以後,由於經營分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對增加,而全國的商品糧則可能相對減少,因此影響了對於城市的糧食供應。第四、我們的農業生產還受着自然條件的極大限制,雖然經過三年的豐收,農民開始有了一些抵抗天災的力量,但是,足以戰勝任何災害的儲備,却還沒有來得及積蓄起來,而這種儲備在經濟建設時期却是萬分必要的,否則就會影響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平衡,使我們的經濟建設陷於新的困難當中。這一切,都充分地說明了糧食問題還是一個緊迫的、尙未最終解決、但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如果忽視了這一問題,就會造成一種政治上的錯誤。

爲了解決糧食問題,必須作長期打算,努力增產。要確定一個方針,把增產糧食當作今後幾年以內農業生產戰線上第一位的任務,要使大家懂得掌握更多、更好的糧食的極大重要性。幾年以來,許多領導機關、農村工作幹部和農民,產生了一種增產經濟作物第一的思想,以爲只有發展經濟作物,才算支援工業,才能增加農民收入。這顯然是一種帶有片面性的想法。當然,我們需要增產更多的經濟作物,這不僅因爲工業需要它,而且農業本身也需要它。但這個任務只能由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解決,而不能漫無限制地用擴大經濟作物耕地面積、縮小糧食耕地面積的辦法來增產經濟作物。應該指出我國農業生產戰線上的主要任務,過去、現在和今後若干年,都應該是增產糧食。在我國這様人口衆多的國家,在農業機械化尙未實現的情况下,要想消滅糧食實產量和需要量二者之間的差額,還必須進行好多年的努力。在這期間以內,糧食問題,很可能不斷地表現爲一個緊張的問題。斯大林同志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的時候,在「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報吿與結論」中說:「在鄕村經濟上在我們面前擺着下列的問題:(一)鞏固原料植物的地位底問題,其方法就是保證在那些區內有足量的賤價的糧食生產品。(二)提高畜牧業和解決肉類問題,其方法就是保證那些區內有充分的五穀產品和草料。(三)徹底解決五穀問題,這是現在鄕村經濟的主要問題。這樣看來,五穀問題是鄕村經濟中的基本問題,是解決一切其他問題的鑰匙。」我們在國家有計劃進行經濟建設剛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放鬆糧食生產而用主要力量去生產經濟作物,顯然就是不正確的了。

當然,由於我國現在的農村經濟還是以小農經濟爲主體的,這就絕對不能採用直接計劃、命令執行的方法,强使農民增產糧食,而只能採取通過市場活動的經濟工作方法和農民所能接受的政治工作方法來實現它。幾年以來,人民政府採取了獎勵經濟作物的政策,曾使農民由於種植經濟作物而獲得了莫大的利益,引起農民繼續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的興趣。現在,人民政府在全國棉花生產已能保證目前棉紡織業和民用絮棉需要的新條件下,爲了獎勵種植糧食作物,又規定了一九五三年棉糧的合理比價和正常的季節差價,適當地提高了糧食的價格,這様就可能引導農民多種糧食作物。各級幹部應該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規定的新的棉糧比價爲標準,向農民普遍地進行正確的宣傳,說明增產糧食對於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對於農民都有好處,動員農民把棉田種植面積穏定在一九五二年的水平,旣不要再增加也不要過分減少,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上。這一宣傳工作必須在春耕播種以前做完做好。同時我們應該集中全部力量,加强對於糧食生產的領導,嚴防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縮小,保證百分之百地完成糧食播種計劃,並且採用各種方法,在農業貸款、技術指導等方面,幫助農民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採用正確的價格政策、妥善的經濟幫助和說服敎育的方法,我們是可以領導農民完成增產糧食的重大任務的。按現在情况看來,我國的糧食是可以夠用的。繼續增産糧食,可以進而解決儲備問題,以便順利地保證國家工業化的建設計劃,不致發生意外困難。

爲了配合糧食增產任務,我們還必須合理地運用現有的商品糧食。糧食工作部門應該集中一切力量,作好商品糧食的調運、供應工作。現在我們國家掌握的商品糧食足夠供應市場的需要,但儲存地區分散,糧種和分佈地區不平衡,如果調運、調劑工作做得不好,也會把事情弄得緊張起來。因此,糧食部門必須把必要的商品糧食集中在便於機動的位置上,首先保證大、中城市和工礦地區的需要,並有計劃地調劑經濟作物區和缺糧區所需要的糧食。我們占足夠力量解決這些地區的季節性的缺糧現象。惜售思想是錯誤的。問題在於糧食工作者能否瞭解和掌握各地市場需要糧食的情况,能否定出和實行合理的調運計劃,能否適當地掌握地區差價和批發,零售差價,及時收售糧食。我們只要作好了這些工作,同時加强市場管理,防止不法商人乘着粒糧旺銷季節進行投機捣亂,就完全可以穩定糧食市場。

配合增產糧食和增加儲備的任務,在廣大消費者,特別是城市居民中間提倡節約糧食,也是可行的有益的措施。一兩年以來,許多城市的居民產生了一種過分要求吃精米精麵的風氣,糧食消耗量日漸增多。市民要求吃得好一點,這是完全應該的。但國家儲備適當數量的糧食,更是完全應該的。糧食消費者決不能只顧每天的消耗,而應該考慮全年的需要;而且米麵製造過精,必然減少糧食的營養。據統計,去年生產的稻穀和小麥,每百斤如果能夠增出兩斤大米和麵粉,足夠六百萬人吃一年,這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因此,根據現有機製米麵的實際情况,應該適當降低加工精度,以節省原糧、增加成品、擴大社會儲備。當然,由於各地糧食的質量不盡相同,目前很難規定全國統一的加工標準;但根據節約消耗、增加營養、照顧居民生活習慣等原則,規定地區性的加工標準,却是必要和可能的。

過去三年以來,我們爭取了連續的豊收,使國家的糧食情况發生了極爲有利的變化。今年我們必須以更大的努力,爭取再一個豐收年,完成和超額完成國家收產糧食的計劃。我們只要在農業戰線上不斷獲得勝利,就可以給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