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13期

1953年05月25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3年 > 第13期
【打印】 【字体:

三年來糧食生產恢復與發展情况的分析

中央農業部農業計劃司計劃科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長期的壓榨和破壞,以及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的影響,我國的糧食生產受到了很大的損失,播種面積縮減,耕作水平降低,以致各地單位面積產額普遍下降,糧食品質逐年低落。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年(一九四九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僅及戰前的百分之七四•六,但是三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全國各地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正確地貫徹了各項農業生產政策,廣大的農村已經普遍組織起來,深入地開展了愛國豊產運動,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因而使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糧食生產亦有很大的提高。三年來,糧食的供應,不僅做到了自給,而且還有部分輸出,一反近數十年來糧食進口的頹勢。一九五二年全國的總產量已較一九四九年大爲增加,並且超過了戰前最高年產量的百分之一六•九;在質的方面也有不少的提高,一九四九年水稻與小麥的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的百分之四九•六七,至一九五二年已增加爲百分之五三。

三年來全國糧食總產量逐年均有增加,計一九五〇年比一九四九年增加百分之一七•三,一九五一年比一九五〇年增加百分之四•二,一九五二年則較一九五一年增加百分之二一•二,平均每年增加率爲百分之一五。從每年的增加比例來看,以一九五〇年與一九五二年兩年增產較多,主要由於下列幾個原因:第一、一九五〇年是全國大陸解放的第一年,全國農民生產情緖空前高漲,雖然各地均有災情(僅水災面積即達四〇〇萬公頃),但總產覺仍大大超過了遭受嚴重的戰爭創傷和自然災害的一九四九年的水平。第二、一九五一年各地大力擴展工業原料作物(主要是棉、蔴和烤菸)的面積,糧食作物面積增加比率相對減低,同時部分農業機構又以較大力量用於工業原料作物生產的領導,以致一九五一年的糧食增加率較一九五〇年爲低。第三、一九五二年規定了「集中力量提高單位面積產額,糧食必須大量增產,決不能減少其播種面積;工業原料作物和外銷作物播種面種應穩定在一九五一年的水平上,不予增加」的正確方針;開展了蓬蓬勃勃的愛國豊產運動,進一步地發揮了各項具體措施的效能,戰勝了春旱的困難,再加以是年氣候條件較好,因此糧食生產得到空前的豐收,超額完成了計劃。

從地區上看,以內蒙、西北兩區的恢復發展爲最快,均已超過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三五以上,因爲內蒙自治區,素以牧業生產爲主,過去糧食作物生產很少,而近年對於糧食生產的耕作技術逐漸提高,故糧食生產發展頗快。至於西北區由於三年來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甚速(超過戰前糧食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四•一),同時耕作較前細緻,所以產量也增加很多;即解放較晚、土地改革尙未全部完成的西南地區,總產量也超過戰前的百分之一三•一。如按糧食的類別看,則以水稻和薯類的恢復和發展最快。水稻的總產量在一九四九年僅爲戰前的百分之七五•五,但一九五二年已超過一九四九年百分之七七•八,相當於戰前的百分之一三四•二,其恢復發展之速,在各種主要糧食作物中居第一位。大部分地區的水稻單位面積產額均已超過戰前水平,根據三年來的材料分析,全國各大區的水稻單位面積產額的恢復,以中南區爲最慢,主要係受廣東省的影響,廣東省水稻單位面積產額尙未達到戰前水平的基本原因是由於廣東省解放較晚,土地改革尙未全部完成,再加以近年災害較爲嚴重,其次油餅及化學肥料的供應尙感不足。

一九五二年全國小麥總產量較一九四九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八•二,達到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九八•九,但單位面積產額只達到戰前的百分之八三•二。從地區上比較,以東北區發展最快。其原因爲:(一)麥田面積逐年擴大,一九五二年的種植面積已超過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一四六,增加之速爲全國各大區之首。(二)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麵粉需要量大增。(三)改進了耕作技術。但主要產麥區的華北,五二年小麥的面積和總產量均未恢復戰前水平,主要係受棉田面積已較戰前擴大的影響。大豆的生產在各種糧食作物中,遭受敵僞的掠奪和戰爭的破壊最大。一九四九年的總產量僅及戰前的百分之五五•七。三年來產量雖有增加,但尙未達到戰前水平,一九五二年相當戰前產量的百分之七八•四,爲各種主要作物中恢復最慢的一種。這主要由於東北區大豆的種植面積僅及戰前的百分之七四•五,而且種植大豆,一般多不施肥。

由於長期戰爭的影響,各種糧食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而薯類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爲增加。如一九四九年的薯類總產量已超過戰前最高年份的百分之一〇四九,而一九五二年的總產量已相當於戰前的百分之三八六•六,單位面積產額已超過戰前水平百分之七•三。薯類作物所以能獲得如此迅速的發展,乃係種植的適應地區比較廣大,而且產量高,適於救災渡荒,也適於作飼料用。

三年來糧食生產迅速的恢復與發展,是由於互助合作組織的發展與技術提高相結合,並貫徹了計劃生產的結果。三年來互助合作運動在全國範圍內普遍開展,一九五〇年組織起來的戶數佔全國總戶數的百分之一〇,一九五一年爲百分之二〇,而一九五二年則增加爲百分之四〇。去年在愛國豐產運動中有二二〇萬個以上的互助組與農業生產合作社参加了挑戰競賽。許多先進的生產合作社和互助組都訂了生產計劃。如黑龍江省有六萬多個互助組,其中就有五萬多個互助組訂了豐產計劃。在這一巨大的羣衆基礎上,各種農業技術的措施,得以充分地發揮了增產的作用。

首先,在農田水利方面:三年來各地大力興修水利,並且在灌溉管理方面,推行了民主改革運動,合理用水,發揮了現有水利灌漑的潛在能力。全國共計擴大灌溉面積近三三三萬公頃。華北地區發展較快,灌溉面積增加約達一倍。估計所擴大的總灌漑面積中約有百分之九〇係糧食作物的面積,一般旱地變爲水田、水澆地後,平均每公頃可增產六〇〇公斤,共可增產糧食二〇〇萬公噸。此外並有一千二百餘萬公頃的糧食作物面積,由於增加或改善了水的供給,而得免於旱災,保證了豐收。

第二、在糧食作物耕作技術方面:經過三年來對蘇聯先進經驗與各地勞動模範豐產技術的學習推廣,再加以耕畜的逐步恢復(一九五二年已超過戰前百分之一三)等原因,目前糧食作物基本上已做到耕二耙四,先進地區則達到耕三耙六,秋耕深耕的面積亦逐年擴大,耕作技術迅速提高。如水稻豐產模範江蘇省陳永康採用的「一穗齊」選種、連年選種、「落穀稀」播種和小株方形密植;湖南省李呈桂的多施肥、分期施肥和合理灌漑;小麥豐產模範陝西省史安福所實行的深耕、密播和合理灌溉等方法,已在適當地區普遍推廣,因而各地都不斷出現了高額豊產紀錄,掀起了羣衆性的爭取豊產的高潮。

第三、各種農具數量的增加與質量的提高,特別是新式農具的推廣,節省了人力、畜力,提高了耕作水平,對於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據試驗,使用新式七寸步黎耕地可加深二、三寸,平均每畝增產百分之一六•八。三年來共推廣新式農具二五〇、五三六件,其中大部分係用於糧食作物方面。

第四、施肥量的增加也是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之一。三年來全國施肥面積增加了百分之十五,施肥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其中糧食作物面積所佔的比重很大。東北區解放較早,糧食作物(水稻、大豆除外)施肥面積比例:一九五〇年爲百分之四九,一九五一年爲百分之五七•四,而一九五二年則增至百分之六〇以上。細肥的使用量亦逐年增加。全國油餅的使用量已由一九四九年的三二七萬噸増至一九五二年的五五五萬噸。在同期內化學肥料使用量由一一•九萬噸增至三五萬噸,其中約有半數以上係用於糧食作物。此外積肥方法與土肥質量亦大有改善,尤其値得提出的是各地已開始注意合理的施肥方法,先進地區初步做到分期施肥、看田施肥和根據作物種類來施肥。

第五、三年來良種的推廣,在「就地選種,就地推廣」的原則下,開展了羣衆性的選種評比運動。目前老區有百分之三十的農戶、新區有百分之一五的農戶做到了選用良種。凡進行普遍選種的農戶,在原有基礎上可以增產百分之一〇。全國通過評比運動評出來的良種,其推廣面積已佔糧食作物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其中水稻、小麥的良種推廣面積約佔水稻、小麥兩種作物總面積的百分之一〇。

第六、防治病蟲害:三年來我們在防治糧食作物病蟲害方面,作了很多工作。由於藥械供應的增加和防治技術的提高,使許多可能成災的病蟲害,得以及時撲滅,未致擴大。這些情况,如果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則估計可能造成的損失如下:一九五〇年七五萬公噸,一九五一年八〇〇萬公噸,一九五二年一、〇一五萬公噸。在蟲害方面我們以蝗蟲和稻螟爲防治重點,如一九五二年全國蝗蟲的發生面積較一九五一年增加一倍,但由於事先進行偵察,藥械準備也較充足,及時消滅了蝗災,挽囘八六四萬噸糧食的損失。水稻的螟蟲爲害最爲普遍而嚴重,兩年多以來,各地普遍組織羣衆做合式秧田、採卵、捕蛾、點燈誘蛾、拔枯心苗與白穂等方法,雖起了一定效果,但尙未能根本解決,中南華東兩區在一九五一年冬季挖掘二、二六六萬公頃的稻根,並實行冬季灌水,因而使一九五二年螟害大爲減輕。三年來經驗證明,種籽消毒是預防糧食病害的有效措施。根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五二年全國種子消毒面積爲八二〇萬公頃,較一九五一年增加一倍,較一九五二年則增加二八倍,以小麥、黑穂病爲例,拌種後,發病率一般由百分之十五降至百分之五,這些都是增產糧食的有力保證。

三年來在全國範圍內湧現了許多糧食豊產高額紀錄,如一九五二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新郷軍區某部竺傳文營創造了單季水稻每畝產額一七〇〇斤的紀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某部馬德如組創造了小麥每畝產量一三七七•七斤的紀錄,山西平順郭玉恩農業生產合作社創造了玉米每畝產產一五八一斤的紀錄,山西武鄕王錦雲農業生產合作社創造了穀子每畝產量一四五七斤的紀錄。這些成績是先進農民寶貴經驗的結晶,也是糧食生產巨大潛在能力的標誌。尤其値得提出的是一九五二年在黑龍江省肇源縣出現了近萬公頃的高額豐產糧田,由於他們實行了「等距,寬播,間苗,保苗,分期施肥」這一系列的耕作技術,獲得了平均每公頃糧食產額超過一般水平一倍至二倍的卓越成績,更加强了我們發掘糧食生產潛在能力的信心。肇源縣的經驗又一次的證明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潛在力量是何等偉大!

上述情况指出解放後三年來,我們在糧食,特別是商品糧的生產戰線上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在單位面積產額和總產量的提高,與我們的要求距離尙遠。斯大林指示我們:「糧食問題是農業體系中的主要環節,是最後解決其他所有問題的關鍵。」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在全國人口逐年增加,勞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和畜牧業發展的情况下,糧食的需要與日俱增,同時爲了預防自然災害和其他意外事件發生,也需要有一定數量糧食的貯備和積蓄。根據一九五二年我國人口總數和糧食總產量來計算,平均每年每人僅得糧食二九〇多公斤,而蘇聯則有六七〇多公斤,僅及蘇聯的百分之四三,况且蘇聯糧食中細糧已佔絕大部分,肉食在日常食品中所佔比重亦很大,因此我們要求繼續發展糧食生產乃是毫無疑義的。我們認爲今後幾年中的糧食生產應不斷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額,適當地擴大面積,大力增加總產量,着重水稻、小麥等商品糧食;薯類生產在已能滿足需要的地區,應穩定在原有的種植面積上,而在生產尙不能滿足需要的地方,可以適當地擴大種植面積,以保證供應輕工業與畜牧業日益發展的需要。一九五二年全國的糧食生產量,雖然已超過戰前的生產水平,但必須認識這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水平。所以在糧食生產方面蘊藏着的潛在力量仍是無限的。過去三年糧食生產是在恢復階段,在恢復階段中,糧食生產量的增加率,每年平均以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前進。今後我們糧食生產將進入發展階段,在各地互助合作運動更加鞏固、農民經濟生活逐漸提高、生產資料逐步增加、國家生產投資額又逐年擴大的基礎上,糧食生產工作,必將獲得更大的成就。

(轉載於中國農報一九五三年第四期)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