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改勝利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中共專北區黨委書記伍晋南
粤北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正確領導下在粤北區各級黨委和全體幹部一致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截至目前爲止,粤北區十八個縣的分田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淸遠、南雄、新豊等十四個縣二百七十萬人口的地區並已完成土地改革的覆査,另陽山、連山兩個縣十萬人口的地區亦即將完成覆査;餘下和平、連平兩縣三十萬人口地區的覆査工作,也可在夏收前全部結束。土地改革勝利的意義,就是中央所指出的「解決廣東的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即依靠誰的問題。經過土地改革以後,佔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得到翻身了,我們有了主要的依靠了,我們的脚踏到地了,再不是「建築在沙灘上的樓房了」。土地改革的勝利,首先歸功於黨的政策正確和華南分局的領導;其次是歸功於粵北各級領導土改的幹部和參加土改的全體同志們。
土地改革的勝利,首先表現在徹底地消滅了佔農村人口百分之五左右的地主階級。地主的土地已被徹底地沒收並分配了給農民(地主也分得一份);農村中地主封建統治的勢力被打倒了;罪大惡極的地主當黨派,受到了堅決的鎭壓,不法地主亦分別受到打擊。這就是說,地主作爲一個階級來說,是從根本上被消滅了,一去不復返了。從滿足農民的要求來說,全區二百八十四萬八千六百多無地及少地的農民,平均每人分得土地二畝一分。此外,沒收了地主的耕牛二十萬頭,平均每二戶至三戶農民分得一頭耕牛;追得餘糧一億五千六百四十萬斤,平均每鄕八萬斤,貧雇農每人平均分得七十斤(退租、退押果實計算在內〕;沒收了地主多餘的房屋三十一萬零九百九十五間,許多沒有屋住的農民都有了屋住。這就是說,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基本上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和適當地滿足了農民的生產、生活資料的要求。從組織上的收穫來看,在運動中全區組織了一千九百五十五個鄕農會,會員約一百萬人;在運動中整理和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靑年團農村支部一千一百二十個,有團員一萬六千九百三十四人;在運動中整理和發展了民兵及基幹民兵;在運動中培養了大批積極分子,據三百六十三個鄕的統計,培養出積極分子五萬四千六百三十六人,這些積極分子,已成爲農村中各項工作的骨幹;尤其寶貴的,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取得了豊富的經驗,全區近一萬個土改幹部(其中在農民中培養出來的土改隊員有四千人)經過土改運動的鍛鍊,階級立場觀點明確了,政治覺悟提高了,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無價之寶,値得我們十分珍貴和重視。
另方面,粤北區的土地改革是有缺點的,主要的是團結面較窄,打擊面相對寬了一些,一般鄕的打擊戶數佔鄕的總戶數百分之十五左右(連地主富農在內),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在剿匪、鎭壓反革命和淸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中,因幹部隊伍不純,基層不純,運動不正常,對敵打得不準,打錯了一些自己人,遺留下來的問題很多;另方面在去年五月到八月開始土改時一段運動中,在執行政策上亦發生某些偏差,有一部分鄕曾發生一些錯劃階級提高成份的錯誤,同時由於土改時間短,任務大,運動粗糙,農民發動不夠充分,覺悟不夠高,某層幹部雖純潔,但能力不夠强。這些缺點和弱點,經過去年九月端正政策和今年「二、三月的覆査强調民主團結、爭取大多數、解決遺留問題之後,團結面增大了,遺留問題大體上解決了,但還未有全部解決,這就需要我們在今後生產運動中進一步團結敎育全體農民,某些未解決的遺留問題,必須結合生產逐步地加以適當的解决。土地改革的勝利,創造了今後發展生產的前提條件,土改後農村中障礙生產的封建制度被摧毁了,農民知道「分得土地了,地主打倒了,生產的糧食再不用交租了」,因而生產情緖一般是高漲的,但由於新的生產關係——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還沒有完全確立起來,或者說樹立了還未鞏固起來,現在農民還普遍存在著土改的思想,還未確立發展生產、勤勞致富、愛國發家的思想,甚至誤認爲「窮光榮、富不光榮」,怕冒尖,怕生產多了提升階級再鬥爭,有餘糧餘錢不敢借給別人,怕說是剝削,因而多餘的糧錢寧願自己吃光用光。同時由於解放三年來公糧負擔年年有變動,影響到農民誤認爲多生產就要多交公糧。以上各種誤解和顧慮,是確立農村新的生產關係的主要障礙,也就是目前農村發展生產的主要障礙。因此,目前農村中由改革轉到生產的中心關鍵,是消除新的生產關係的想想障礙。目前要强調「生產致富」,批判「窮光榮、富不光榮」的誤解。要系統地宣傳和貫徹中南行政委貝會頒發的農業愛國増產運動十大措施,打消農民的各種思想顧慮,使農民敢於放手發展生產。同時在夏收以前,必須做好査田定產工作,把田畝產量固定下來,把農民的公糧負擔固定下來。這様才能消除農民「多生產多負擔」的顧慮。只是宣傳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要從實際問題的解決來體現和讓農民來相信黨的政策。
其次今年各縣都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民缺口糧,除了採取有效的辦法(如動員農民幹部或生產模範帶頭借岀錢糧)打開農村自由借貸之門以外,必須在「依靠羣衆生產自救」的方針積極組織農民的副業生產,財經貿易部門,必須適時地有計劃地收購農民的副業產品,幷同時帶動私商收購農民的副業產品。普遍召開各級市場的物資交流大會,以便使農民的副業產品能推銷出去,換取生產生活資料,特別是換取口糧,保證度過荒月。
根據目前農村生產的主客觀條件,生產要求還不能過高,分局、省府指示今年増產糧食一成一的任務是適當的。對於「組織起來」的間題,切不能操於過急,任何急躁的情緖都是有害的,今年組織互助的要求,主要是爲解決農民的生產困難,號召農民自由結合,感情結合,搞臨時性的互助,幷利用農民舊有的習慣(搭牛脚,交工等)進行互助。對於長期性的較高級的互助組織,只能由各級的領導機關選擇個別鄕進行試點,爲明年發展互助組織取得經驗。
土改後黨的中心任務是轉入領導生產,當前又必須抓緊捕好思想上和組織上的轉變這個中心環節。因此必須加强黨的統一領導,各部門的工作必須密切結合生產,並爲生產服務,爲轉變服務。凡是帶政策性的與生產運動有直接關連的問題,必須通過黨委討論,反對各自爲政亂發指示的官僚主義和分散主義,克服「五多」現象。今後區黨委要把每一個時期的工作,加以「站隊」,作出統一的安排。中心工作全力以赴,結合的工作盡力而爲,可以緩辦的工作,緩期執行,並呈報上級批准。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