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區土地改革的偉大成果
中共粵西區黨委辦公室
粵西區十五個縣一個市郊,到本年春耕前止,已有八縣一市郊共一千一百九十九個鄕經過了土改覆査,完滿地結束土地改革;另七個縣共一千三百二十八個鄕亦已完成分配土地工作,只要再經過夏收前一段覆査,全區土地改革即可全部結束。
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的政治覺悟已較前大大提高,農村的人民民主專政基礎,亦進一步鞏固。連動中出現許多優秀的農民領袖,如台山的李新玉,恩奉的馮文活,茂名的霍梅芳與賴伯隆,電白的邵亞康,化縣的張君本,信宜的譚素珍等,在羣衆中均有很高的威信。運動中農民積極分子提拔爲區級幹部的共有八十七人,成爲土地改革工作幹部的有五千二百零八人。各鄕均有一定的骨幹與一批農民積極分子。全區據已統計的材料,一千九百七十六個鄕有骨幹分子七萬七千六百三十七人,平均每鄕存三十九人。一千九百二十一個鄕共有積極分子一十四萬二千六百七十七人,平均每鄕有一百一十六人。又據覆査完畢的四個縣中二百四十九個鄕的統計,能夠領導全鄕工作的骨幹分子每鄕有二至三人的,有五十個鄉;有四至五人的,有六十八個鄕;有六至七人的,有四十九個鄕;有七個以上的,有三十二個鄕。這些積極分子發展成爲黨、團員的,至一九五二年底止即有九千二百九十六人。這些人都是黨和人民政府與廣大羣衆聯繫的槓桿,是人民民主專政的中堅力量。羣衆的發動與團結也是廣泛的。經過土地改革覆査的縣,有組織的農民隊伍,一般已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據五縣一市中三百三十八個鄕的統計,有組織的人數達總人一口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的,有一六六個鄕;達百分之五十五以上的,有六十二個鄕;不足百分之四十的,只有一百七十二個鄕。未經覆査的七個土改縣,組織起來的農民隊伍也已達到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强。這些有組織的成員,一般都經過訴苦鬥爭,有不同程度的思想發動。
土地改革的結果,已使全區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農民,獲得了必需的和應得的生產資料,進行愉快的生產。根據已有的統計,在一千八百一十八個鄕中,依法沒收徵收的土地達四有七十萬零七千八百四十四市畝平均每鄕將達二千六百市畝;在八百六十九個鄕中,貧雇農一百二十七萬零八百九十二人,共分得土地一百七十九萬一千二百二十市畝,平均毎人分得土地一市畝四分多(共產量四百二十斤)。此外,僅就二百三十二個鄕統計,沒收耕牛八千五百一十五頭,平均每個鄕將達三十八頭;二百三十個鄕沒收農具五萬八千三百一十件,平均每鄕二百五十多件;二百四十五個鄕沒收房屋六萬一千一百零六間,平均每個鄕將達二百五十間。另從一九五一年起至一九五三年三月底止,全區退租退押及沒收地主餘糧已統計的達三億三千八百六十七萬八千五百市斤。以上各項,百分之八十以上分給了貧雇農,其餘照顧了中農及其他勞動人民的困難。地主也依法分得與農民同樣的一份土地。
土地改革後,粤西區農村的面貌完全改變了。農村中的封建統治和封建剝削制度已完全摧毀,人民民主專政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已經完全實現!土地改革不僅解決了農民的問題,還使得不少的失業工人、歸國僑胞、失業的漁民、鹽民、船民、貧農以及其他階層人民,獲得了就業的機會。據五個縣三百八十三個鄕的統計,上述各階層人民即有四萬三千八百五十九人分到了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解決了失業問題。台山縣即有歸國僑胞和華僑眷屬二萬一千六百六十一戶、六萬七干九百七十一人分到了土地。農民分得土地後,生產力也大大提高。試以一九五0、五一、五二等三年糧食生産爲例,據粵西行署農林處的統計:全區一九五O年糧食產額爲二十四億二千四百五十萬市斤,一九五一年增至二十六億六千七百萬市斤,即增百分之十,實增二億四千二百五十萬市斤;一九五二年又增至三十億零六千七百多萬市斤,比一九五一年又增加百分之十五,實增四億多市斤。隨着農村生產力的解放,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商業也日趨繁榮和發展,全區營業總額一九五二年均比一九五一年大增。以廉江縣爲例,該縣安鋪鎭公、私企業商店營業總額,一九五二年比一九五一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點九弱;其中私營營業總額由七億零四百六十三萬元增至二十二億二千一百一十八萬元,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一十四點二五。陽江縣城私營商店一九五一年爲六百九十九戶,五二年增加至一千一百四十四戶,即增加了三百四十五戶。據粤西區花紗布公司統計,原高雷地區的八個縣,運銷到農村的布疋,亦有大量的增加,如一九五一年僅一萬四千一百七十九疋,一九五二年已增至九萬二千四百二十一疋,實增七萬八千二百四十二疋(爲一九五一年的六倍多,其中手工業的土布尙未統計在內),而今年從一月到三月,僅三個月運銷的布疋即已達四萬一千八百九十六疋,比去年同期又大有增加。
以上情况說明:粵西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已取得歷史性的勝利。然而,由於時間倉促,土改與覆査同時鋪開的面均過於寬廣,運動仍不夠深入,某些地方工作較粗糙,因此遺留問題也不少。加上改革時期,領導上的注意力集中於領導改革,對生產的領導暫時放鬆,土改完成地區,幹部與農民滋長着農業社會主義思想,盲目的形式主義的搞互助組,在某種情况下,相當的影嚳了土改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今後轉入以生產爲中心,必須大力宣傳與貫徹各項生產政策,求得安定農村的生產秩序,確立與鞏固土改後農村新的生產關係,充分發揮土改後個體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大力開展愛國豐產運動。同時積極地創造經驗,穩健地有步驟地引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以充分發展農業生產。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