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第1期

1953年01月12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3年 > 第1期
【打印】 【字体:

全面結束土地改革的工作旣須做完

又須做好(轉載)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九日長江日報社論


  中共中央中南局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當前農村正處在由改革到建設的過渡時期。會議確定全面作好結束土地改革的工作,爲今冬明春農村三大工作任務之一。會議曾經强調指出全面結束土地改革運動,爭取一個徹底全面的勝利,就可以爲今後長期的經濟建設任務,奠定一個長遠的基礎;也就是說,把舊的歷史任務完成得好,才能使新的歷史任務在一個勝利的基礎上開始。中南局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和確定的方針,無疑是完全正確的。

  正由於當前是處在從改革到建設的過渡時期,時間十分緊迫,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這樣一個巨大的工作,任務是非常艱巨的;因此,在工作中必須爭取時間,務須於明年春耕前全面地完滿地結束這一工作,以便迎接祖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否則,將不適應全國的建設任務,而陷於被動。

  今冬明春,農村戰線上面臨這様一個緊迫而又艱巨的任務,就要求各級領導同志,再接再厲,集中指導,提高方法,務須使土地改革的結束工作做到旣好且快。

  但是,貫徹與執行這樣一條正確的方針,障礙還是存在的。目前有若干同志,對這一方針表示懷疑,對於全面結束土地改革運動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或者由於土地改革已近尾聲,自然地產生一種渙散情緖,似乎不主張有一個土地改革的結束階段,至少認爲不必要像過去三年來指導土地改革運動那樣認眞了。

  這種觀點是有害的。歷史經驗吿訴我們,任何改革運動都須有其醞釀階段、大發展階段和鞏固階段。三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我們經過了醞釀階段與大發展階段,取得了土地改革運動的基本勝利,但是除少數地區外,鞏固階段的工作,還未認眞的開始,有賴於今冬明春補完這個重要的一課。

  土地改革之所以還須要一個鞏固階段,就是因爲大發展階段是一個運動的主潮,是一個革命飛躍;運動像暴風雨一樣的猛烈迅速,往往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一個大革命;正因爲運動進展迅速,就不可避免的有粗糙現象。敵人被基本上打倒了,但殘餘的敵人尙未被肅淸;打倒了的敵人,還來不及分別發落;在運動中錯打了自己人的,也還沒有來得及做補救工作,特別是羣衆的思想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還有一定限制,在若干地區還不足以鞏固住已得的勝利。因此,如果沒有一個結束階段,把革命進行徹底,對遺留問題完滿的加以解決,不但不能發展勝利和鞏固勝利,就是已得的成果也不可免地要回生一部分,而這些遺留問題:又將在今後建設任務中起着消極作用和破壞作用。

  從實際情况看,更能說明這個問題。據中南土地改革委員會所進行的一百個鄕調査的結果,羣衆發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還是嚴重的存在着。大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鄕,還處於夾生或半夾生狀態,那裏的農民大多數還沒有獲得政治上的優勢與經濟上的適當滿足,地主階級當權派還未打倒,基本上還保持着舊的封建秩序。另外,在大約百分之七十的鄕,地主作爲一個階級已被廢除了。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地主,在政治、經濟各方面遭到沉重的打擊;但現在還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地主,仍有違法活動。農民的土地問題是基本上解決了;但其中還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雇貧農,對於土地的分配狀况表示不滿。這些人恰是生產戰線上的一部分主力;他們對土地尙未獲得適當滿足。這個問題並非客觀上無法解決,而是可能解決却沒有解決好。這就說明,過去三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成績雖然是很大的,但仍有需要發展的方面;我們估計已得的成績的時候,必須淸醒地估計到這一點。同時各地覆査試點的經驗也證明即使在農民已基本取得優勢的鄕,也還普遍存在着許多遺留問題,如山林、水利尙未分配、土地證尙未頒發、鬥爭果實被積壓或雖已分配但分配不公、特別是錯劃階級、擴大了打擊面以及基層幹部不夠堅强、幹部和羣衆的關係不夠協調等;這些問題不加以適當解決,就會脫離羣衆,不但影響農民內部團結,也會影響農民對發展生產的情緖。其次,對地主尙未分別發落,而且普遍存在着管制面太寛、太濫等現象;這是極不策畧的。必須在珍貴羣衆熱情的情况下,敎育廣大農民羣衆對敵人實行區別對待;應根據地主違法、半守法、守法等不同政治態度,分類排隊,區別處理,打擊和從嚴管制少數不法分子,從寬處理守法分子,並予以生活出路,以達分化敵人、消滅敵人之目的。這是鞏固農村人民民主專政不可缺少的步驟,也必須在鞏固階段中,加以解決。總之,不論從歷史經驗和當前農村實際情况看來,都說明了任何革命運動,於大踏步前進之後,必須要一個鞏固階段來收場;這是整個運動不可逾越的一個環節。那種說「土改結束階段可有可無」的論調,是毫無根據的。

  另外還有些同志認爲廣大農民羣衆迫切地要求生產,似乎不再要求覆査了,這種說法也是不完全合乎實際情况的。他們只看到問題的一方面,而沒有看到另一方面。的確,生產是農民的迫切要求之一。爲此,中南局農村工作會議,將組織羣衆生產作爲今冬明春三大工作任務之一,並强調在結束土地改革運動當中,堅持從生產入手,不誤生產,最後歸結到生產的原則。因爲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爲了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土地改革之後,農民勞動在自己的土地上所業已表現出來的生產積極性,正是近三年來土地改革運動的成果;但是否能夠從此得出結論說農民只要生產而不要把土地改革運動進行到底呢?當然不能這樣說。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各地材料都說明,在一切夾生和半夾生的鄕村,農民的第一個要求仍然是政治上的解放和經濟上的適當滿足,要求獲得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以便取得發展生產的條件。在農民業已取得優勢的鄕村,處理遺留問題,如糾正錯劃階級、改善幹部羣衆之間的關係、分別處理地主、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等,都是羣衆的迫切要求;至於確定地權頒發土地證,更是廣大農民普遍的迫切要求。這些遺留問題不適當的加以解決,就不可能有一個很穩定的生產關係,各階層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就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因此,那些將結束土地改革運動與發展生產對立起來的看法是不對的。恰恰相反,我們認眞地結束土地改革,正是爲發展生產打基礎,正是直接服務於生產運動的。因爲我們所要求的生產運動是建立在一種新的生産關係上的生產運動,是建立在廣大農民羣衆高度革命熱情基礎上的一種生產運動,沒有這樣的一個基礎,就不會眞正出現一個廣大羣衆性的愛國生產運動。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可以確定的說把結束土地改革運動與生產運動對立起來的說法,同様是沒有根據的。

  還有一種議論,說什麼:「爲了換取時間,爭取主動,對於土地改革結束階段只好馬虎一點」。是的,我們應該爭取主動,並且要學會爭取主動,這是做領導工作最重要的藝術,問題是如何去爭取主動。企圖以省畧反封建的最後一役,不顧千百萬農民羣衆的要求和熱情,來換取時間爭取主動的想法是錯誤的而且也不可能達到目的。在目前全國即將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的新形勢時間是十分寶貴的。我們要爭取時間,在今冬明春有限的時間內,認眞地踏踏實實地將結束土地改革的工作做完做好,從這種意義上來掌握爭取主動,是完全正確和必要的。道理很簡單,一切決定於羣衆,一切事業都是千百萬羣衆的革命行動,能否爭取主動的關鍵,在於羣衆是否充分的發動。充分地發動和組織羣衆的結果,乃是今後建設任務中長期起作用的因素。如果我們能夠團結和依靠農民羣衆的大多數,並使他們的思想覺悟和組織程度獲得進一步的提高,那就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可立於主動的地位。我們要求今冬明春認眞做好結束土地改革的工作,正是爲了這樣的目的。反之,如果採取草率從事單純趕任務的做法,那不是在爭取主動,而是自己在製造被動。任何對於結束土地改革的工作採取偸工減料、敷衍塞責的做法,都將使我們今後一切建設工作被迫地在「鬆鬆垮垮」的基礎上去進行,終將陷全盤工作於長期的被動。因此,企圖對於土地改革的結束階段採取草率態度,以換取時間爭取主動的說法,也是毫無根據的。

  目前是處在由改革到建設的最後過渡時期,新舊任務交錯,而且非常繁重。正是由於處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關頭,越要求各級領導同志堅持不懈,繼續努力,不亂步驟,堅決貫徹全面結束土地改革的任務;這是打基礎的工作,是百年大計。迎接國家建設任務的各種準備工作中,最爲重要的是準備羣衆條件;羣衆的革命熱情是克服一切困難的保證。如果由於沉不住氣,放鬆了這個中心環節,而單純地去「趕任務」,勢必「欲速則不達」,將來在建設工作中將以雙倍代價來做彌補工作。目前土地改革工作正是「功虧一簣」的時候,望各地同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