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猛進,注視敵情
葉劍英同志在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擴大幹部會議上的總結
(一九五一年八月廿三曰)
兩三個月來從羣衆運動中產生的許多問題,須要我門在這次會議上解决,首先是從思想上解决。經過杜潤生同志的報吿,方方、古大存同志的講話,趙紫陽同志代表分局對運動總結的報吿及各部委負責人的發言之後,問題已大部份基本解决,今後如何進一步的開展和深入鬥爭,也更明確了。我要講的,着重在如下幾方面:
一、清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獲得了顯著的成績
表現於:全省三千萬人口中,有一千五百萬人口的地區開展了運動,其中又有七百二十萬人直接的參加了鬥爭,在鬥爭中得到了鍛鍊,有二百三十萬人參加了農會的組織。全省所有各縣都開展了運動,空白的縣份是沒有了,造成了廣東一個空前的全省規模的農民運動大高潮,獲得了鬥爭果實四億三千多萬斤(連此次運動以前一共是六億餘斤),解决了春荒生產的困難。我們的淸匪反覇、減租退押運動是在鎭壓反革命基礎上,春荒嚴重情況下進行的,去年的寒冷是廣東六十年來所沒有,使冬耕失收,春雨又比往年早降,秧苗的下種普遍是三次、四次、甚至七、八次,造成嚴重的靑黃不接的春荒。但是通過運動,獲得大批的鬥爭果實,勝利地解决了春荒。當然,也有個別地區解决得不好的,但這只是個別的現象,是另外的問題。
我們不但獲得了物質的果實,而且,取得了政治的果實。經過運動,初步的發動了羣衆,鬥爭了地主惡霸,破獲了大批特務匪徒的地下組織,收繳了近十萬的武器槍枝,淸理了基層,組成了以貧僱農爲核心的廣大農民隊伍,向幾千年來的封建地主階級進攻;羣衆的覺悟程度,比較從前提高了。農民「飮水思源」,認識了毛主席,認識了共產黨,認識了人民解放軍,認解了人民政府,相信共産黨、人民政府、解放軍是他們自己的。可以說,政治果實的獲得是主要的成績。
獲得這些成績主要是中南局的領導,他們不但在思想上和政策上指示我們,並且派遣了許多有經驗的幹部前來幫助我們。有了正確的思想和政策又有了有經驗的幹部的指導,這是勝利的保證。
其次,是依靠大軍結合地方。大軍包了廿六個縣,組成了六、七千人的工作隊下鄕,幫助和敎育了地方幹部,使運動有力而正常地猛烈發展。在數量上依靠大軍最多的潮汕地區,運動的發展也最猛烈,果實的獲得也最多;如果沒有大軍,沒有老幹部在戰塲上的親臨指揮,隨時調動,指出錯誤,進行敎育,那麼,偏向的迅速糾正是不可能的。其他地區依靠大軍也起了同樣的作用。興梅地區在這次運動中,雖然很少大軍參加,但是, 在大軍參加的東江、潮汕的影響下,在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工作的,許多經驗和方法同樣可以獲得大軍的幫助。所以說,各個地區雖然依靠大軍的程度不一樣,但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依靠着。
第三、區黨委親臨戰場指揮,用各種辦法指導了運動,如請示報吿、打電話、派人深入巡視等等,使自己與運動密切聯系着。各地委、新委對此運動,也還抓得緊。這樣,使發生的偏向,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影响還不大的時候就得到了糾正;也只有這樣——不脫離運動,才是一個好的戰鬥指揮員。
第四、是四萬多幹部的辛勤工作。很多幹部下了决心,克服了言語不通的困難,與貧僱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是不容易的。沒有他們的辛勤工作,成績的獲得也是不可能的。
貧僱農是受封建壓迫到最下層的根子,只要他們一經發動起來,是最堅决最勇敢的:完成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必須依靠他們發動他的,我們與貧僱生活一起,通過訪苦串連,啓發敎育,扎好根召開農代會,壯大隊伍,進行鬥爭,再壯大、再鬥爭,把這個最受壓迫的最低層的人們翻過身來,這一套,對於我們老幹部都是熟悉的,可是,新幹部是不容易理解的,經過這次的運動,大部分的幹部也學會了。有些幹部們心領神會的說:要先通自己,再通幹部,三通貧僱,四通農民大多數。這就是証明。
第五、解放一年多來,各級黨委與人民一道,辛勤地完成了支援前綫動員參軍,勦匪、徴粮,稅收、修路築堤、捐献飛機大砲、慰勞軍隊、擁軍、優屬、生產競賽、抗美援朝、鎭壓反革命等等許多的工作,羣衆有了初步的覺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產生今天動運的成績,離開了這個基礎來看今天的運動,就是割斷了歷史。
當然,運動是有缺點的。正如同志們所指出的是運動不深入、不平衡;羣衆發動的不够,對敵人打得不够狠;領導上普遍存在急於求成的思想;對旗鼓在前、從思想上發動羣衆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嚴重問題在於敎育農民」,各地區普遍發生吊打與工作隊包辦代替的現象,如北江有些地區,不運用農民代表會,西江有些地區鬥爭果實也由工作隊保管,一天到晚忙碌於稱磅粮食,有些工作隊依靠舊基層,在運動過程中,不了解敵人,幹部、羣衆的情况,不了解上級指示的精神,特別是對敵人的破壞,認識不足,對敵情體會不深。這些缺點,雖然並不是普遍的而是部份的或個別的現象,但亦說明農民優勢尙未樹立,地主惡霸政治威風和統治仍未澈底打倒。這些缺點經過會議的批評敎育更充分認識了。
二、運動暴露了什麼問題
也同戰爭暴露一切一様,在運動中暴露的問題很多。如放手與政策問題,點與面結合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已得到適當的解决了。可是,我覺得運動中暴露得最突出的問題是:隊伍不純,敵情嚴重。隊伍的不純,經過兩個月來的運動是有若干改變的,但還沒有基本的改變。就是說我們還要爲消滅隊伍不純的嚴重現象而鬥爭。
同志們:由於隊伍不純,敵情嚴重,敵人公開說大天下是我們的,小天下是他們的。的確,在我們的大天下中還存在着敵人的小天下;正好比一座房子,二、三樓是我們住,樓下還雜有敵人。不指出這一點,同志們就會爲表面現象所迷惑。敵人活動的花樣很多,有的同志給他綜合一下,一共有十餘種:造謠、恐嚇、麻痺;包圍;收買利誘;裝窮詐死,拖延欺騙;假開明,故作態,分散物資,破壞生產;鑽進組織,篡奪基層,進行假鬥爭,借刀殺人,挑撥宗派鬥爭,轉移鬥爭目標,襲擊,暗殺,迫害, 製造「自殺」事件;放毒、放火、埋伏、頑抗到底;私藏軍火,陰謀復辟 ,煽動暴動等,辦法有這麽多,如果麻痺就會上當。
同時,敵人還運用合法手段打進我們内部,組織農會、靑年會、婦女會、學校、夜校、劇團、兒童團等等合法團體,所謂以組織對組織。這樣的合法與非法的齊頭並進,同時使用,以求得裏應外合。形式上是配合我各個時期的運動,骨子裏却作他們的文章,使我們正確的政策無法貫澈,將鬥爭目標轉向我們自己,以製造運動的混亂。如在西江有的地方敵人造謠說:「婦女一定要剪髮」,另方面又說:「剪了髮的不分田」,害得落後婦女剪也不對,不剪也不對;修公路時,連超過年齡的六七十歲的老伯伯,也强迫着去,假農會還規定每丁要担多少石頭,扣留工資移作聚餐、購買文具的費用;搞水利時强迫羣衆去建築一些用處不大,而要花很多人力物力的工程;强迫羣衆捐穀買課本、煤油、不論男女老少,夜夜上學,使工作隊下去,要召集羣衆開會也找不到人,都上學去了,假農會開會時舖張浪費,凡事都要羣衆送禮、送旗、聚餐。
這些材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過去,我們曾說過:自從一九四七年七月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後,革命的戰火就燃向國民黨反動派的心臟,把國民黨反動派的防禦體系打得稀爛,正如毛主席說:「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捩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捩點。」在這樣的形勢下,敵人知道大勢已去,便準備在他們的公開統治被推翻後和我們進行隱蔽的鬥爭,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長期埋伏、待機破壊,許多反革命分子通過各種方法鑽進到我們的內部來,同時,自那個時候起,革命又進入了 一個偉大的新高潮,勝利形勢的迅速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的幹部,因此,我們主動的吸收了一大批;這時有些壞分子就乘機鑽進來,這樣,敵人一鑽,投機分子一混,我們一拉,就產生了我們隊伍嚴重不純的現象。
旣然由於隊伍不純、敵情嚴重而產生這樣容易模糊、難於辨別的混亂現象,就要求我們同志更加提高階級警覺性,用階級的觀點,對這些現象加以深刻的分析,不能簡單的孤立的來看問題。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够在思想上、組織上明確敵我的界綫,分淸那些是出於農民自發的鬥爭或是幹部幼稚的行爲,那些是出於敵人的破壊。也只有這様,我們才能分別對待。例如對幹部幼稚,農民自發,主要是個敎育問題,領導上負起來對他們所犯的偏差和錯誤主要歸咎於領導人自己沒有領導好,及時糾正並大力的鼓勵羣衆、幹部勇猛前進;但對於敵人破壞則不同,因爲是敵人,我們就不能替他們負責,這就不是敎育批評的問題,而是認眞鎮壓的問題了。
旣然隊伍不純、敵情嚴重,第一階段又未完成,還須深入,就嚴格的要求我們必須整頓隊伍,注意敵情,總結經驗,繼續猛進。在此次運動中,發現地主階級的企圖是奪取土地改革的領導權,迅速渡過土改關。大家知道這個領導權不是別的,就是我們的基層的領導權。我們曾多次說過廣東不像華北,華北有了十幾年不斷的鬥爭歷史,在鬥爭中不斷的暴露了敵人,也不斷的消滅了敵人。因此,運動在華北許多工作上的錯誤大多是出於我們幹部思想作風的不純,故在華北來說,基本上是個幹部敎育的問題:廣東是最後解放的地區,在這次農民運動中才開始大量的暴露敵人,雖然這些敵人在全人口中不是多數,是少數,但這是嚴重的少數。應該懂得中國三十年來革命與反革命鬥爭,我們有三十年的鬥爭經驗,同様,敵人也有三十年對付我們的反革命的鬥爭經驗。我同志輕敵麻痺,沒有提起足够的注意,今天問題的嚴重就在於此。今後,必須嚴肅的整頓我們的隊伍,在基層要整頓我們的機關、農會、民兵以及工作隊。用會議學習、坦白、批評、調查硏究等方法結合審查幹部,進行整頓。
在運動中對於偏向必須糾正,因爲任何偏向都是一種脫離羣衆的東西,那種「旣有偏向,又不脫離羣衆」的論調是不能成立的。但是,僅僅從現象上來看偏向,不易瞭解偏向的眞象。因此要預防偏向,減少混亂,必須結合整頓隊伍。將隊伍整頓了,純潔了,才能集中力量一致對付敵人,打倒這些殘存在我們農村中的「小天下」。
一句話:整頓隊伍,注視敵情,取得經驗,繼讀前進。
三、確定三階段,做好第一階段
廣東的土地改革從無階段到兩階段,又從兩階段到三階段。這是從實踐鬥爭中得出的經驗,也是認識發展必經的過程。去年的黨代會,我們曾經說過,要在一九五〇年內準備群衆,準備幹部,準備辦法,爲土地改革創造條件;可是,如何準備法,却不够具體。有些同志說,只需廿多天時間,就可以發動群衆,進行反霸,兩個月內全部土地改革就可以完成。今年二月的擴大幹部會議,提出土地改革分兩階段,我們的認識仍是不深刻 。經過中央的會議,學習了西南的「淸匪反霸、減租退押」運動、又經過四月間的擴大幹部會議後,才進一步明確了土地改革的三個階段的必要性。所有這一切,都因爲我們缺乏實際的經驗,只有經過多次的實踐,認識才一次比一次深刻;人們的認識過程總是這樣的在階級鬥爭的實踐的過程中,在一定的政治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一定的份量的理論,提高一定程度的政策水平,達到一定深度的認識,而運動不斷的繼續着,人們的認識也就不斷的提高。
現在,我們要從新肯定三個階段,並堅决做好第一階段。四月間的會議,雖然指出了土地改革三個階段都須付百分之百的力量,但沒有着重說明第一階段的重要性。當然,三個階段整個的過程就是發動羣衆、敎育羣衆、組織羣衆、不斷的隨運動而深入的過程。可是,我們要求在第一階段內將羣衆基本上發動、組織起來形成隊伍。因爲第二階段的鬥爭將更激烈、更尖銳、更複雜,是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一個决定階段。不能設想在第一階段內羣衆尙未基本發動,隊伍還沒有整頓好就能打第二階段的决戰,如果這樣冒進便很容易變成打沒有準備的仗,其結果必然的要走囘頭路:一切貪圖「閃擊式」的冒進是行不通的。只有抓緊第一階段工作,基本發動羣衆、整頓好隊伍,才能形成一個有司令員、有指揮員又有堅强的戰鬥員的隊伍,在地主階級已被削弱的基礎上,進行第二階段的劃階級沒收徵收和分配的澈底消滅地主階級的决戰。
目前,羣衆的發動只能說是初步的。因此,在今年夏徴後、秋收前,我們仍須集中力量,做好第一階段的工作,個別地區要求進行第二階段的試點,需視實際條件而定。我們預期在秋收前,全省將有一千萬的農民加入農會的組織。
要做好第一階段工作,就要整頓隊伍,注意敵情,深入貧雇。
四、關於工作隊的問題
工作隊是我們的政治拖拉機,旣要犂田翻土,又要播種,生根。在會議中,檢討各地工作,有些地區,表面上犂過田,但土沒有翻,這是說工是做了,也經過減租退押、淸匪反霸,而實際上敵人優勢還沒打倒;這是形式主義的「走過塲」,有些地區,土是翻了,但沒有播下種子、落地生根,這是說沒有培養農民骨幹,組織農會,這是包辦代替的結果。我們土地改革的工作隊,旣要負担犂田翻土的政治任務,又要負起播種生根的組織任務,主要是組織農會,因為「農民協會應該成爲土地改革隊伍的主要組織形式和執行機關。」(劉少奇副主席報吿)應該保證當工作隊離開後,農村工作不至於無所依靠。農會能够負擔起全部任務。這就是說,我們的運動不但要有政治果實,同時還要有組織的果實,人民民主專政才能眞正的達到鞏固。這是一段艱苦的戰鬥任務。
因此,今後工作隊必須艱苦深入貧雇,堅靱的組織隊伍,大膽的發動羣衆,從鬥爭中不斷提高羣衆和幹部的覺悟,從鬥爭中培養骨幹,成立農民協會。組織隊伍,發動羣衆的過程亦即是組織、敎育的過程。沒有敎育,就談不上對農民思想的發動;也就不可能引導農民從低級的行動到具有政冶覺悟的高級鬥爭。因此,在運動的整個過程中,要不斷的向農民宣傳 、講道理,並隨着農民的思想發動,同時注意並進行組織工作。對於好的要培養提拔(敎育不够的要繼續深入),形成核心、擴大隊伍、組織農民協會,培養骨幹分子當代表、當主席,主持鄕政,當羣衆的領袖,這様,才是教育與組織的眞正的結合;敎育不是徒勞無功的,組織也不是形式的東西。因此,在工作隊中需要設置一個組織員,專任在鬥爭、敎育過程中的組織工作。
這樣,在運動的過程中,我們就會獲得更大的政治的、物質的、和組織的果實。
今後關於以反霸爲主結合減租退押的鬥爭中,對於地主的門爭,我們要採納東江總結出的經驗要有力、有證、有底、有理、有法。有力,就是隊伍要壯大,要依靠多數,聲雄勢狀,孤立敵人,有證;就是要進行調查,掌握材料,了解情况;有底,就是要有計劃,要有的放矢,要有節節前進,節節勝利的節;有理,是要有充足的理由,即是通過訴苦說理鬥倒地主,敎育幹部和羣衆,發揮羣衆的道理:有法,就是要充分運用人民法庭,對頑固的敵人實行制裁。如果在鬥爭中我們掌握這條經驗,就旣可以避免脫離羣衆,不致喪失社會的同情,同時對敵人的打擊也能够達到狠和準。
五、領導的藝術
運動總是帶着缺點或錯誤前進的。如果認爲一個運動從頭到尾可以毫無缺點毫無錯誤,那是不合實際情況的,因爲運動中的人,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共產黨員與非共產黨員,都是多少帶有缺點的人。如果個人的缺點不可免的會在工作中表現,那就自然成為運動的缺點或錯誤了。問題不在於運動是否有缺點與錯誤,而在於在運動中產生了缺點、與錯誤之後領導者如何來處理它,即如何與這些錯誤進行鬥爭,並及時的克服它,糾正它,使運動得以健康地繼續發展。爲此,作爲一個領導者必須認識:
(一)批評、建議、學習、敎育的一致性。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是最好的批評方法。人們批評中取得敎育與學習,再在運動中實踐自己的敎育和學習。要知道,「批評是我們推動工作的動力」。譬如吊打問題,這是個不好的鬥爭方法,它會引導我們脫離羣衆,喪失社會同情,因此我們就要批評它。隨着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提出說理說法的建議來代替,譬如提出澄海兩句半說理鬥爭的經驗。這様,我們便拋棄了舊的,學習了新的,羣衆與幹部也懂得了吊打不是辦法,只有說理說法,才能够解决問題。這就短批評、建議、學習、敎育一致性的具體過程。也就是說,批評就是敎育;合理化的建議就是最好的批評。不要把批評看作只是指摘缺點的東西,他是帶有建議性的具體建議,同時批評建議又是一種最好的學習、最好的敎育。總之,四者是互相結合爲一體的。不這樣認識,就不能有正確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就不能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二)要認識反傾向鬥爭的經常性。人們的認識總是有限度的。宇宙的事物是不會一模一樣重複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與條件底下,情況也就經常發生出人意外的變化。因此,運動難免不在前進中產生一些大小不同的偏向。須知道,一切偏向都是阻碍運動前進的東西。因此,作爲一個領導者,就須經常地注意這些思想上的傾向或工作上的偏向,並進行反傾向反偏向的鬥爭,把批評作爲反傾向反偏向鬥爭的武器,使批評成爲經常性。對於思想傾向,或工作偏向,當它已經在運動中突出存在,或者還在萌芽孕育,或者有產生可能時,都要及時的提醒幹部注意。譬如今後以反霸爲主,結合減租退押的運動,很可依重犯吊打的偏向,我們就要打通思想預加防範。當然,只有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導幹部,才能對這些傾向和偏向見於未萌,並及時的提出注意加以糾正;經驗較差的,只有傾向或偏向已開始暴露或普遍産生後才能感覺得到並進行糾正。
(三)糾偏是領導的一種藝術。沒有糾偏,或有偏不敢糾,就不叫指揮,就不叫領導。司機、騎士、舵手、都是如此。當汽車、馬匹在路上飛馳時,當船要在海洋中乘風破浪前進時,那些司機、騎士、舵手們,都是緊緊掌握着他的指揮工具的,發現有一點偏差,立即糾正。當運動因領導上放手而愈猛烈,但領導上同時要注意運動旳掌握,要學習騎士們的駕駛,放手而不脫韁,掌握又不妨害運動。況且,正如上面所說的運動總是帶着缺點或錯誤前進的,一切偏向,又是脫離羣衆,阻礙前進的東西,那末,爲什麼對運動的偏向,都不敢糾呢?因此,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糾偏 ,而在於如何糾,會不會糾;這是藝術。作爲一個領導者,要學會這種藝術。因爲運動發生了偏差,不糾是不行的,但隨便糾也不行,不用力糾不行,力用太過也不行,過早不行,遲了也不行,輕描淡寫不行,亂罵一頓也不行,只有批評沒有建議亦不行。故要在適當的時機底下,根據適當的人,適當的事,適當的地點與條件,用適當的方法,分淸偏向的性質,决定我們糾偏的態度,是偶然的,還是系統的;是主要的還是次要的;是幹部、羣衆的還是敵人的,是公開的,太陽底下做的,還是隱蔽的,地下的陰謀,詳細分析,分別適當處理。對系統的主要的,一發現就要糾正是偶然的次要的就可以放慢點;是幹部的、羣衆的要敎育,敵人的要鎭壓。 這樣,糾偏就不至於像一些管家婆那樣,事無大小的囉囉囌囌,幹部也不會弄得一肚氣,或束手束脚。糾偏的方式很多,電報指示、文章、巡視 、會議等等都可以,問題在於領導者怎樣按照不同的人、地、時、條件、性質而採用不同的方法,好像醫生施手術似的,在什麼情况下就用刀,在什麽情況下就用鋏,這是考驗領導者的一種藝術。糾偏者的態度,應該是站在運動之中,要誠懇、要坦白,爲的是使運動更好的發展。我們要反對那些對偏向採取冷嘲熱諷的旁觀態度,或者是敵視運動的大喊糾偏的對敵態度。
總之,學習批評,學習糾偏,是作爲一個運動的領導者所不可缺少的 一課。
六、關於中心工作與部門工作如何結合問題
在運動中必須有壓倒一切的中心,同時,又要有不可分割的結合。各搞各的,或是單打一,都是不對的。必須有中心又有結合。目前,壓倒一切的中心,就是土地改革農民運動,一切部門的工作,都須服從於它,結合着進行。同志們會問在客觀上,有沒有一個可以作爲各部門圍繞的中心,互相結合的共同基礎呢?還是人們的主觀要中心,要結合呢?顯然,這不是人們的主觀願望所能達到的,這裏有一個共同的基礎與共同的要求,這個共同的基礎與共同的要求不是別的,就是發動羣衆。這是土地改革的政治要求。試想一想,有那一個部門,那一項的工作可以離開發動羣衆這個基礎與這個要求呢?今天農民土地改革運動,在政治上的要求正是要發動羣衆,組織羣衆,提高羣衆的覺悟,掌握基層的組織,形成廣大的有司令員、有戰士的農民隊伍,打倒封建,完成第一階段的目的。如果當前運動的主要目的與要求是爲了這個,那麼組織、宣傳和其他部門等等的工作,除了這個發動羣衆的目的之外,又還有什麼其他的目的呢?
事實上,下面也開始學會了這一點。抗美援朝、廢除舊基層所保留的苛捐雜稅、擁軍優屬、審查幹部、查分果實、徵粮、淸理積案、查黑田等工作都結合中心運動做得很好。爲什麼能結合,能做得好呢?正是因爲經過這些運動把羣衆初步發動,如查黑田,擠出了很多黑田,過去也摘,但擠不出,評產量也很低。現運動一經發展起來,三水有一個村就擠出四百多畝,中山四區在農代會號召自報,即時擠出二百三十畝;長洲村在土地改革後擠出黑田百分之五十,茅灣村擠出百分之三十,梅縣夏冬鄕擠出 了一千多畝。像這様的工作是伸手向羣衆要東西的,爲什麼羣衆肯交出呢?因爲,中心運動敎育了羣衆,提高了羣衆的覺悟,使羣衆認識了徵收公糧,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也是爲了老百姓而要的公糧。又如淸理積案,將人犯分送原地,通過運動,由羣衆組織鬥爭,許多案件也很快處理了。而各個部門的一系列工作又推動了中心運動的發展,這因爲在許多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又加深了對羣衆的敎育與發動,使羣衆進一步認識政府是爲人民做事這様,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又給予羣衆一定的階級敎育與愛國主義的敎育,提高了羣衆的覺悟,使羣衆進一步靠攏我黨和人民政府,因而就推動了中心運動的發展。
同様,宣傳與組織工作也是可以而且必須與中心工作結合的。我們常說「旗鼓在前,運動在後」,有那一個部門,那一項工作可以不須要宣傳呢?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先爲我們做宣傳、思想準備的工作,他是全世界工人運動的旗手,我們的中心運動一經宣傳之後,理論一旦羣衆所掌握之後,就會成爲偉大的物質力量。古代戰爭,嗚鼓而進,嗚金而退,也是旗鼓在前的。總之,運動是離不開宣傳的。組織工作也是如此,運動是通過人去做、去領導的,幹部决定一切。但幹部有好有壞,好的敎育提拔,壞的敎育批評處分,靠誰來管呢?落地生根、培養幹部,這些一系列的工作靠誰去做呢?就是靠我們的組織部門。
因此,中心與部門的工作在一個共同的基礎上不但要結合,而且必須結合,不但要服從中心,而且必須服從中心,正好比一串錢,旣要有一個個的制錢,又要有一根紅統,才能成爲一串,而這個服從、這個結合,不僅是業務上的,而且也是政治上的。
不過工作的安排與實施要有歩驟,時間上要有先後緩急,工作也有大小輕重,有分別,有分寸,同時又要善於照顧全局,一切服從中心,圍繞着中心來進行,這也是很藝術的東西,重要問題在善於學習。
這次會議開得很好。各地委書記以身作則帶動幹部展開了自我批評,也批評了分局,同志們囘去可根據分局對運動的初步總結,杜潤生同志的報吿,方方、古大存同志的講話進行傳達,幷結合地方的實際,運動獲得的經驗來佈置今後的工作,以求得在秋收前完成第一階段,組織起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農民,然後順利地進入第二階段澈底消滅地主階級。只要同志們一如過去的謙虛謹愼,小心翼翼,穩步前進,就可以使運動更康健更正常地向前發展。過去,我們又放手,但担心。經過這次會議,我們就大有信心,大有希望。同志們應該帶着信心囘去,並吿訴幹部:「你們已經再不是以前那様了」,進一步改造農村,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成爲具有新思想、新作風的人物。不要懐疑分局不放手,也不要怕糾偏,自己要學會做司機、騎士、舵手、指揮員,在這運動中掌握政策,勇猛前進。
手机阅读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