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第3卷第4期

1951年09月30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1年 > 第3卷第4期
【打印】 【字体:

廣東省人民政府一九五一年

春耕渡荒督導團工作總結


一、督導團組成時的情况、任務及工作經過

  今年四、五月份是本省重要的關鍵月份:春荒嚴重,春耕困難,農運未興,基層不純,廣大農民遭受饑餓威脅,無數田園頓成荒蕪景象,特務惡霸乘機造謡煽惑,幹部對此有的不加重視,聽其自流;有的則缺乏自信心,只知向上叫喊。如何發動幷領導羣衆扭轉此種情况,大力渡過春荒,搞好春耕,爭取豐收,是當時一個嚴重的政治任務。

  本省人多地少,先天不足,封建反動統治又阻凝生產發展,因之糧食局不能自給,不論豐歉之年,每届春夏之交,靑黃不接,必鬧糧荒;但反動政府不顧人民死活,貧苦農民普遍缺糧斷炊,餓死者每年不計其數。去年是解放後第一年,春荒季節,全體人民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一致爲「不餓死一個人,不荒廢一畝地」而努力,終於戰勝了困難,渡過了春荒,爭取了良好的收成;但今年春荒却格外來得早,而且來得嚴重。遠在二月間,在重災區如高雷專區所屬各縣以及粵中、東江專區個別縣份,就已顯露跡象,跟着各地即先後報災。原因是由於解放僅一年多,衰落的農業和凋蔽的工商業生産,未能立即恢復與發展;一九五〇年又是先遭旱災,後遭水患,夏季普遍欠收,部份失收;秋季因風災、蟲災、瘟災,也有部份歉收失收;入冬以來,則因寒流侵襲,且時間延續很長,為本省數十年來所僅見,加以入春以來,霪雨連綿五十餘日,冬季作物被受摧殘,耕牛牲畜凍死瘟死數以萬計;春播秧苗凍死、浸死達二、三次甚至六、七次之多,有些地方,則連地帶秧俱被大水冲毀,使夏收季節推遲了半個月,延長了春荒的時間。當時地主階級,不但對生產怠工,且續進行破壞、分散和轉移財產,反革命份子造謠挑撥破壞,中農、富農對生產有顧慮,廣大貧苦農民普遍缺乏口糧及種籽、肥料、耕牛、農具,再加以美帝國主義對我封鎖,進出口貿易不暢,商塲處在淡月季節,土產滯銷,城鄕物資交流不旺,農村情況愈感嚴重。處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幹部,或者麻木不仁,熟視無睹,仍然滿足一般性的號召佈置,缺乏深入了解,具體領導、督促和檢查,或者驚慌失措,盲目誇大喊叫,單純依賴上級救濟,而不積極想辦法從發動羣衆,展開減租退押運動及組織生產自救。

  省府在中央、中南及中共華南分局領導及幫助下,根據這些情況,認爲僅靠一月廿四日發出「關於組織羣衆積極準備和展開春耕運動的指示」,二月廿八日發出「關於加緊春耕完成一九五一年農業生產任務的指示」和三月十五日發出「關於今春各縣區鄕人民代表會議應以春耕生産為壓倒一切的中心的指示」並且陸續賑貸出大批種籽和糧食,採取更有效的辦法來扭轉這種情况。於是在四月廿三日發出「關於搶救春耕春荒的緊急指示」,正確的分析上述情况,指出其嚴重性及各種有利條件,並提出「一切爲了生產,一切爲了種下去,或再種下去,不要妨礙春耕,不要荒廢田地,不要餓死人」;提出搶救春耕春荒的辦法,主要是黨、政、軍、羣動員起來,停止脫離當前實際的土改作法,而把土改第一階段工作與春耕渡荒運動結合起來,大規模發動羣衆,淸匪、反霸、减租、退押、淸理公誉、淸算貪汚、霸佔、破壞等鬥爭。從這些鬥爭中,取得大量粮欵,幫助農民渡過春荒;並大力團結各階層人民,因地制宜,進行節約勸募及展開生產自救,互助互濟,以工代賑,發展副業生產,督促貿易、土產機構及大力組織私商,購銷土產;對於賑貸糧欵則應迅速處理,準確發放。除發佈指示外,省府認爲更主要的是必須組織得力幹部,下去督促執行。於是立即由省府各部門抽調九十多個幹部,組織九個春耕渡荒督專團:由廳級幹部負責,攜帶上述指示,於四月十八日,分赴八個專屬及海南行署,幷責成各地同樣抽調幹部協同省府督導團工作,督導團的任務,是深入了解春耕、春荒及基層組織情况,貫澈政策,有重點的檢查工作,具體幫助解决困難,糾正偏向,並可根據糧荒實際嚴重情况,當機立斷,調撥糧食,緊急處理,以免餓死人。各團到各地之後,經過專員公署及中共各地黨委,傳達了政令。自上而下地展開搶救春耕春荒動員,而後到一縣或數縣區作有重點的檢查,幫助了解眞實情况,發現問題及幫助解决問題。至六月上旬工作結朿,先後陸續囘省。督導團對於今年能發動起廣大羣衆減租退押,生產自救,幫助勝利渡過春荒,搞好春耕,使得夏荒也順利渡過,爭取了豐收,是配合各地方黨、政、軍、羣起了推動作用,收到了應有的督導效果的。

  在這同時,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於四月中、下旬召開擴大幹部會議,佈置大規模的開展農民運動,而且於四月廿二日發出緊急指示,將上述運動與解除羣衆生産困難密切相結合起來,會後隨即展開了全省空前未有的轟轟烈烈的廣大羣衆減租、退押、淸匪、反覇的「八字運動」,這對於渡過春荒,搞好春耕,爭敢豐收,更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現在僅從春耕渡荒督導團方面的工作加以總結。

二、督導團所發現的問題及所起的作用

  本來今年各地黨政幹部在領導羣衆進行春耕渡荒中是做了很多工作的,如修建了一、三一七萬多公方土方的防洪排灌水利工程,三五、OOO宗小型水利,消滅害蟲十五萬多斤,注射耕牛九十五萬頭,推廣良種,增植特產,開墾荒地等等,特別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鎭壓反革命運動,更獲得了偉大的成績。沒有這些,今年要搞好春耕,渡過春荒是不可能想像的。但我們這裡主要的是說明春耕渡荒督導團到各地在工作過程中到底發現了什麼問題,起了什麼作用,做了什麽事情:

  (一)幫助各級領導幹部,認眞負責,親自動手,把春耕渡荒,當爲這個時期應全力突擊的中心任務來做。在四月十三日緊急指示及督導團未達到各地以前,各地對於生產渡荒工作都能做到逐級召開生產幹部會議,進行一般性的動員佈置,但大都不能及時深入,督促檢査,因此,沒有貫澈到底,對情况也不能及時掌握,發生了嚴重問題還不知道,或者知道得不具體、不全面。各地領導幹部雖然高喊重視生產,「生產爲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但大都停留在口頭上,實際是集中了絕大部份幹部以全力單打一的去進行土改工作,認爲生產渡荒工作羣衆自己會辦,交給「第二、三等的幹部」去照顧一下,結果讓其自流。督導團到達各地之後,傳達了省府的緊急指示,使各級領導幹部認識了情况的嚴重性,認識了當前的中心任務應當是搶救春耕,渡過春荒,爭取豊收。於是各專署縣府才抓緊這一重要關鍵,迅速地轉移工作重心,並將土改隊普遍改爲春耕渡荒督導隊,各級幹部親自負責領導,深入下去掌握具體情况,推進工作,從而就展開了一個熱烈的、廣泛的、羣衆性的生產渡荒運動,終於戰勝了春荒,搶救了春耕,幷順利地渡過了夏荒,贏得了豐收。

  (二)幫助各地糾正了麻木不仁,熟視無睹以及大喊大叫,誇大災情,單純依賴上級的思想偏向,從而使領導上了解了真實情况,心中有數,以便更好地實施具體領導和幫助。今年的春荒特別嚴重,這是事實。各地饑民無米下鍋,靠吃豆餅、粗糠、硬飯頭、猴蕨、樹葉、野菜、觀音土等渡荒,也是災區相當普遍的現象。興梅專區羣衆反映:「今年的荒象與民三十二年(即一九四三年,據說當時只潮汕即餓死約二十萬人)的情况相同,唯一的差別,就是現在政府有救濟」。根據後來各地報來很不完全的統計,當時全省缺糧人口有二、四一五、八二四人,絕糧人口五二O、八八九人,缺糧二、五五二、二七八市担,缺種二二八、九五八市担,缺肥料一八八、三八六市担,缺牛九七、五五〇頭。因災荒而死人一五五名,死牛一九、一三七頭。這一統計雖不盡眞實,但情况確是嚴重的。但是到底實際情况嚴重到什麼程度,却是無法真實了解。各專署的統計數字,大都是根據不眞實的估計臆測而來的。例如西江專署最初統計(缺四會縣)受災人口爲七三五、一五三人,約佔全區總人口四分之一,缺糧爲二三、八九一、三五。斤,平均每受災人口缺糧卅二斤。對此統計,專署民政科長,亦表示不可靠。但却無法解决,仍然上報。同一地區,同一單位的幾個統計數字也互矛盾。民政科統計如此,建設科統計則又不同。如缺糧、種一項來說:雲浮縣民政科統計爲二二九、OOO斤,建設科爲五、一OO、OOO斤;羅定縣民政科數字三、OOO、OOO斤,建設科統計則爲九、一二〇、OOO斤;珠江區張溪鄕離專區僅八、九華里,專署建設科副科長說:「中山縣凍死秧苗種子最嚴重的是張溪鄉,缺秧百分之四十」,但經督導團實際檢查,凍壞的很少,不會超過百分之二十,而農民普遍下種是多了一成甚至二成的。因此,隔二十天督導團再派員去了解時,農民不獨沒有缺秧,而且還有秧苗剩餘;高雷區遂溪縣區沈塘行政村,平夷自然村,據報有災民一五六戶、五三六人,餓死十人,急救人數佔總人口百分之四十强,但經督導團檢查結果,有八人係去年餓死的,急救只二五戶,八五人,佔總人口百分之七弱,與原報誇大了六倍多。而其中有勞動力的四十四人,全部可組織生產自救,無勞動力的亦有部分可組織參加副業生産。像這様的例子各地都有,眞是不勝枚舉。這充份說明了我們幹部中還存在着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的作風,統計數字有利於己的就報,不利於己敢就不報。當報成績時,則報喜不報憂,一片太平景象,盲目樂観;當報困難時,則報憂不報喜,處處災情,大喊大叫,等待依賴上級撥糧賑貸。在督導團幫助之下,各地領導同志深入下去,在實際工作中抓住典型,敎育幹部,糾正了上述兩種偏向,從而比較地弄淸了實際情况,對春耕渡荒工作,旣克服了自流現象,又確立了工作信心。

  (三)幫助認識基層不純,積壓鬥爭果實,扣壓賑貸糧欵現象的嚴重性,認識了主觀上是具有足够的力量,只要善於改正作法,整頓基層,從發動和領導羣衆鬥爭中獲得果實,幷展開羣衆性的生產自救,困難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海南島文昌縣縣府報吿全縣有百分之四十,即有二十萬人缺糧,但當時縣府手中却掌握了五十萬斤救濟糧,和五萬斤貸種糧,該縣十個區又掌握了十萬斤糧,此外尙有未明情况的四十萬斤糧。粵中區是以陽江縣災情爲最嚴重,該縣又以六區爲最嚴重,但經督導團深入該區檢査了解後,問題却完全可以解決。該區以一一、二〇四人絕糧,每人每天一斤穀,平均四十天計,共需穀四四八、一六〇斤,只缺糧七三、五O二人,每人每天以半斤穀二十天計,需穀七三五、〇二〇斤,兩項合計共需穀一、一八三、一八五斤,但該區當時有鬥爭果實穀、金、銀、人民幣折合穀一、四三四、四四五斤,又募得人民幣、穀、米等折合穀二七、九六一斤,又領得救濟糧欵折合穀有一二八、一九九斤,三項合共得穀一、五九五、六一七斤,假使上述缺糧全部需要救濟,還剩穀四一二、四三二斤穀。高雷區信宜縣五區龍覩鄕餓死十個人,但該鄕却積壓了救濟糧三百擔,養着三個人看管。東江專區惠陽縣多祝區當災情最嚴重的死但督導團到該區調査,新民鄕却有農貸八十餘擔,不報又不放;李璜鄕有七十餘擔農貸被貪污,此外還有給學校挪用掉的。根據六十四個縣不完全的統計,截至五月卅一日止,在反霸,淸嘗,退租,退押的鬥爭中獲得果實總計有稻穀二七三、八五九、八九六市斤,人民幣卅六億餘元,港幣十五萬餘元,黃金一•七〇〇多両,白銀十五萬餘元,大米九十四萬餘斤,(此外土改縣份土改期間,征沒收的果實以及其他耕牛、猪、糖、雜糧、洋紗、尙未統計在內),另各地發動社會互助所得成果,截至五月卅一日止(缺西江,海南二區的統計),募捐得人民幣十三億餘元,大米廿五萬餘斤、稻穀一三七萬餘斤,節約救災人民幣十五億餘元,米六十九萬餘斤,穀四〇萬多斤,僅此鬥爭果實與社會互助兩大項數字,可折値三億斤款。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渡荒,足可維持三百五十萬人六十天的口糧(每天每人以大米一斤計)。如前段所述,全省缺粮絕糧人數二、九三六、七一三人,則僅靠鬥爭果實及社會互助,即可全部解决問題,何况省府曾先後將中南撥到第一季農貸二〇八、三億元依時發放,又借撥公粮五、五〇〇萬斤,又通知各專縣淸理一九五〇年貸出後收囘之十六分一公粮,繼續貸放,(據報吿已貸出二、二〇〇萬餘斤),還有地方超征公粮撥各專署掌握機動支配於春荒使用。由此可見,春荒問題是完全可以解决的。當時解决這個問題的主要關鍵,是在於如何克服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的作風,糾正對農民疾苦漠不關心的態度和認爲無租可退,「無霸可反」的思想,堅决發動和領導羣衆向地主階級作鬥爭,取得大量粮欵來解决貧苦農民渡荒生產的困難;是在於如何深入羣衆,依靠羣衆,整頓基層,清查及糾正對鬥爭果實,賑貸粮欵,積壓、挪用、貪汚,浪費等現象。如果上述工作做得好,可使大災化小災,小災化無災;反之就會坐視無災變有災,小災變大災。據深入調査結果,有些餓死人的地區,幷不是什麽政府手中無粮,羣衆普遍絶粮,而是不及時發放賑貸粮欵,分配鬥爭果實,積極想辦法,和對人民漠不關心,不負責任的結果,經過督導團到各地了解後,這一問題基本上得到更明確的結論了。同時有許多問題不但向上及時反映,而且還遵照中共華南分局及省府的指示,協同各地委、專署及時予以適當處理,這對於災情很快停止發展,春耕困難很快獲得解决,是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的。

  (四)生產渡荒問題,又是與其他許多方面有關聯的問題,特別是副業生產的發展,土產的推銷,貿易粮食的調撥等。我們提出一個渡荒辦法,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廣大貧苦農民是擁護的,他們並不存在單純依賴政府救濟的思想,而是苦於無工可做,有力無處用,粮高土產賤,且無銷路,有物無處賣等嚴重現象的存在。如興梅專區的興寧縣,過去有十三萬人靠織土布過活的,當時因土布滯銷,大部失業。大埔縣的高陂磁器,過去毎月平均產銷三萬担以上,今年春季,只能產萬餘扣,因之工人十分之七,八失業。豐順縣山區,平日靠燒炭、坎柴、摘茶、織竹器,挑担等為生產來源,今春因柴炭山貨,銷路不暢,價格又低,經營柴炭的未有工作,靠挑担收入維持生活的人,也失業了。北江英德縣懐厚鄕某村十三担柴,才能換一担穀子,連江附近水邊村則要以廿五担至三十担柴才能換一担穀子。潮汕區揭陽縣當時如能將蒜頭二二五萬斤,菜籽三〇〇餘担等等土產加以解决,就容易渡荒。珠江區南海縣七區民樂鄕的災民大家去捉蝦,因此蝦價每斤跌至一千元。高雷區沿海鹽民,漁民約三分之一失業。但另方面却在鬧鹽荒,電白縣三區竟發現以魚作肥料用,珠江區及高雷區漁民中均反映魚賤米貴,且受魚欄等中間商人封建性的剝削。許多地方粮食調配不好,事先無預見,收割之時,粮價太低,粮食外流,以至粮食缺少,又未能積極調配,而採用各種限購辦法,以至商塲不能控制,奸商乘機操縱,黑市流行,更助長了農村粮荒的緊張空氣。督導團發現這些問題後及時反映實際情况和積極建議辦法:組織生產供銷合作社,組織私商運銷,適當調整物價,增撥貿易糧和收購土特產資金,打開銷路,大量收購,幷檢査我們各方面的工作配合情况,及糾正和清查內部一些作風不純,成份不純等等,這様來共同努力戰勝災荒,恢復和發展生產。

三、督導團工作中的缺點

  綜上所述,可知督導團是密切了上下的聯系,不但能及時傳達上級政令,推展工作,而且經常與省府保持聯系,向省府請示報吿,反映了下情,發現問題,提供意見,使省府能迅速掌握情况,處理問題,但還存在着許多弱點和缺點,主要的是:

  (一)各督導團都是臨時組織而成,任務堅迫,匆匆出發,成員的編組配合,不盡適宜,對督導業務,多缺乏經驗,工作生疏。出發前準備不充分,沒有更具體的工作計劃,到各地後又無時間從容去確立一套完備的制度,各有各的做法,且無統一提綱材料,難於綜合整理,總結報吿也不全面。加以有些限於方言,執行工作較困難,因此對各地的春耕渡荒的艱鉅任務,未能做到更多的具體幫助。

  (二)督導團本身工作,時間短、人員少,雖然有些團能從重點深入,典型檢查,發現問題,配合各地黨、政、負責人員迅速處理問題,推展工作;但有不少的團,力量過於分散,各縣都到過,地區遼濶,交通往返費時,更縮短了實際工作時間,僅做到一般了解,不能集中深入。

  (三)海南島因氣候不同,春耕季節較各地差不多早兩個月,省府春耕渡荒督導團海南分團到達海南時,當地已逼近夏收,因此該團對了解海南情况、幫助地方勝利的戰勝災荒,固然起了相當作用,但對督導春耕的指示及任務决定,則是領導上的主觀主義的具體表現,這點是値得我們深刻反省和檢討的。

四、經驗敎訓

  督導團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對督導團本身及生產渡荒方面,取得些什麽經驗敎訓呢?最基本的有以下五點:

  (一)省府對於一定時期中佈置的中心緊急工作,必需組織督導團、或視察組,檢查組等深入下去檢查督導。適當地運用這樣的組織,做到迅速傳達及貫澈政令,督促動員發現問題和幫助解决問題,同時又能密切上下級關係,及時反映情况,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實施具體領導。

  (二)像督導團這樣的組織,應當選擇有經驗的得力的幹部負責領導,組織人員亦應適當配備,事先須有充分準備,任務應簡單明確,時間可適當規定,力量多可以多去一些專縣,力量少則更應集中使用。工作方式應有重點的深入,抓住典型,發現問題,密切結合地方進行工作,取得經驗敎訓,用以推動全面。

  (三)各地領導方式,應有所改進,土地改革、鎭壓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運動與一定時期的春耕、夏徵、夏種、秋徵等突擊工作,應互相配合一定時間內的突擊工作,應作爲有時間性的突擊任務去大力完成。時間要抓得緊,中心應轉得快而適時,不然稍縱即逝,無法補救。但是下邊工作往往孤立進行,單打一,照顧了一點,忽視了全面。工作是一般化的佈置多,深入督促檢査和具體的領導少,當情况發生變化時,領導思想又不能及時掌握,跟着轉移,往往因此而脫離了羣衆。今年四月間春耕遭到意外的困難,春荒日益嚴重,上級一再指示,應適當停止土改轉入生產渡荒,羣衆也是如此要求,但許多地方未能及時轉變,僅做一般性的佈置,交給次要的少數幹部去搞,未能做到首長負責,親自動手,黨、政、軍、民、一齊動員,結果脫離了羣衆,使情况更行惡化。當然在春耕緊迫和粮荒嚴重期間,以春耕渡荒爲中心,對於其他工作亦必需有機地密切結合進行,不可偏廢,如果沒有愛國運動,提高農民覺悟,鎭壓反革命,保護春耕及革命秩序。開展退租退押淸匪反霸運動,以鬥爭果實解决春耕渡荒的困難,幷發動起羣衆,則緊急的春耕渡荒的中心任務,也是無法完成的。

  (四)認眞了解情况才能决定政策;但要正確的具體的了解情况,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往往發現統計數字的不可靠,原因是下面機構不健全或基層不純所致。因爲一切統計又都是由基層來的,因此其不可靠性更大。其次是領導上的主觀主義,對下面材料,未逐級審査校正,便照様彙報,有的甚至僅憑主觀願望辦事,或者報喜不報憂,盡談成績,不談缺點,或者報憂不報喜,盡說困難,毫無辦法。克服的辦法,一個是建立健全的統計制度,對統計人員加以訓練敎育,經常批評和表揚,糾正其對人民不忠實,不負責的統計態度,以期作好統計工作。另一個是領導者當一新任務到來時,應親自動手,作典型調査,用精確的統計數字來指導和校正其他不合實際的統計工作和統計數字。這樣才能正確掌握情况,也只有具體的了解了實際情况,才能對症下藥,决定政策,實施領導。

  今年在黨、政、軍、民、一齊動員下,勝利地渡過了春荒,搞好了春耕,因而也更順利地渡過了夏荒,爭取了豐收。但廣東是地少人多,粮食不足,不論豐歉之年,幾乎年年會有春荒的,只有當土改勝利完成了,生產發展了,這種情况,才可以完全改變。因此我們應防止明年不重踏今年的覆轍,作未雨綢繆的打算,總結今年的經驗敎訓,作爲明年的指針。今年渡荒及解决春耕困難,主要還是依靠鬥爭果實,但經今年土地改革後,明春情况則完全變化,不可能再靠鬥爭果實來解决問題。因此主要的是敎育農民,實行節約,反對大吃大喝,應有計劃,有組織的提倡「愛國增產」,除了農業生產外,多搞副業生產,因地制宜,發展土特產,使羣衆終年有工可做,並且搞好貿易、供銷、粮食調配等工作,大力購銷土特產,調整比價。當收割時,粮價不應讓他過低,以免穀賤傷農,粮食外流。到明春又鬧粮荒,應掌握粮價,適當調運,從各方面來配合及幫助農民翻身,糧荒解决了,才能使生產順利進行,也只有生產發展了,才能澈底解决粮荒。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